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31章 原来是给得不够多

第231章 原来是给得不够多

    杨俊看了一眼关羽,又看了一眼麋威。

    想到自己本就是个降人。

    对方要羞辱自己,何必等到此时?

    便如实答道:

    “陛下待人极仁厚,而曹魏待士多优容。”

    不得不说,作为官场老油条,杨俊是懂说话艺术的。

    看似都在夸赞。

    其实已经暗含了褒贬。

    所谓待人极仁厚,自然就是人不分贵贱地善待了。

    但土地是有边的,权位是有限的。

    这边多一些,那边就少一些。

    正好与曹魏的一面倒形成了对比。

    在场都是士人群体中的精英,自然听出个中门道,暗暗颔首,却不敢当着关羽的面大声应和。

    然而,那个近年以智计为人所称道的麋昭汉、麋豫州,今日却突然失了智一般。

    竟直愣愣地追问:

    “杨公言下之意,朝廷竟不如曹魏得士人附心吗?”

    杨俊忙赔笑道:

    “不至于,不至于!”

    “陛下当年南下江陵,得十万众冒死相随;数年前使君北取襄樊,以一招‘豫州粮’大破徐晃。”

    “这些都是我朝得士的明证!”

    “只是我朝制度草创,必然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略有所失,不足为奇!”

    “原来如此!”麋威微微点头。

    “那今后便有劳杨公替朝廷完善用士制度了!”

    杨俊听到这,心道原来麋威这番话是给自己这新官上任垫脚的?

    顿时放松下来,连道不敢当。

    然而下一刻,麋威话锋一转,又对场中众人道:

    “诸公刚刚也听清楚了,杨公有为朝廷用士查漏补缺的决心。”

    “正好今日群贤毕至,诸公不妨向杨公建言献策,共同议定一个更好的制度?”

    此言一出,场中再次鸦雀无声。

    而杨俊的后背已经冷汗直流。

    这时关羽突然开口:

    “先前二三子私下向我抱怨麋师善处事不公道。”

    “那好,我今日把人给你们招来了,又有大儒杨公见证,你等怎么反而不说话了?”

    众人闻言心中暗忖,还不是因为怕得罪你这对舅婿,所以不敢公然异议?

    麋威:“外舅莫怪诸公怯于言。实在是外舅虎威,非常人能当也!”

    关羽闻言顿时抚髯大笑,笑得众人肝胆颤颤。

    幸而关羽笑罢,徐徐起身道:

    “既如此,那我便下去歇着,你等想说什么,尽管说便是。”

    又对长史杨仪道:

    “今日所议,只要不是菲薄天子,便是指斥关某的不是,亦不论罪!”

    “事后谁以此罪责旁人,你替我先治其罪!”

    言罢飘然离场,毫不拖泥带水。

    饶是如此,依然冷场了片刻,才有一来自襄阳的乡贤,颤颤巍巍开口。

    “我朝举士基本继承汉制,只是将原本的一些特科改为了常科。”

    “单看这一点,朝廷用人比之旧时更有魄力,我等家中子弟晋身的机会更多了,未见得比敌国之制更差,自是没有怨言的。”

    场间不少人听到这里,纷纷颔首应声。

    除了极个别有诗书传家的大姓士人想到近来被大力推广的廉价纸书,有所疑虑。

    却不足以在当下形成足够强力的反对声音。

    而麋威冷眼旁观,心中早有预料。

    毕竟有诗书传家的大多是今文学派的士人。

    而这些“前朝遗老”,早在建安乱世之时,就被获得更广泛支持的古文学派打得节节败退,不成气候了。

    而后者又因九品官人之法出来还没几年,还来不及形成新的知识垄断阶层。

    依然保有一些桓、灵时期,奋力“诛宦”、打破“党锢”的进取姿态。

    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这时乡贤又道:

    “包括陛下善待黎庶,也是古之贤君一般的德行,我等岂敢非议?”

    “只是使君。”

    那乡贤略过杨俊,直接面向麋威:

    “人心都是肉长的。此薄彼厚,岂能不暗自比较?”

    “这一比较,自然就有所倾向,有所系萦……纵然使君刀剑锋利,又岂能斩断千万人心之所系?”

    这次无人再开声附和。

    但目光全都跟着转向麋威,等着他表态。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侍坐一旁的诸葛乔如坐针毡。

    就连杨俊都忐忑了起来。

    不知待会该表态支持众议,还是该为关羽麋威辩护。

    也就杨仪脸皮足够厚,此时跟麋威一样地淡定,甚至还一脸看戏的表情。

    麋威并未直接回应。

    默然片刻,直到那乡贤两额冒汗,才似笑非笑道:

    “我算是听明白了。”

    “诸公其实不是抱怨我麋威做事不公道,更不是在抱怨朝廷制度不公道。”

    “诸公埋怨的,是朝廷给的好处,不如曹丕给的多,是也不是?”

    还是无人敢应声。

    但麋威已经有了答案,忽而失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管子诚不我欺也!”

    乡贤顿时脸色通红,张嘴欲辩。

    但麋威抬手打住,道:

    “其实在我看来,若彼此都只言一个‘利’字,事情反倒简单了。”

    “若嫌给得少,那多给一些便是。”

    “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美哉?”

    众人面面相觑,还是不敢应声。

    而杨俊毕竟是个老成的大儒,见状忍不住作声:

    “使君言则以利,形如市井商贾,实非圣人之道!”

    麋威闻言连忙告歉:

    “杨公所言甚是!是我失言。”

    然后毫无愧色地转回众人:

    “那我换个说法。”

    “若朝廷的‘优容’更多一些,想必诸位那肉长的心,多少能回心转意了吧?”

    这次连杨俊都不敢应声了。

    倒是一直看戏的杨仪,见火候差不多了,忽而问道:

    “不知麋使君如何优容士人?莫不是也要另起一套九品官人之法?”

    “或是效仿曹孟德的昔年作《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

    “问得好!”麋威赞许看了一眼杨仪。

    “实不相瞒,我还真有考虑过此二事。”

    “但我素来以陛下为楷模。”

    “遍观陛下二三十年的功业,总结起来不过八个字: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若我今日邯郸学步,岂不是违背了陛下毕生志向?”

    “九品官人之法,名为评议取士,实为将朝廷用士的权力让渡出去,非长治久安之策也,智者所不取。”

    “唯才是举说得好听,但一代之后便不了了之,寒门终究上进无路。”

    “可见不从法度的根本上着手,写多少篇《求贤令》都是白搭。”

    闻得此言,场间众人面色各异。

    有人失望于麋威一口否决了九品官人之法。

    有人欣慰于麋威没有推崇论才不论德的“唯才是举”。

    有人不满麋威强调寒门士人的上进之途,有人则相反。

    更多的则是被“每与操反”那句话所吸引,有所期待。

    而麋威暗暗注意众人表情,心中更加确信方才的结论。

    话不停道:

    “虽然不取,却未必不能让在座诸公有所得益。”

    诸葛乔忽然发问:“敢问使君,诸公何所益?”

    麋威又赞许地看了一眼诸葛乔,朗声道:

    “为冤死者洗冤,为污名者正名!”

    “曹魏所谓评议九品,说到底,全是中正官的一言堂。”

    “而那些个所谓大小中正,都是一群靠着污蔑贤士上位的无耻小人!”

    “被这样的无耻之徒评议官品,诸公不就成了同样的小人了吗?真能甘心吗?”

    此言一出,全场又是一肃。

    但很快,随着部分头脑灵活之人纷纷反应过来,议论声渐起,又在麋威故意纵容下,越来越吵闹,终于成了鼎沸之势。

    而刚刚还一脸畏缩赔笑的杨俊,此时已经双目通红,浑身发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