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崤山山巅早已覆上了皑皑白雪,连村中小溪也彻底冻得结实。呵出的气瞬间凝成白雾,屋檐下挂满了冰凌。
刚进腊月,村里两位年事已高、缠绵病榻许久的老人,终究没能熬过去,相继去世了。
先是村西头房吴氏,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深夜悄无声息地走了,清晨才被枕边的老汉房老三发现。
接着没两日,住在村塾不远处的孙老汉突然将在外的所有子孙都叫了回来,都见过后闭了眼。
呜咽的唢呐声在干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凄惶,时断时续,听得人心里头发沉。
白色的招魂幡在办丧事的人家院门口挂着,被风吹得直响,纸钱灰烬打着旋儿,落在冻得硬邦邦的地上。
路鸣家的小闺女,被姜怀玉抱在怀里,路过孙老汉家搭着灵棚的院门口。
小家伙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里面晃动的白色人影、缭绕的青烟,以及那口阴沉沉的棺材。她伸出小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娘,那是什么呀?”
姜怀玉闻言将女儿的小脑袋轻轻按回自己肩头,“囡囡,那是……是有人去世了,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
孩子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那气氛沉沉的。
出殡前两日,冰冷的院子里支起了临时灶台,大锅里的炖菜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男人们搬来了酒坛,粗瓷碗碰撞的声音渐渐响起。
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即将到来的年关,嘈杂声越来越高,笑声越来越大。
路鸣家的小闺女又被带来了,她看着院子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声说话,端着碗喝酒,脸上甚至有了笑容,与她前几日看到的安静、哭泣的景象截然不同。
她困惑地扯了扯爹爹的衣角,仰着小脸,在逐渐热闹起来的气氛中,清晰地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爹,大家……是在庆祝那个人再也不回来了吗?”
孩童天真无邪的话语,让附近听到的几个人瞬间静了一瞬,脸上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神情。
路鸣愣了一下,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姜怀玉连忙将孩子的小脑袋按了下去,让她不要再说了。
旁边的柳月娘见状,俯下身摸了摸孩子细软的头发,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不是庆祝,囡囡。是大家忙累了,在一起吃点东西,说说话。”
孩子依旧茫然,但大人们已经重新端起了酒碗。生死之间的界限,悲欢交织的复杂,远非一个稚龄孩童所能理解。
院子里,热气与酒气蒸腾,交谈声、碗筷声再次响起,将那片刻的寂静与孩童天真的疑问,轻轻掩盖了过去。
在这两场丧事的忙乱和肃穆中,白未晞的身影也在其中。她的目光大多时候空茫,然而,在某次吊唁的人群中,她的视线却在一个老妇人身上停留了一会。
那是周桂花,今年五十有七了,她的头发花白,走路时脚步虚浮,不时需要借着墙角或者妹妹的手臂才能站稳。
那浑浊的眼睛里,是积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疲惫,以及一种……仿佛燃到了尽头的灰烬感。
白未晞深黑的眼眸在她那张隐忍着巨大痛苦的脸上掠过,那不是寻常的老迈,而是脏腑衰败。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寒风刺骨,天色未明。
周桂花挣扎着从炕上爬起,剧烈的咳嗽让她几乎喘不上气,喉头涌上一股腥甜,被她强行咽了下去。
她看着身旁睡得口水横流、懵懂安详的妹妹兰花,枯槁的脸上浮现出一种温柔又绝望的神情。
她颤巍巍地生火烧水,将兰花叫起后,用家里最后一点皂角,仔仔细细地给她洗了头,擦了身,换上了一件花棉衣,这是兰花最喜欢的一件。
然后,她也给自己仔细梳洗了一遍,换上了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略显宽大的深色褂子。
周桂花将家里的鸡宰了,热乎乎的炖好端到兰花面前。
兰花揪下一个鸡腿就给她递过来,“鸡腿好吃,姐姐吃!”
周桂花浑浊的眼中蓄着泪,接了过去,大口大口的咬着……
将一切收拾干净利索后,她拉着不明所以、只是笑着的兰花,一步步走出那间茅屋。
周桂花锁上门,将钥匙扔进了路边的沟渠里。
她太累了,身体里的疼痛如同无数把钝刀在剐蹭,她撑不住了。可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傻妹妹。
她死了,兰花怎么办?谁会愿意接手这样一个拖累?她不想求人,她一辈子都没求过人。更不想死后还要麻烦乡邻为她姐妹俩收殓、花费。
她记得前些日子听赶车去过外乡的老王头念叨过一嘴,说是洪阳镇那一带的涧口河,因着河道窄、水流急,又有几处地下泉眼往上冒水,便是三九寒天,也有好几里长的河段只是漂着冰凌子,从不曾彻底封冻。
就是那里了。 周桂花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决绝。涧口河,离青溪村有二三十里地,足够远,不会让熟悉的乡邻轻易发现她们的尸身。
那浑浊湍急的河水,会裹挟着她们姐妹,冲向下游不知名的荒野,沉入河底,或是搁浅在某个无人知晓的滩涂,被鱼虾啃食,化作枯骨,彻底了无痕迹。
她紧紧攥着兰花温热的手,一步一步,朝着村外那条通往洪阳镇方向、覆着残雪、行人稀少的小路走去。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她枯瘦的脸颊,每一步都牵扯着腹内针扎似的剧痛,她的身躯在风中摇晃,却异常坚定。
兰花似乎感觉到姐姐不同寻常的紧绷和沉默,有些不安地“啊啊”叫了两声,然后紧紧依偎着她。
就在她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出村口即将要迈向通往洪阳镇的岔路口时,身后传来沙沙的脚步声。
周桂花停下脚步,回头看去:
“未……未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