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那面饱经战火、绣着狰狞白虎的华夏护国军旗帜,终于取代了满清的青龙旗,在昔日的明朝故都上空猎猎飘扬。
城内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废墟间的哭泣声仍隐约可闻,但秩序正在华夏军士兵和治安警的努力下迅速恢复。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淡人们心头的沉重,尤其是当目光投向长江北岸时。
那里,有一座城市,承载着一段让所有汉人刻骨铭心、痛彻骨髓的记忆——扬州。
(一) 北渡长江,剑指扬州
武昌的军令早已传来:休整补充,即刻北伐!首战目标——扬州!命令简单,却重若千钧。
每一个华夏军将士,无论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还是刚经历南京血战洗礼的新兵,都明白“扬州”二字意味着什么。
那是数十万同胞的埋骨之地,是“扬州十日”惨绝人寰的见证。
李定国站在长江北岸,江风猎猎,吹动他染霜的鬓角。他望着北方,眼神冰冷如铁。
张煌言的水师舰队在江面游弋,保障着渡江通道的安全。覃勇率领的东征军团也已完成休整,与龙虎营一部共同组成了北伐先遣军团。
“过江!”李定国没有多余的动员,只吐出两个字。
千帆竞渡,浩荡的华夏军主力,如同复仇的洪流,踏过长江天堑,踏上了北岸的土地。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直指那座饱含血泪的城池。
(二) 兵临城下,仇寇心惊
扬州清军早已风声鹤唳。南京陷落,华夏军挟大胜之威北渡,消息传来,城内守军已是魂飞魄散。
守将是一名满州副都统,名叫哈尔琿,正是当年参与“扬州十日”的刽子手之一,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绝无幸理,
只能驱使麾下不到一万的绿营兵和少量八旗兵,凭借扬州城墙,做困兽之斗。
华夏军兵临城下,没有劝降,没有通牒。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愤怒,笼罩着整个军营。
复仇的炮火,比攻打南京时更加猛烈!集中了全军几乎所有重炮的炮兵阵地,发出了震天的咆哮!
炮弹如同倾盆暴雨,带着积郁了数十年的国仇家恨,狠狠砸向扬州城墙!尤其是那段据说当年被轰塌后修复的城墙,更是遭到了重点照顾。
“为了史督师!”
“为了死难的乡亲!”
炮手们赤膊上阵,汗流浃背,却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将一发发复仇的炮弹填入炮膛。
一名叫赵铁炮的老炮兵,他的祖上便是扬州人,侥幸逃脱。他操作着一门“雪魄炮”,每一发炮弹射出,他都咬牙切齿地低吼一声:“爷爷!爹!俺给你们报仇了!”在如此疯狂的炮击下,扬州城墙很快便千疮百孔,那段旧伤处更是再次崩塌,露出了巨大的缺口。
(三) 浴血破城,清算开始
“攻城!”李定国长剑前指。蓄势已久的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水,向着缺口涌去。仇恨,化作了最原始、最狂暴的力量。
冲在最前面的,是特意挑选的、籍贯在两淮地区的士兵组成的“复仇先锋营”。
他们眼睛赤红,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嘶吼,不顾一切地冲过护城河(已被填平部分),顶着城头稀疏了许多的箭矢和铳弹,踏着同伴的尸体,疯狂地涌入缺口!缺口处的争夺,比南京更加惨烈,也更加短暂。
守军的意志在华夏军这同仇敌忾、不惜性命的气势面前,彻底崩溃了。绿营兵成片地跪地投降,仅有的八旗兵试图顽抗,瞬间就被复仇的浪潮淹没。
在清剿城内残余抵抗时,一名叫周小栓的年轻班长(原籍扬州附近,祖辈有亲人罹难),带领他的班追击一股逃入小巷的八旗兵。
巷战狭窄,火力难以展开。周小栓见敌人依托墙角负隅顽抗,毫不犹豫,对身旁的战友喊了句:“告诉俺娘,儿子没给她丢人!”
便抱着一捆手榴弹,猛地冲了出去,在身中数箭的情况下,扑入敌群,拉响了***。
轰然巨响,与数名八旗兵同归于尽。他用最壮烈的方式,践行了复仇的誓言。
城门被从内部打开,大队华夏军涌入城内。负隅顽抗的哈尔琿被堵在了原来的督师府(史可法当年的官署)内。
当华夏军士兵冲进去时,他正企图拔刀自刎,被一名眼疾手快的排长李石头一枪打掉佩刀,生擒活捉。
(四) 公审判决,以慰亡魂
扬州城迅速被控制。战斗结束后,李定国下令,在全城贴出安民告示,稳定人心,同时宣布:将在昔日史可法殉国之地附近,举行公审大会!
消息传出,幸存的扬州百姓,以及从周边闻讯赶来的民众,将公审会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眼中含着泪,脸上带着积郁多年的悲愤。
公审台上,哈尔琿等一批被俘的、经查证确系参与当年大屠杀或有其他严重罪行的清军将领和军官、士兵,被反绑着跪在地上。台下,是无数双喷火的眼睛。
幸存者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控诉着当年的惨状,泣不成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指着哈尔琿,浑身颤抖:“就是他!就是他带着人冲进俺家……俺爹、俺娘、俺哥哥……全没了……全没了啊!”哭声撕心裂肺。
李定国亲自担任主审。证据确凿,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根据《华夏护国军战时法令》,及天下公义!”
李定国声音沉痛而威严,“判处哈尔琿等一百三十七名战犯,死刑!斩立决!”
没有多余的仪式。在无数扬州百姓的注视下,在史可法英灵仿佛的注视下,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正义的枪声,在扬州上空回荡,仿佛在告慰那数十万无辜的亡魂。
(五) 立碑祭奠,铭记历史
处决战犯后,李定国又下令,在扬州城外风景较好、可俯瞰长江的一处高坡上,修建扬州十日死难同胞纪念碑和史可法祠。
全军将士,连同无数扬州百姓,参与了修建。石碑选用最好的青石,高达数丈,正面刻着“扬州十日死难同胞永垂不朽”十二个苍劲大字,背面则简要记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史可法祠内,供奉着史公牌位,香火不绝。
纪念碑落成之日,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李定国、张煌言、覃勇等高级将领悉数到场,全军缟素,百姓云集。
李定国宣读祭文,声音哽咽:“……呜呼!昔年惨剧,日月无光,江河呜咽……今我华夏将士,克复扬州,擒斩元凶,立碑于此,以告慰史公及数十万罹难同胞之灵……血债已偿,英灵不远,伏惟尚飨!”
三军肃立,万众垂泪。许多老人跪在碑前,放声痛哭,将积压了数十年的悲痛尽情宣泄。
攻克扬州,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情感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洗礼。
它用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宣告了华夏护国军不仅是土地的收复者,更是历史正义的伸张者!
北伐的征程,从此被赋予了更加深沉和悲壮的意义。复仇的火焰并未熄灭,而是化作了继续北进、直至彻底扫清鞑虏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