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79章木桩与顽石(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579章木桩与顽石(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会议结束时,正日高悬,暖春的阳光透过窗户,打在陈朝阳身上,也将他面前这张画满了未来蓝图的苏北地图照得透亮。

    他看着台下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里已驱散迷茫、燃起火焰的干部们,没有激昂的呼喊,只是用他那沉稳如铁的声音,一字一句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同志们,张启明、赵志刚之流,倒下了。

    但我请你们抬头看看,”

    他的手臂挥向窗外,指向这片广袤的天空与土地。

    “我们阜宁的天,塌不下来。”

    “不仅塌不下来,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手,自己的肩膀,把它顶得更高,更亮。

    让这片天底下,再没有忍饥挨饿的娃娃,再没有因为几口活命钱而弯腰屈膝的乡亲。”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如同在检阅一支即将奔赴战场的队伍。

    “从今天起,忘记那些官样文章,丢掉那些畏难心思。

    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不再是什么官,什么书记。”

    他停顿一下,声音落地:

    “我们,就是一根根要钉死在这片盐碱地上的木桩。

    我们,就是一块块要垒进未来千里长堤的顽石!”

    “木桩,就得能扛住风雨侵蚀;

    顽石,就得能经受浪打潮磨。

    可能会烂,可能会裂,但只要我们还立在这里,这片土地,就得给我们一点点变样。”

    “为了今天还在盐碱地里刨食的父老乡亲,

    为了我们对得起这身用无数烈士鲜血染就的干部服,更为了我们脚下这片,被亏欠了千年,正等着我们去唤醒、去补偿的土地。”

    “现在,我宣布几条决定。”陈朝阳的语气转为命令口吻:

    “第一,成立‘苏北治碱工程前线指挥部’,我兼任总指挥。指挥部即刻起行使最高决策和指挥权!”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前排的苏北专区几位主要领导身上,点名道:

    “任命,苏北专区第一书记刘德旺同志、第二书记赵永泉同志,为指挥部副总指挥。

    刘德旺同志,由你负责全面后勤保障、民工动员调度与地方统筹协调,确保前方要人有人,要粮有粮。

    赵永泉同志,由你兼任工程技术组组长,直接对口郑副厅长,负责所有技术方案的落实、工程质量与进度。”

    “是!”刘德旺和赵永泉立刻起身,沉声领命。

    这番任命,既赋予了地方大员实权,也将千钧重担压在了他们肩上。

    “第二,指挥部架构与人员限期到位!”

    “指挥部下设四组:专家顾问组,由郑春秋同志牵头;

    群众动员组,由刘德旺同志兼任组长;

    物资保障组,由专区行署财政、粮食部门负责同志组成;

    工程技术组,由赵永泉同志兼任组长。”

    “所有组别架构、核心成员名单,三天内,必须由两位副总指挥联署,放在我桌上!”

    “第三,发布一号专家召集令。”

    “以指挥部名义,立即向全省,并提请省委向华东地区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发出商调函,

    火速征召、借调一切具有水利、地质、土壤、农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阜县报到。

    我们要汇聚八方智慧,打一场有充分技术准备的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他目光扫过众人,“此次会议决议及《苏北治碱第一期工程规划纲要》,将形成正式报告。”

    他略微停顿,清晰说道:

    “一份,报送汉东省委,抄送周明光、孙亚军书记。

    一份,急送华东局,请求审议与支持;

    最后一份,由我亲自审定后,以密件形式,直送北平。”

    “唰——”会场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直送北平。

    这四个字重若千钧,意味着这项工程已不仅仅是地方事务,而是摆上了国家最高层面的案头。

    这既是莫大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在专区第一书记,刘德旺和第二书记赵永泉身上短暂停留了一瞬。

    谁都明白,这份报告将带着他们的名字和肩上的责任,一同呈送上去。

    刘德旺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是原本略显松弛的坐姿,不易察觉地调整得更为端正。

    他端起桌上的搪瓷缸,缓缓喝了一口水,目光低垂,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仿佛在重新审视上面的每一个字。

    唯有熟悉他的人,才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嘴角,看出其内心的波澜——这步棋,必然带着苏北闯出一条生路,而他是否能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全系于此……

    他身旁的赵永泉,反应则稍微直接一些。

    他下意识地抬手,用手指抹了一下额头,尽管那里并没有汗。

    随即,他拿起钢笔,在面前的报告空白处快速而用力地写下了几个字,像是要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又像是借此动作来平复心绪。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骤然加重,但一股被委以重任的干劲也随之涌起。

    陈朝阳将这一切细微的反应尽收眼底,为这次会议定下最终的基调:

    “我们要让上级看到苏北人民改天换地的决心,也要让北平听到苏北大地渴望新生的呼声。

    此项工程,关乎国计民生,必须争分夺秒,也必须程序严谨,不容有失,都清楚了吗?”

    “清楚!”

    台下响起了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回应。

    “散会!”

    他没有再说一个字,利落转身。

    整个会场在极致的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炸响,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掌声里,再没有半分犹豫和客套,只有被彻底点燃的斗志与决心。

    许多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同志,眼圈泛红,紧紧抿着嘴,用力地鼓着掌。

    他们从这朴素的誓言里,听到了熟悉的号角声,那不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却同样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

    为了那些没能看到胜利的战友,为了曾经许下过的诺言,这场向贫穷和落后发起的进攻,他们,义不容辞。

    陈朝阳背后的掌声如鼓,为他送行,也为他见证。

    一场改造山河的史诗,就此拉开了序幕。

    豪言壮语,但那股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态度,已经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