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612章模拟地道战2

第612章模拟地道战2

    “玉林同志这手‘藏’字诀,用得妙啊。” 另一位戴着眼镜、参谋出身的学员则更关注战术本身,

    他扶了扶眼镜,对身旁的同僚低语,“你看他放弃表面阵地时那份果断,换了我,恐怕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

    总觉得丢了阵地就是失职。”

    “是啊,总觉得憋屈。

    可现在看,他主力完好无损,反倒是云峰同志,拳头抡得再猛,都打在了空气上,自己还累得够呛。”

    旁边有人附和,语气中带着豁然开朗的钦佩。

    “陈主任这叫停得太是时候了,” 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是一名战术教员,他摸着下巴,对周围的学员分析道,

    “现在正是双方战术僵持、思维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你看,云峰同志明显是劲没使对地方,玉林同志则可能被暂时的顺利蒙蔽了潜在的风险。”

    针砭入骨,全场凛然

    陈朝阳没有看结果,而是直接指向沙盘上几处关键地点。

    “云峰同志,你代表的敌对蓝军……” 他的声音极具穿透力,

    “已经感受到了坑道战的难缠,意识到了不能蛮干。

    但你现在的应对,是零敲碎打,不够系统,缺乏连贯的杀招。”

    他手指点向沙盘上几处反复易手的表面阵地,每一个点都像是抽在李云峰神经上的鞭子:

    “为什么你在费尽力气占领这些阵地后,只想到派兵驻守,等待下一次被反击?

    你为什么没有立刻、大规模地在阵地前、交通要道布设地雷和铁丝网?

    没有迅速构建起你的临时防御工事,将红军的‘弹性’空间挤压掉?

    你给了玉林同志太多轻松反击的通道。”

    “轰——”这话不仅炸醒了李云峰,更在观摩席上引发了剧烈反响。

    “对啊,布设障,这么简单的道理。” 议论的学员满脸懊悔,仿佛在战场上犯下这个错误的是他自己。

    “不仅仅是防守,” 一旁记录员眼神发亮,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这是主动塑造战场,把红军的反击路线变成死亡地带。”

    李云峰死死盯着沙盘,脸色由红转白,

    他光想着怎么把敌人从洞里挖出来,却忽略了巩固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立足点。

    布设障碍……这看似简单的战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竟能产生如此关键的效果。

    他脑子里飞快推演着如果当时布下雷场……红军的夜间反击部队将会在归途上遭遇何等惨烈的损失。

    他发现自己被“挖出敌人主力”的执念蒙蔽了双眼,忽略了最基础却最有效的战场控制手段。

    陈朝阳毫不留情,手指转向代表炮兵侦察机的标识,问题更加刁钻:

    “还有,你的空中侦察。

    为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寻找新目标?

    红军夜间反击成功后,部队要撤回坑道,他们的撤退路线、哪些洞口在夜晚使用频繁,

    这些动态信息,你的侦察机有没有持续追踪、分析?

    你有没有试图建立一条‘夜间活动轨迹’来锁定他们的核心出口和机动路线?”

    观摩席上议论再起,这个问题超越了大多数人对侦察的常规理解。

    “动态轨迹分析……这,这是把侦察用到骨子里了!” 一位年轻的学员喃喃自语,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要看敌人在哪里,还要看敌人怎么动……

    这就像老猎手盯梢,不光要找到野兽的窝,还得摸清它走路的道、喝水的点儿、啥时候出洞觅食,

    陈主任这是把战场规律,摸到骨子里去了,我们的思考,还是太死板了。”

    ………

    陈朝阳将这台下的分析议论尽收耳底,

    这番强烈反应的根源,深植于我军当时极其有限的军事实践之中: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最擅长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广泛的游击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深入骨髓的原则。

    除了抗战时期少数几次惨烈的阻击战和解放战争后期的城市攻坚,

    更多依赖爆破和步兵突击,我军从未经历过如此高强度、长时期、依托坚固工事的现代化阵地对峙。

    对于如何系统性地经营一块固定的防御区域,如何通过长时间、多维度的观察来摸清对手的攻防规律,整个军队都处于摸索阶段。

    自己提出的“轨迹分析”,是将阵地防御从“被动挨打”或“伺机反击”的战术层面,

    提升到了 “主动掌控战场节奏、洞察敌方体系运作”的战役认知高度。

    在学员们的认知里,“侦察”更多意味着步兵的抵近观察、抓“舌头”、或者最多是缴获的望远镜。

    “空中侦察”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更多属于敌人拥有、对我构成巨大威胁的“高科技”。

    对于几乎空白的空军与协同作战理念,

    他们习惯于地面视角,思考的是如何躲过天上的眼睛,却极少有人反过来思考,

    如何主动运用,哪怕是想象中的空中力量,去编织一张洞察秋毫的监控网络。

    自己的问题,强行将他们的思维拉入了“立体作战”的维度。

    不仅仅是在教他们如何防御空中侦察,更是在启蒙他们,未来,当我们也拥有天空之眼时,应该如何去使用它。

    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运用”的思维转换,对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空军家底和实战经验的将领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颠覆。

    因此,学员们的强烈反应,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个新奇的战术技巧,更是经历了一次军事认知体系的剧烈冲击。

    他们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不再是“敌我双方在地图上划线”的平面游戏,而是一个涉及陆、空,甚至未来可能涉及更多维度、充满动态信息和复杂规律的立体博弈。

    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或因恍然大悟而兴奋、或因触及知识盲区而凝重、或因深刻反思而紧绷的面孔,陈朝阳心中没有丝毫的轻慢,反而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此刻所讲述的、这些看似超越时代的战术思想和体系认知,

    其灵魂与根基,恰恰是在未来,由眼前这些看似“落后”的学员们,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将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