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工!您的算法……太准确了!”
    “PID控制单元的响应速度,和实际温度变化的贴合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这在工业控制领域,简直不可思议!”
    陆扬只是平静的点了点头。
    “保持监控。”
    他留下四个字,转身走出了喧闹的控制室,重新回到了巨大的生产车间。
    外面的工人们还不知道刚才控制室里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惊奇地发现,那台改造后的机器,在发出一声低沉的轰鸣后,就变得异常安静。没有剧烈的震动,也没有可怕的噪音。只有一股冰冷的寒气,从那条盘绕的管道表面渗透出来,让周围的空气都下降了好几度。
    然后,他们看到了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幕。
    在反应釜底部的出料口,那根碗口粗的管道里,一股乳白色的粘稠液体,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不再是过去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断断续续排出的一点点。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白色液体流!它带着稳定的节奏,直接涌入了后续的精馏提纯塔,为整个工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这……这就开始了?”
    “流量这么大?”
    “天哪,快!快!后续岗位注意!准备接收!”
    负责后续工段的工人们,在短暂的震惊后,立刻手忙脚乱地行动起来。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高效、如此大流量的生产景象。所有人都被这强大的生产力震住了,只是下意识地,按照墙上贴着的,刚刚下发的新操作规程,紧张又有序地忙碌着。
    整个生产线,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时间,在所有人的紧张注视下,一分一秒的过去。
    一个小时。
    五个小时。
    十二个小时。
    二十四小时。
    整整一天一夜,车间里的灯光没有熄灭过。周建国和赵文博几乎就没离开过那间小小的玻璃控制室,他们的眼睛熬得通红,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条纹丝不动的温度曲线。
    当墙上的时钟,走过第二十四个小时的最后一秒时,林峰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个指令。
    “第一个生产周期,结束。”
    “正在产量统计……”
    车间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了生产线末端的成品封装区域。一个负责统计的年轻技术员,拿着一张刚刚从打印机里打出来的表格,手都在发抖。他穿过人群,几乎是一路小跑,冲到了周建国的面前。
    “厂……厂长……”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了调。
    周建国深吸一口气,他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他伸出手,接过了那张薄薄的,却无比沉重的统计单。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张纸上。车间里,安静地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周建国看着手里的统计单,看着上面那个让他几乎停止呼吸的数字,他的手,开始不受控制的剧烈颤抖。他抬起头,环视着车间里那一张张紧张、期待的脸。他的嘴唇哆嗦着,几次想开口,却因为太过激动而发不出声音。
    最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全车间的人,用一种近乎咆哮的声音,宣布了那个结果。
    “同志们!”
    “我宣布!”
    “新生产线,首次试运行,二十四小时总产量……”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两千零五十公斤!”
    轰!
    日产,超过两吨!
    这个数字,让整个车间瞬间炸开了锅!
    “万岁!”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
    下一秒,整个车间彻底沸腾了!人们疯狂地拥抱在一起,又笑又跳,很多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无数顶安全帽被抛向空中,然后纷纷落下。食堂的王师傅,被人高高举起,他挥舞着那根已经成为全厂象征的擀面杖,笑得嘴都合不拢!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清楚楚!这不仅是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一吨军令状,更是直接将工厂的极限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整整四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效率!
    周建国浑身颤抖,他扔掉手里的报表,拨开人群,冲到了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脸平静的年轻人面前。李卫国也从另一边走了过来,两位老厂长的眼眶都红了。
    周建国紧紧抓住陆扬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重复着:“太好了……太好了啊!”
    李卫国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又看了看那条正在平稳运转的生产线,声音带着感慨和震撼。
    “陆扬同志……”老厂长一字一顿,郑重无比地说道,“你这一改,是让咱们厂脱胎换骨了啊!”
    就在曙光化工厂庆祝成功的时候,地球另一边,一家跨国化工巨头的研发中心里,气氛也很热烈。
    会议室里坐满了公司董事会的高层。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站在投影屏幕前。
    他是史密斯教授,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专家。
    史密斯教授拿起麦克风,声音传遍会议室。
    “先生们,请看大屏幕。”
    他指向屏幕,“几个小时前,我们收到了从龙国传回来的情报。”
    屏幕上是一张清晰的工艺流程图,正是小李从陆扬办公室偷拍的那张。
    图纸标题写着:褐藻胶助凝核心工艺流程图(优化版)。
    史密斯教授指着标题说:“褐藻胶,就是从最普通的海带里提取出来的东西。龙国人竟然用它来做催化剂原液的助凝剂。”
    他看向在场的董事们,继续解释:“这个方法解决了高能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难以结晶析出的问题。而且用的材料简单,便宜,效率高。”
    “我承认,我从没想过用这种方法。这个思路很巧妙。”
    会议室里响起议论声。董事们听明白了,龙国人用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
    一位董事问道:“史密斯教授,这份情报可靠吗?”
    史密斯教授回答:“可靠。”
    他指着图纸上的参数说:“你看这些数据,温度曲线、离心机转速、反应时间,每个参数都符合化学工程的逻辑,不可能是伪造的。”
    他把画面放大,定格在一个红笔标注的参数上:最佳混合质量比,1:100。
    “就是这个比例,”史密斯教授说,“我们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也显示,在这个配比下,褐藻胶分子能有效捕获催化剂分子,形成晶核。”
    “龙国人已经找到了关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