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96章 北上与南下

第196章 北上与南下

    “如此说来,贾逵为了出其不意突袭淮南,并未直接沿着淮水东下寿春,反而先南下西阳,再贴着大别山北麓行军?”

    “所以先前文聘分遣入山的人马,并非为了联络武阳关的文岱,而是为了通知山另一边的贾逵,提防我这一路人马?”

    自取得义阳三关,突破了物理、地理上的阻碍后。

    来自淮上、汝南方向的情报,渐渐被打探清楚。

    麋威终于得以一窥魏军在两线战场的各种布置。

    继而解开了不少早前的疑惑。

    说实话,因为知道“历史”。

    魏军的这些行军路线,军事调度,其实并未出乎他的意料。

    但这不代表他可以轻视敌人。

    相反,当他真正来到这些地方,了解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之后。

    更深刻体会到这种将近上千里的行军、调度,是多么考验将帅的综合军事能力。

    就比如贾逵这次突袭战。

    据说征发了将近三万大军,五六万民夫,以及数以百万计的粮秣、军械。

    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麋威也只在前年跟随刘备北伐陇右时稍有见识。

    若换他来操盘,只会老老实实依托淮河水系顺流东下。

    就这,都不敢保证绝不出半点岔子。

    那贾逵是如何做到远离大河的情况下,依然顺利进军的?

    麋威不明觉厉,同时又暗自庆幸。

    庆幸自己来得不迟不早,正好卡在了贾逵已经走完了大半路程,难以回头的时机。

    当然了,若贾逵果真随时能回头。

    那以文岱为首的三关守将,恐怕就没那么轻易投降了。

    只能说军情、人情都是要联动在一起去看的。

    总之,此刻不但三关已经得手,且汝南这片中原腹地,也确凿无疑地处于空虚状态。

    站在麋威这个位置,那必然是要有所动作的。

    哪怕不为拯救某位大魏吴王。

    也该为南阳的关羽军团做些微不足道的小贡献不是?

    “曹魏腹地就在眼前,这第一刀该往哪里捅呢……”

    麋威看着缴获的图籍,心思顿时活跃起来。

    义阳三关以北,最先面对的是鄳、平春、义阳、安阳四个淮上县城。

    其中鄳、平春在淮南,均属于江夏郡。

    义阳、安阳则在淮北。

    前者地属南阳郡。

    后者地属汝南郡。

    这四个地方,其实就代表了两条不同的进军路线。

    若麋威要往南阳方向活动,那就该先取西北方向的平春,然后渡河取义阳。

    此后立足于二城,或是往北袭扰魏军支援南阳的补给线。

    或者替关羽攻取宛县东翼的几个小城,进一步孤立夏侯尚徐晃。

    这些都大有可为。

    而这一路虽然没有深入汝南郡的腹地,但已经贴到边上。

    随便蹭蹭就能够到豫州州治所在的安城。

    这多少能扰乱贾逵身后的郡县,继而影响到他后续往淮南用兵的能力。

    至于另一个方向,则是先取东北方的鄳县,再渡河取安阳。

    这个方向当然距离淮南战场更近一点。

    但真的只是近了“一点”。

    并不足以直接支援孙权。

    所以后续必须继续深入淮北汝南的的郡县,四处骚扰劫掠,甚至摸一摸郡治所在的新息。

    如果能惊动到洛阳的曹丕,然后倒逼曹丕下诏调度各路军马,比如说距离最近的贾逵部。

    那就能大致实现“围魏救吴”的战略目标。

    同时多多少少也能给南阳方向的关羽大军分担压力。

    至于说进一步渡过汝水,甚至北上颍川,更甚至直趋洛阳八关……只能说梦里什么都有。

    总之,两条路线。

    往西北走,对关羽帮助更直接,更有效,对孙权的帮助则比较间接,而且还得赌一赌贾逵的战略决心。

    往东北走,对关羽的帮助就没那么直接,而对孙权的帮助就有效得多。

    一番深思熟虑,麋威决定还是选择往西北走。

    不仅仅因为亲疏有别。

    更因为偏东的路线,需要他深入敌后两三百里大范围佯动,搞事。

    操作难度大,风险高,收益却不能保证。

    还不如直接协助关羽更划算。

    决心已下,麋威当即发令江夏各部,迅速自三关北上。

    同时往平春县派遣细作尝试劝降。

    到了六月中旬,麋威已经在平春城附近集兵过万。

    当中向宠所部,还剩步军三千余。

    而麋威从南郡带来的步军还剩两千左右。

    前者依旧由向宠统领,后者则交由马忠负责。

    另有辅兵万余,都是廖化、邓芝等太守东平西凑,全力支援过来的。

    江夏太守邓芝亲自北上武阳关坐镇,替麋威看顾身后,调度后勤。

    此外,麋威将各部骑兵集中起来使用。

    连刘备赠送孙权的两百匹胡马都直接黑了下来。

    最后共凑得骑兵八百余。

    分作前后两部。

    前部四百骑由王平统领。

    后部四百骑麋威自领,姜维副贰。

    后者因为协助攻取三关有功,已经被麋威提拔为从事中郎。

    总算有了像样的实职。

    兵精粮足,麋威立即朝平春县城进军。

    一日之后。

    早就被细作分化得七七八八的当地县吏,开门投降,奉上印绶。

    麋威顺利取下淮上第一座城。

    这之后。

    入城,扎营,整备军马,调度粮秣,并搜罗附近的船只以北渡淮水。

    同时照旧派遣细作去河对岸说降义阳县。

    但这一次,义阳县上下非但不降,甚至还斩杀了派去劝降的使者。

    麋威虽然不指望轻易劝降,但对方抵抗姿态如此坚决,依旧出乎他的预料。

    一个小小县城,守军不足千人。

    谁给他们的勇气?

    那一道实际上并不算宽广的淮河上游河段?

    无论如何,要往北进军,此城必破。

    所以麋威搜罗够船只后,便立即督造浮桥,渡河攻城。

    ……

    盛夏时节的阵雨,忽然而来,忽然而去。

    恰如孙狼脸上的表情,时而狂喜,时而恐惧。

    只能时不时跳进汝河,以清凉的河水清醒头脑,对抗日益躁动的心情。

    不可能不躁动的。

    自下山以来,他身边的人马不断壮大,早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千把号人。

    行至梁县时,人群乌央乌央一大片,站在中间,前不见队头,后不见队尾。

    一万人?

    两万人?

    三万人?

    孙狼已经数不清了。

    他这辈子就没统领过这种规模的军队。

    甚至更直白一点。

    他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多人同时聚集在一起走路!

    所以与其说是他在统帅这些人行军。

    不如说是大家正好凑到一路,饥肠辘辘,随便认了个人当领头羊罢了。

    偏偏这种规模的“义军”,或者说流民。

    官府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万一官兵来了,怎么办?

    上万人一哄而散,乱作一团,他这千把号人怕不是瞬间被淹没于洪流之下!

    就在孙狼六神无主之际。

    一名官吏打扮的中年人打马跟了上来。

    孙狼看清对方面目,如蒙大赦,主动迎上前。

    “李先生,你可算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