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被贾逵这一吼吓得当场跌倒。
但还是立即爬起来解释:
“下吏绝无虚言!”
“真有蜀贼自南而来,袭击了我部!”
贾逵正要继续发作。
忽而目光一凝:“自南而来?!”
小吏连连点头:“确实是从安城南边来的!”
“南下安城路上,下吏有安排哨骑远出警戒,汝水上更有哨船往来不断。”
“若敌军来自安城以北,必能及时察觉,何至于应对不及时,被敌所趁?”
贾逵闭目。
脑海中瞬间浮现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的地图。
安城作为豫州州治,位于汝南郡正中。
其南边则是汝南郡的郡治新息。
新息以南则是弋阳郡。
都是魏土。
所以安城的位置相当安全。
这也是他为何选择将粮屯后撤到这个位置的原因之一。
非要说还有什么隐患。
首先就是安城西边对着的方城诸山。
那里属于敌军的势力范围,有贼出没。
但这个方向上,尚有三四座城池作为屏障,自己也没有放松对这个方向的戒备。
事前不该没有察觉。
其次便是淮河对岸的江夏郡北部了。
自文聘战败后,江夏除了一座鄳县,其余皆已沦陷。
据说如今江夏太守是廖化。
其人还兼领义阳督,负责扼守三关,防备魏军南下。
莫非……这部人马属于廖化?
贾逵:“你可看清袭击你部的敌将旗号?”
小校不假思索:“是廖字旗!”
还真是廖化!
贾逵目光瞬间瞪圆。
他当然知道廖化是谁。
关羽的前主簿嘛!
据说来江夏前还当了好些年南郡太守,扼守大江,使得江东鼠辈不敢再生妄念。
而贾逵作为当下魏军直面关羽的第一人,当然早就研究过了其麾下诸将。
也确实没有漏过这个廖化。
但,凡事得分个主次。
很显然,当面方城的麋威才是威胁最大的敌将。
而扼守三关的廖化,他所处的位置就不是用来主力进攻的,而是用来防守的。
桐柏、大别二山之间那三座关隘,不但离得远,而且还隔着淮河。
甚至淮河南岸都还有一座未曾失节鄳县。
那试问贾逵怎么可能为了这么一点威胁,而放弃不管怎么看都足够安全稳妥的安城?
实际上,廖化不也没有攻入安城,而是抢在辎重入城前,在道上袭击的么!
所以自己选择后撤辎重到安城,并无不妥。
关键在于,为什么安城以南的防备居然如此松懈!
贾逵:“鄳县没有来报信吗?”
小校摇头。
贾逵:“那事后呢?”
小校还是摇头。
贾逵闷叹一口气,立即发快马南下侦查。
数日后,终于有了确切的信息。
鄳县确实没有报信。
非但鄳县没有,就连与它一河之隔,属于汝南郡的安阳县也没有!
那两城在廖化北上途中,直接投降!
这下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那两城的县长守军到底怎么回事!
明明这一年来坚定不移,怎么突然就投了汉!
这次又花了不少时间排查。
而结果却再次出乎意料。
原来,早在关羽攻陷宛城之前,大概是徐晃火烧新野之后不久,鄳县上下便已经生出了投汉的念头,并暗中派人去联络彼时的江夏太守邓芝。
但那时邓芝却让他们暂时按兵不动。
一是避免过早被魏军注意到,影响汉军加强三关的防御。
二是那时麋威正好在封锁方城一线,万一魏军来得太快,那邓芝还能以大张旗鼓通驻军鄳县的方式,替方城方向分担一些压力。
算是留一道后手。
其后关羽南阳大胜,麋威防御成功,廖化稳固三关……这一套下来,鄳县上下早就是季汉的形状了。
饶是如此,鄳县还是按兵不动。
直到费祎到来。
费祎起初作为刘备使者,先运马南阳,再下江东。
期间魏军的冬季攻势滞留方城。
解围后,大概是得了麋威命令,在南下途中顺道联络鄳县。
须知费祎的祖籍正是江夏郡鄳县。
他本人虽然早孤,但他家族却是当地大姓。
费祎还有一个族父费观,早年生活于此地,直到乱世到来才随族人迁入益州。
如今担任刘备的巴郡太守。
总之,双方你情我愿,又有费祎这位乡党大姓作保,其人一到,鄳县当场便投了。
甚至配合费祎策反了一河之隔的安阳!
有了这夹河二城作为踏脚板,廖化北上便畅通无阻,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安城边上,一举袭击成功!
而贾逵以及他的数万大军,自以为跟麋威打了个平手。
实际上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失去了大量辎重!
啪嗒!
贾逵将地图狠狠摔在地上。
那上面灌注了大量心血的密集注记,此刻却成了挥之不去的诅咒。
望之令人气恼。
自己明明已经足够重视对手,就连下饵都下了好几道,层层嵌套。
为何还是输了呢?
思来想去,很可能,就在于自己过于重视麋威了!
因为过于重视,所以一切谋篇布局都围绕着麋威来进行。
就连最高目标,都是擒杀麋威!
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
自己以军屯为饵钓出麋威,逼迫他跟着自己的节奏来行动。
可这过程中,麋威何尝不是以身为饵,吸引自己的目光,一步步落入他的陷阱?
真是个可怕的对手。
贾逵望着那份已经写好几天的私信,心中再无半点兴致。
他现在只想尽快上报天子,提醒洛阳诸公,千万不要轻视此人。
否则……
“他日亡魏者,必麋威也!”
……
益州,成都,汉宫。
刘备看着关羽自南阳送来的报捷表,面色时红时白。
于是诸葛亮和马良等人的心情也跟着七上八下。
良久,刘备放下奏表,顾视左右:
“云长说南阳已无近忧,若朕自益州北上叩关,他必亲将一军,自武关来应。”
“众卿以为如何?”
刘备语气平和。
但马上皇帝,积威日久,群臣鲜有人敢与之对视。
最后还是诸葛亮顶着压力上前道:
“陛下励精图治十年,今蜀中已富,汉中已固,荆州已安,诸戎胡夷越多已归心。”
“当此之际,陛下坐镇都城,奖率三军,挥师北指,则大事可期!”
刘备微微点头,忽笑道:
“丞相言下之意,北伐时机已到,但朕亲征却不合时宜,对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