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铅笔根须的悄悄话 > 第六十九章 尘缘镜与未了情

第六十九章 尘缘镜与未了情

    第六十九章尘缘镜与未了情

    谷雨的雾是带着重量的,像浸了水的棉絮,压得梧桐巷的青石板都泛着潮光。张奶奶踩着湿漉漉的巷路往修钟铺旧址走,手里攥着串铜钥匙——是明远1956年离开前,塞给她的那串,钥匙链上的铜雀铃被岁月磨得发亮,碰在一起时,响声里总裹着点海风的咸。

    修钟铺的木门已经朽了大半,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哀鸣,像谁在喉咙里卡着半句话。墙角的蛛网蒙着层灰,网中央挂着个蒙尘的木匣,匣身刻着缠枝莲,正是当年明远用来装贵重零件的那个。张奶奶踮脚取下木匣,指尖刚触到匣锁,锁芯突然“咔哒”转动,弹出个小小的抽屉,里面躺着面黄铜镜,镜背錾着“尘缘”二字,边缘的铜绿里嵌着根红绳,绳头打着个歪歪扭扭的结,是她十五岁时梳辫子的手法。

    “是这面镜……”她的指腹抚过镜背的红绳,突然想起1953年的端午,明远蹲在槐树下,给她编红绳辫,编到最后突然掏出这面铜镜:“阿月你看,镜里的辫子会发光。”那时镜中的她,红绳辫垂在胸前,他的手指还缠着她的发丝,两人的影子在镜里挤成一团,像颗并蒂的果子。

    木匣底垫着张泛黄的纸,是明远的字迹:“镜照前尘,缘续来生。若见红绳动,便是我归时。”张奶奶用软布蘸着茶水擦镜面,铜锈簌簌落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像滴未干的泪。镜面渐渐清亮,先是映出她如今的白发,接着雾气从镜中涌出,在她面前凝成片朦胧的水泽,水泽里站着个穿中山装的青年,正对着块礁石出神,手里捏着半张船票,票根被海水泡得发涨,依稀能认出“1960年芒种”的字样。

    是明远。

    张奶奶的呼吸骤然停住。1960年的芒种,她在码头等了三天三夜,潮水涨了又退,船来了又走,始终没等来那个熟悉的身影。后来收到他的信,只说“遇台风耽搁,勿念”,可镜中的他,衬衫袖口卷着,露出小臂上的擦伤,礁石旁的海水里漂着半截船票,正是他手里那半张的另一半。

    “你骗我……”她的声音发颤,水泽里的明远突然回头,脸上的焦灼还没褪尽,看见她时却猛地别过脸,喉结滚动着:“阿月,那天浪太大,船刚离港就翻了,我抱着块木板漂了半夜,票早泡烂了……没敢告诉你,怕你在码头哭。”

    镜面泛起涟漪,水泽突然变成修钟铺的样子。1972年的冬夜,煤油灯的光在墙上投出明远的影子,他趴在桌上写着什么,笔尖悬在纸上迟迟不落。张奶奶凑近看,纸上写着“我想回家”,墨迹在“家”字上晕开个小小的圈,像颗没说完的心。桌角堆着药瓶,标签上的“止痛片”三个字被摩挲得发亮,他的膝盖上盖着块破旧的棉絮,正是她1968年寄去的那件棉袄拆的。

    “膝盖又疼了?”她伸手去碰镜中的棉絮,明远突然捂住膝盖蜷缩起来,额头上的冷汗在灯光下闪着光。“别寄棉袄了,”他对着空气喃喃,像知道她在看,“高雄不冷,你留着自己穿……我挺好的,修钟能赚不少钱,等攒够了就……”话没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手帕捂在嘴上,再拿开时,上面沾着点刺目的红。

    镜面的雾气越来越浓,张奶奶的指腹按在镜面上,烫得像贴在烙铁上。她看见1980年的明远坐在高雄的茉莉丛中,给她写信的手在发抖,信纸被笔尖戳出好几个洞。“阿月,医生说我这病要静养,可我总想起你说‘等我回来就种满院茉莉’,就偷偷在院里栽了些,开花时像你笑的样子……”他突然停笔,从怀里掏出张褪色的照片,是1955年在槐树下拍的,她梳着红绳辫,他站在旁边,手偷偷牵着她的衣角。

    “你看,我总带着呢。”他用指腹擦着照片上的灰尘,动作轻得像在抚摸易碎的梦。

    镜面突然剧烈震颤,“尘缘”二字迸出金光,将张奶奶整个人裹进镜中。她站在片光海里,无数画面在身边飞掠:1956年码头,他上船时偷偷塞给她的铜雀,她攥得指节发白;1962年台风夜,他寄来的毛衣大了两个码,她改了又改,总觉得他会突然变胖;1975年清明,她在他父母坟前烧的纸钱,灰烬飘向南方,像群会飞的信;1985年医院,她摸着他渐渐变冷的手,终于敢说句“我想你”,可他再也听不见了。

    “这些年,我从没忘。”明远的声音从光海深处传来,他的身影渐渐清晰,穿着她最后一次给他缝的蓝布衫,袖口的月牙洞补得整整齐齐。他伸出手,掌心躺着那半张船票,票根与她记忆里的那半严丝合缝。“阿月,你看,船票拼起来了。”

    张奶奶扑过去抱住他,这次触到的是实打实的体温,他后颈的碎发蹭着她的脸颊,像1953年在槐树下那样。“你怎么才来……”她的指甲掐进他后背,眼泪打湿了他的衬衫,“我等了你一辈子,你知道吗?”

    “知道。”他的声音发颤,指腹擦过她鬓角的白发,“我在镜里看了一辈子,看你给我补衣服,看你对着空藤椅说话,看你把我的信翻得卷了边……阿月,对不起,让你等太久了。”

    光海突然旋转起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镜背的红绳却突然飞出,缠上两人的手腕,越收越紧,红绳上的结一个个散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字:“1953.端午,红绳为约;1960.芒种,船票为证;1985.重阳,生死为盟;2024.谷雨,尘缘为续。”

    当最后一个结散开,红绳突然化作枚戒指,套在两人的无名指上,戒面是两缕纠缠的光,一缕是她的白发,一缕是他的黑发。明远的身影彻底融进光里,声音却像刻进了她的骨头:“阿月,记着这戒指,下辈子在槐树下,看见戴同款戒指的,就是我。”

    张奶奶从镜中跌出来时,天已放晴。黄铜镜躺在木匣里,镜面蒙着层水汽,像刚哭过的样子。她把铜镜贴在胸口,能听见镜背的红绳轻轻跳动,像颗小小的心脏。修钟铺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地上投出两个交叠的影子,一个白发苍苍,一个青衫落拓,正对着铜镜相视而笑,影子的指尖碰在一起,在尘埃里画出个完整的圆。

    阿梨来寻她时,看见奶奶正对着木匣说话,声音轻得像叹息:“明远,今天二胖的儿子学会走路了,摇摇晃晃的样子,跟你当年在码头追船似的……”

    木匣突然轻轻晃动,铜镜的边缘渗出些金色的光,在地上拼出个“笑”字,像有人在哄她开心。墙角的蛛网不知何时破了个洞,一只蜘蛛正忙着补网,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在织一张新的尘缘,把散落的时光,一点点缝成完整的模样。

    张奶奶把铜镜放进贴身的布兜,钥匙链上的铜雀铃突然轻响,她低头看,发现红绳戒指的戒面正泛着淡淡的光,像明远在她耳边说:“阿月,我在呢。”

    雾散后的梧桐巷,槐花开始飘落,落在修钟铺的门槛上,像谁撒了把碎银,又像无数个未说出口的“我想你”,终于在这个谷雨,轻轻落进了彼此的心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