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四合院:从铁路技工开始进步 > 第54章 取消土地分红,挣工分

第54章 取消土地分红,挣工分

    采用宽轨确实有它的优势。

    因为新国家前往毛熊的列车在边境换轨时,很容易遇到问题问题。

    毛熊普遍使用1524毫米的宽轨系统,这与国际主流的标准轨距形成鲜明对比。

    新国家建国前铁路建设主要以1435毫米的标准轨为主,唯独在当年阎老西地界,采用了1000毫米的窄轨制式。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火车轨道宽度存在差异,列车行驶到边界时,必须停下来更换轨道设备。

    这个过程既耗时又繁琐,给运输效率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新国家和毛熊有漫长的边境线,现在双方关系友好,未来必然会有多条铁路线连接。

    商业往来、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都会大幅增加。如果到时候还得在边境花大量时间换轨道,那岂不是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效率?

    听起来,这要求很好,直到有位毛熊专家说:“如果发生全球冲突,这将使毛熊的装甲部队能迅速抵达四九城”时,这意味着毛熊对新国家铁路支援是想着坦克能够通过宽轨铁路毫无阻碍地直抵四九城!

    知道这件事之后,牛段长看毛熊是横看竖看不顺眼,组织也找过他谈话,但是他出了名的犟脾气,死活不改。

    如今,周末舞会,给毛熊办,他心中当然不平衡。

    但是大面上要过得去,所以就一舞会两用,正好看看能不能从毛熊专家那边掏出点铁路安全的相关经验。

    陆玉玲:“陈卫东同志,别忘记了,明天就是舞会,节目需要抓紧。”

    陈卫东一拍脑门,他光顾着搞研究了,都忘记了,今天周末,他得回家一趟。

    陈卫东将信塞挎包中,快步回到宿舍。

    张五福已经收拾好行李:“老六,那顿红烧肉先给我记着啊,我爸战友来接我了,我先走了....”

    陈卫东正好也回家,倒是省事了,回到宿舍,陈卫东将手中的粮本,副食本,还有票据都清点一遍。

    因为献血,胡队长给陈卫东开了一个周的小灶,每天一个鸡蛋,到现在为止,陈卫东就一直没有吃细粮。

    省下来一市斤的细粮,正好给陈老太太买一斤挂面。

    陈卫东拎着行李袋,拿着粮本和副食本来到铁老大供销社,“挂面怎么卖?”

    “两毛六一把,一市斤面粉票,一把一斤。”

    陈卫东:“给我一把。”

    “要细条挂面还是粗条挂面?”

    “细条的吧。”

    “粉丝和粉条每样给我来二两。”

    陈卫东将副食本递过去粉丝和粉条也是定量食品,每人每月二两粉丝,二两粉条,不用票,但是需要写副食本。

    这东西耐储存,但是陈卫东在丰台机务段并不开火,所以她干脆将定量买出来,拿回家,冬天炖白菜和冻豆腐都好吃。

    买完了之后,陈卫东又去水果区买了一个黑蹦筋搭西瓜,黑蹦筋是本地西瓜,五分钱一斤,八斤一共花了陈卫东四毛钱。

    等买完了饭,陈卫东这才拎着行李袋,坐上通勤火车。

    下车之后,又坐上大一路,在大一路公交车上,陈卫东看着四九城人们都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到处都是欣欣尚荣,四处都是建设工地。

    因为五六年人民RI报的一篇文章《姑娘们,将花衣裳穿起来吧》,以至于街面上人们的着装姹紫嫣红,尤其女同志,颜色绚丽的布拉吉,格外好看。

    百货大楼五五年开业,里面各种花呢,舍未呢,哔叽,法拉绒,华达呢等都是进口的,丝绸也都来自苏杭。

    餐馆的数量没有后世多,但是西四的砂锅居,西单的同和居,前门的全聚德,王府井的东来顺,吃饭还都不需要要票。

    莫斯科的餐厅,和平门的新侨饭店,因为这时候的大院子弟还没有长大,消费主力还是文艺界或者教授级别的。

    莫斯科一顿饭汤菜俱全搭配黄油面包和一杯啤酒的套餐是一块五到两块。

    所以,一般人都是站在外面看看。

    对于普通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这两年粮食购销逆差比较大,但是总起来,日子还是很幸福的。

    “老交道口站到了....”

    陈卫东下了公交车,就看着胡同里各家正在拿着扫帚,盆子,各种捉麻雀,捉老鼠的武器,齐上阵,好不热闹。

    “卫东回来了?”

    “哎呦喂,卫东明儿休息啊?”

    “嗯。”

    街道办的喇叭里高喊着:“虱子跳蚤全煮死,卫生红旗保得住!”

    “鼠雀蚊蝇,害人妖精,除尽四害,减少疾病,人人动手,个个出阵,打早打小,斩草除根。”

    几乎每个四合院都冒着热气,这是在煮棉袄棉裤。

    陈卫东拎着东西脚步轻快回到四合院,前院,陈卫东四个小萝卜头侄子,还有阎埠贵家阎解放阎解旷都头上包着一块毛巾,坐在院子里,拍着小手喊着:

    “篦子梳,药水浇,爱国卫生掀高潮。没了虱子跳蚤咬,干活学习劲头高。”

    整个院子水蒸气弥漫,陈老太太坐着小板凳,妞妞蹲在她身前,陈老太太拿着篦子不停梳着妞妞的头发。

    田秀兰正将拆了的棉袄棉裤放在盆子里,用滚烫的热水去烫。

    “东子回来了?”

    陈卫东:“奶奶,妈,又灭虱子?”

    田秀兰:“嗯,街道办刚送来的六六粉,还有毛熊那边的洋药水,叫什么DDT,说是鹰酱那边都用这个灭虱子。

    咱胡同的先进工作者掏粪工,传祥同志亲自试过了,就这药粉,喷满脑袋,用毛巾捂着,喷完三天没见虱子,比肥皂管用!这不我正试试呢。

    哎,你头上有虱子吗?我给你试试....”

    陈卫东:“妈,我们单位现在可以天天洗澡,没有虱子了...”

    闻着刺鼻的农药味,陈卫东想到前世他小时候,也曾经被他家人用敌敌畏喷在脑门上,灭虱子。

    几乎这个年代的孩子们都经历过。

    而现在不管六六粉还是DDT,都是农药类,有毒性。

    明明是农药,喷完了硬生生没事,一个个生龙活虎的。

    不得不说,这一代的孩子,可真皮实。

    陈老根推着三轮车,走到门口,陈卫东听着动静,赶紧走出去,帮着陈老根将三轮车抬进来。

    陈老根:“待会进去,别说话,将这两个袋子,先拎到你屋子墙角那个小地窖里。”

    陈卫东按照陈老根说的,将粮食拎进去,陈老根进屋,抽了口旱烟,这才低声对陈卫东说:“东子,幸亏,咱家挪户口了。

    当初我该早听你的,将咱一家户口早点挪,差一步,就不好挪了。”

    陈卫东:“爸,什么情况?”

    “我这几天去乡下,你爷爷说,咱村子现在升级为高级社了,和以后都不一样了。

    土地不再分红了,社员分红全部按照劳动分来分红,土地变成了公有。

    以后按照工分算劳动,咱村子还不错,一个劳动日为两块三毛八分钱。”

    陈卫东眸子微闪,按照他的记忆,高级社也是这段时间陆续开始成立,高级社是全部按照劳动工分进行分配的。

    “爸,那爷爷家什么情况?咱家人口多,工分够吃吗?”

    陈老根:“按照你爷爷说的,是好事儿,不光下地挣工分,就是地少的,还可以帮着社里养牲口。

    不论天阴下雨,逢年过节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有活儿干,这要是干好了,一个月能赚七十块钱,比出去当工人强。

    但是地多劳动力少的,对劳动抓的不紧的,可就不行了,有的给按照中等劳动力算工分,那就算干一天,也只能得一块多钱。

    还要家里吃喝,家里再有老人,算计算计,那些家里人口多,但是挣工分人口少的,一年到头就难有余钱了。

    再说,工分到了也不是全给钱,得先买够一家子一年的口粮,剩下的才能分红。

    想想这形势,幸亏咱家挪户口了,我在村子里惊出一身冷汗。瞧着吧,今儿贾家媳妇回娘家,问下半年粮食,没问着,刚才我回来瞅着在公交站那边蹲着哭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