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每隔50米一段,记录高宽窄,当前温度,湿度,岩石温度,各类气体数值。地下深度。”
“还有,你这几张图纸,模板有些不统一,线条不够精准”张问山从衬衫的口袋抽出一支笔,当场修改起来,每条线条经过都格外的笔直,精准,“你这张图纸,后半段通道是整个放开,扩张到后面又缩小。煤炭层级从5米到三米。你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变大就红色,缩小就绿色。”
“这些细节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数据都是有用的。”
周明珠认真看着,点头,“是。”
她亲眼见证张问山仅仅几分钟,就在她的图纸基础上修改的更加完善,每一个线条都透露出冰冷的精准,那双绘画的手根本不会抖,不需要尺子辅助。
“以后按照这个模板。”
“好!”
周明珠重重的点头,下一秒她就接过了那12张图纸,张问天难得露出了一个笑容,“这些重新画。”
“嗯!”
一整晚的功夫报废,但周明珠丝毫没有沮丧,甚至一种火热从心里升腾。
画!
继续画画得更好!!
她终于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用处。
是有用的!
接下来这几天,他们继续在洞里考察,周明珠拿着各种测试仪器,不时停下来,红色蓝色的光线扫描整个洞窟,她的笔快速在笔记本记录各项数据。
随后小跑跟上前面的步伐,白天记录,晚上学习,逐渐的她隐隐约约能听到两个老人,聊天的专用术语。
“这个硐室报废……采空区没有回填,容易造成事故……缓倾斜煤层冷空气倒流…”
专门用来中转运输的空间报废,采空区是已经不出煤,不需要维护的地方,需要填平,缓倾斜煤层是倾斜角度8度到25度的煤层。
周明珠默默记着,默默画图,夜晚中放在桌边图纸也达到了38张。
……
次日。
平静了一段时间的煤炭基地重新热闹,五六辆货车从外地赶来,连带着下来的是三四十人专业团队。
新来的这一批人装备精良,穿着统一的白大褂,他们带来的勘测装置更加的高级。
宽敞通道内,周明珠待在煤炭中转的空间内,能看到不少新运输过来装置放在地上,一个个绿色箱子敞开。
周围不少行走的陌生面孔,周明珠一个都不认识,看着他们交谈的模样,她只好默默坐在桌子前画图。
而很快她的旁边坐下了一个人。大约40岁的中年人,一坐下就打开了笔记本,接着他打开建模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U盘插进去。
很快一段段通道的3d模型不断的生成,男人的鼠标不时按压,修改模型。
细碎的声音中,周明珠不由看了一眼,随后愣住默默的侧身,看着一条条和她绘画类似的通道逐渐成型,在屏幕中通道的深度和数据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现,甚至可以放到全景,从地表一路向下弯弯曲曲。
“这是……”
男人愣了一下,“打扰到你了?”
“没有。”周明珠摇头,“我可以看看吗。”
“可以”男人点了点头。
周明珠小心翼翼的拿起鼠标想要翻转一下,没想到按了一下就拉出一个长条,她顿时懵了。
“不好意思!”
“没事”男人笑了一声,撤回,“我看了你画的还挺认真?你是哪个研究所的?”
“我不是研究所。”
“那你是张教授还是王教授的团队?”
自己算不算团队,周明珠也不清楚,她只能回答:“我先认识张教授。”
“我叫曹星宇。”
“周明珠。”
两人互通了姓名,关系拉近了一些。
周明珠也大胆询问:“你这个建模是这个矿洞吗,看起来比画图方便很多。”
“仪器扫描的,还有热成像,只能看一个大体的形状,没有你图纸信息精准。后面各个数据都得录进去,麻烦的很。”曹星宇语调平缓,前期勘测可以说是所有项目中最简单也最麻烦,也是最基础的,“我看你图纸都记了,我可以录吗?”
周明珠愣了一下,“可以用我的吗?”
“不能用吗?”曹星宇反问,语气有些迷茫:“你数据都是精准的吧。”
“是、”她声音卡顿,“每段我都用仪器测了。”
“那不就行了。”
接下来,周明珠录入自己记载的数据,面色有些发红,只是她录完,忍不住:“我录进去,没事吧。”
“没事!”曹星宇失笑,感觉这个同事还挺腼腆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周明珠一边画图,一边记录数据,随后帮助录入。夜晚她的课程也多了一名,不过不是学习3d建模,而是如何使用先进设备。
早上,她则是会和曹星宇交流,学习如何看电子图纸。
一周后,尖嘴山煤炭基地勘探结束。
岩层情况、通风情况、热源,基本信息掌握后,三四十人的团队赶往另一个省份调查其他矿井的地下情况。
西峡省,张大滩煤矿。
张大滩煤矿,华国评比四大先进煤矿之一。
飞机场到达矿区,仅花了两小时。
团队和负责人沟通的很顺利,对方听到是腾盛团队,当即放行,表示配合。
周明珠跟着团队下矿,和之前在尖嘴山走下去不同,他们是坐着电梯下去,将近800米的深度。
等到电梯打开,周明珠带着震撼走出去,她看到了宽阔的通道,明亮的灯光,就连墙壁上也有安全撤退警示标志。
通道的最上方是一段段通风装置,一条条粗大的管道。不远处能听见的,微微的轰鸣声,是采高6米的采煤机不断运行,当日可采煤22米。
年产量1,000万吨。
周明珠突然意识到,她的家乡或许真的太落后了。
先进的煤矿基地根本不一样。
不远处的矿井负责人带着团队往前走,语气相当欢迎:“张教授你好,我们这矿井,常年温度38度,夏天的时候可以上升到40度,员工几乎干两个小时就得休息,我们去年进口的徳国通风装置,可以保持24小时通风,不间断送风,员工稍微好点。”
“但只能降低体感温度,实际温度是不能降的。”说到这,他忍不住骂了一句:“去年徳国卖设备的,说是有降温装置,我们试装了一套,温度只能降2~5度不说,降温面还不稳定,经常出故障。”
“张教授,你们这个团队,如果真的能有效降温,我们中能保证会订购。”
全球研究矿井降温的企业几乎没有,外国或许有几家也不过是打着降温的招牌卖通风装置,更别提故障率还不能保证。
华国的大矿井真的不缺少各个设备,防爆,防瓦斯是基础,但就没正经降温的设备。
有钱还买不到!市场根本没有!
张问山则是观测着矿洞的情况,远比之前的矿井要大,纵深也要深很多,“你这全部通道加起来有多少米。”
“6.9公里。”
6.9公里。
周明珠混迹在后面的团队人群,抽了一口冷气,她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难度,如果真的要保证底下降温,那这长达6.9公里的地方,怎么保证空调能覆盖这么远,怎么能保证每一段通道温度均衡。
这真的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