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68章 刘备红利

第168章 刘备红利

    诸葛亮问得委婉。

    但徐庶怎会听不出他的意指。

    却是干脆对刘备道:

    “庶自洛阳南下襄樊,沿途颇见几分昔年的太平气象。”

    “入得蜀中,更觉天府之谓,名不虚传。”

    “今主公雄踞三州之地,庶智量短浅,计无所出,唯有勉励主公不忘前耻,励精图治而已。”

    这种程度的回答,刘备自不能满意,主动请教:

    “朕近来亦自图精进内治,却总觉事情冗杂,无从下手,元直有何教朕?”

    徐庶摸了摸手腕上残留的红印,道:

    “国之庶务,兵刑钱谷。然事在人为,根究根本,还是落在选贤用能上。”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元直此言得之!”刘备轻轻点头。

    “然则朕虽有三州之地,仍不比中原地大物博,何以得人?”

    徐庶:“主公仁德,素能得人!”

    刘备闻言指着徐庶的手,莞尔摇头。

    徐庶目光不由一黯。

    低叹数息,抬头道:

    “请恕徐庶直言,主公久居江南,中原士民已不识刘豫州的仁名。”

    “如洛、颍、汝等地,曹氏父子恩养士族多年,深得士心。”

    “偏偏这些地方又是天下人文荟萃之地,得之,则士人用之不竭也。”

    闻得此言,包括刘备在内,众人纷纷露出郑重的神色。

    不仅仅因为徐庶终于给了句实在话。

    更因徐庶本就是颍川士人,又久仕于中原。

    他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且说,前年麋威还担任江夏西部都尉。

    某次半夜惊醒,便有意识地利用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的战略机遇,为季汉谋求以弱胜强的出路。

    如今快过去三年,当初那些构想都逐一实现,甚至比预计的还要好。

    究其原因,预知历史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就麋威一路走来的感受而言,这与刘备在荆、益二地深耕多年“人心账”,不无关系。

    因为有刘备这位前人栽树,所以麋威等人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极致,产生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效果。

    麋威自己将这种优势总结为“刘备红利”。

    这种红利,在荆州好使,在益州也好使。

    但出了这两个地方,在陇右,就不那么灵了。

    必须辅之以兵威,谋划,笼络,加上及时抓住关中魏军暂时无力西出的软肋,方才能勉强成事。

    不然孟达当初怎会劝降失败,还被姜维追杀了几十里?

    因为陇右虽然可能因为离益州不算远,多少听过刘备的名号。

    却终究是隔着一层纱的。

    必须亲眼见识到刘备的威与德,这种红利才能最终兑现。

    倒是在凉州,因为还能迭一层“马超红利”,所以见效更快。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入了关中,麋威这群人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蜀贼”。

    也只有同为“贼”的冯翊郑甘和安定卢水胡,才愿意搭理。

    却也多半是图个骗吃骗穿,或者抱团取暖的意思。

    如游楚、杨阜等久仕关内的士人,是宁愿投河、战死,也不愿意投诚的。

    因为他们完全不吃“刘备红利”。

    而比关中更遥远的洛、颍、汝等中原核心腹地。

    这种红利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毕竟今年距离刘备当阳之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个年头。

    而在当阳之前,刘备又南客荆州七年。

    换言之,刘备已经超过二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原腹地。

    以仕宦十年为一代计算,这便是隔了整整两代士人。

    哪还有什么名声和红利可言?

    接下来不管是益州之众出秦川,还是荆州之众向宛洛。

    除了南阳宛城尚有一点“逆向曹仁红利”稍有操作空间之外,剩下全是硬仗。

    那么回到眼下。

    徐庶话已出口,终于抛却最后一丝顾虑,或者说破罐子破摔,当场侃侃起来:

    “刚刚孔明说魏国多士,主公说因为中原地大物博,此其一也。”

    “但庶以为曹魏之所以能得士,更在于魏廷上承汉制,历年多有损益,日趋完备,所以中原士人争相投效。”

    “主公欲与魏廷争士,固然要秉持兴复汉室的大义,却也不能只有虚名,而无其实。”

    “愚以为,可以先从选拔官吏的制度入手,取他山之石,以攻自玉。”

    此言一出,众人各有所思。

    麋威则下意识脱口:

    “九品官人之法?”

    徐庶闻言看向麋威,亮目道:

    “足下便是蜀中人人称道的摔凉州?”

    得,国际驰名了。

    麋威表情一尬,只能硬着头皮承认。

    毕竟这事已经跟老刘的个人形象挂钩了。

    好在徐庶赞一句后生可畏,便开始给众人讲述起“他山之石”。

    九品官人之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

    源头在曹操时期,但正式提出并建制之人,则是曹魏尚书陈群。

    值得一提的是,陈群如今官至尚书仆射。

    还跟刘备的尚书令刘巴是故友。

    而刘巴曾参与制定的《蜀科》,是季汉制度的基础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

    陈刘两人既是好友。

    又是两国在“法度”这个层面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根据徐庶介绍,九品官人之法,是对两汉察举制的一种改良。

    两汉察举,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渐渐为地方士人大姓把持。

    汉末地方盛行清议人物,士人因此扬名踏入仕途。

    这套“评议入仕”的模式,事实上侵占了汉廷任用官吏的权力。

    比如许靖堂兄弟当年在汝南举办的“月旦评”,就连曹操这种官宦之后,也要设法去混一个评价。

    不过也大概是亲身经历,深知利弊。

    后来曹操当政后,便有意识将“人事权”收归中枢。

    发展到今日,便成了九品官人之法。

    具体来说,就是设立中正官来评议天下士人,并进行定品。

    以此取代民间各路野生评论家,或者说将其身份官方化。

    这样一来,以清议入仕的习俗并未根本改变,改革的阻力较少;

    同时用人权,又在明面上重归中枢。

    可谓两全其美。

    不过麋威作为后世人,当然知道这套制度的弊端所在。

    最关键一点,中正官在评议一个人的才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参考这个人出身的门第、父祖的权势。

    父祖是三公,儿子当然是公卿之器。

    父祖官位清要,儿子保底是个清流。

    父祖只是个干繁重庶务的浊吏,儿子将来也只能去打杂。

    至于说连打杂都轮不上的,那不好意思,你没资格当官。

    久而久之,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时期所谓的“门阀”,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麋威很清楚这一套玩意会在将来成长为一个极度畸形的怪物。

    但这不是“九品官人法”才刚刚提出不到三年么?

    就当下而言,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他的好处,而没有意识到背后隐患。

    或者说即便意识到了,因为是既得利益者,反而乐见其成。

    而这些或是“蠢”或是“坏”的人。

    交织在一起。

    便是一个足以左右天下归属的重磅砝码。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

    欲取天下,便无法忽视其存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