古代最惨监考官
天气转暖,高考、中考又将如期而至。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博得前途、获得良好的出路、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考试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考试十分重视,而且特别重视它的公平性。
在中国,考试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隋唐之前,比较时兴的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有才华者当官。但它的弊端迅速显现,主要就是举荐者(多为官员和贵族)有很大的徇私空间,可以用举荐的权力来获取利益,从而堵塞底层的上升空间。而国家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人才。于是,科举考试就应运而生。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一步步走出来。虽然它依旧有着残酷的一面,但就选拔人才而言,它已经是相对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岖,但这毕竟是条道路。考试五花八门考生自己写榜单
科举考试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诗词歌赋都考过。《茶香室丛钞》引明朝著作说,元朝在没有灭南宋的时候,是用元曲来进行考试的——出上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难怪元朝戏曲如此发达,合着考试选拔的都是编剧编曲。无独有偶,北宋徽宗年间考试,要求考生看着画说出一句唐诗,“得画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画元曲,千古无匹”之说。当然,正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也许只是个别考试的个别行为,但足以说明,古人的考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一样索然无味。
考试内容繁杂,考试方式也不太正规。唐朝时候,考试竟然不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考上考不上,全由主试官说了算,叫“通榜”,这就为走后门儿大开绿灯。有时候主试官不想看卷子,干脆委托给不相干的人来定榜单,甚至会找考生来写榜单,这也太不严肃了。有一年考试,考官竟公然在考场里说:“诸位都是一时英俊啊,可惜了,无人来救。”探索发现 www.china-ufo.net当时在场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个七十多岁的老考生叫袁枢的,问了一句:“您……啥意思?”考官答:“没有榜单啊。”合着他懒得看卷子,榜单竟然没写。袁枢说:“要不,我来吧。”主考官闻听大喜,立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了袁枢。袁枢真不含糊,接了纸笔,稀里哗啦一挥而就,写完了,就是状元那名字还空着呢。考官问:“那状元是谁啊?”袁枢说:“状元啊,非老夫不可。”得,他就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和泄题招致最严厉的惩罚
人生总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但如果觉得某个考试可以耍小聪明,那就大错特错了。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太监,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以前招收这个职位,是由司礼监推荐,到了崇祯年间,就需要考试了。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王建鼎,代写了一篇作文,当做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得知情况的崇祯皇帝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王建鼎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 上一条:返回列表
- 下一条:刘邦形象的策划 吕雉范增 都曾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