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世界的短暂与永恒叩问:从诗篇看人类存在的终极困境与超越可能
诗89:47-48——虚空与死亡的终极质问
"求你想念我的时候是何等的短少,你创造世人,要使他们归何等的虚空呢!(细拉)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呢?(细拉)"
这两节经文构成了诗篇89篇中极为震撼的灵魂拷问,将人类存在的两个根本困境——时间的短暂性与死亡的必然性——推向了极致。诗人首先以一种几乎是控诉的语气质问:"你创造世人,要使他们归何等的虚空呢!"这里的"虚空"(希伯来原文"tohu")不仅指空虚、无意义,更暗示着一种根本性的缺失状态——人类被创造出来似乎注定要经历一种本质性的匮乏。
"求你想念我的时候是何等的短少"揭示了人类对神圣关注持续时间的主观感受——在个体生命的有限视角中,神圣的同在与记念显得如此短暂。这种感受在当代心理学中能找到共鸣:人们常常在遭遇困境时渴望被关注,却又痛苦地意识到他人的注意力(包括可能的神性关注)总是转瞬即逝。
更深刻的是诗人提出的存在主义难题:"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呢?"这一提问直指人类最深的恐惧——死亡不仅终结生命,还可能意味着灵魂陷入某种无法逃脱的权势之下。诗人在此并非简单地陈述死亡事实,而是质疑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如果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归于死亡与阴间,那么创造的初衷究竟为何?
在当代语境下,这些经文挑战着我们文化中常见的死亡否认倾向。现代医学和技术进步让我们倾向于将死亡视为可推迟甚至可战胜的敌人,而诗人却以毫不掩饰的诚实直面这一终极现实,邀请我们思考:在承认死亡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
诗90:3-6——如尘土与草般的生命意象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摩西(传统认为诗篇90篇作者)在这组经文中构建了一幅关于人类生命本质的震撼图景,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短暂性、循环性与脆弱性。首句"你使人归于尘土"呼应了创世记中人类由尘土所造的教义(创2:7),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从尘土中来,回归尘土中去。这种物质层面的回归暗示着人类身体存在的暂时性。
"如水冲去"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类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流逝状态——个体生命如同被水流裹挟的微小颗粒,无法自主,无法停留,最终消失在无尽的水流中。"他们如睡一觉"则引入了另一个经典意象,将死亡比作睡眠,既暗示了暂时性(睡眠终将结束),又带有某种静止与无意识的特质。
最具诗意和哲理性的莫过于"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的对比描写:早晨的草象征着新生、活力与希望,"发芽生长"展现了生命最初的蓬勃朝气;然而这种生机却是极其短暂的——"晚上割下枯干",从生长到枯萎的过程被压缩在短短一天之内。这种意象强烈暗示了人类生命可能在最旺盛的时刻突然终结,美好与枯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渐进过渡。
在当代生态意识觉醒的背景下,这些自然意象获得了新的维度——人类与自然界的循环过程紧密相连,我们的生命节奏与草木荣枯遵循着相似的短暂模式。摩西的观察邀请我们思考:在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界其他短暂存在并无本质区别后,人类如何定义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
诗90:9-10——震怒下的年岁与劳苦的叹息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这组经文将人类生命置于更为宏大的神圣视角下审视,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神圣审判下的时间体验、生命长度的客观限制与主观感受的深刻反差。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这一断言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神学预设——我们的时间经验本质上是在神圣审判的背景下展开的。这种观点与现代人普遍的时间中性观念形成鲜明对比,邀请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经历的每一刻是否都承载着比我们意识到的更深层的神圣意义与审判维度?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将漫长的人生压缩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理反应——叹息。这种比喻既传达了生命短暂的直观感受,又暗示了人生结束时常见的遗憾与未完成感。在当代临终关怀研究中,许多人在生命最后阶段表达的不是对特定事件的遗憾,而是一种对整体生命"如一声叹息"的笼统感受——似乎什么都没来得及真正体验或完成。
最具现实冲击力的是对人类典型寿命的描述:"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摩西给出的这个时间框架(七十至八十岁)与当代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约72岁)惊人地接近,显示出古代智者对人类生命极限的直觉把握。更深刻的是对这有限年日内在质量的判断:"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劳苦愁烦"四字浓缩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劳苦)、内心的不安与忧虑(愁烦),以及存在的无意义感("转眼成空")。"如飞而去"的比喻则强化了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当我们身处其中时,七年、八十年似乎很长;但当回顾或临近终点时,整个生命历程却如同一场快速闪过的梦。
在个人灵性成长层面,这些经文邀请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1.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每一天的存在都承载着超越个人理解的神圣维度?
2.当认识到生命可能只有七十年左右时,我如何重新评估自己当前的生活优先次序?
3.在面对"劳苦愁烦"的生命常态时,我能否发现超越这些表象的更深层意义与喜乐?
4."如飞而去"的时间感如何影响我对当下每一刻的珍惜程度?
综合透视:诗篇灵魂世界观的当代灵性意义
将这些诗篇经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摩西和后来的诗篇作者对人类灵魂世界有着极为深刻而多维的洞察:人类存在在本质上是短暂的("如睡一觉")、脆弱的("归于尘土")、循环性的("如草")、在神圣审判下的("在你震怒之下")、充满劳苦的("劳苦愁烦")且极其有限的("七十至八十岁")。
这种世界观与当代社会盛行的长寿崇拜、永葆青春文化和技术乐观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诗篇不提供简单的安慰或廉价的希望,而是坚持直面生命最严酷的现实,邀请读者在承认有限性的基础上寻找更深层的意义和连接。
在个人灵性成长和当代应用层面,诗篇的这些洞见邀请我们:
1.培养对生命短暂性的健康敬畏,既不沉溺于死亡焦虑,也不轻率地忽视生命的有限性;
2.重新定义成功与意义的衡量标准,超越物质积累和短暂享乐,思考什么能够在神圣和时间的长河中留存;
3.在日常忙碌中保持灵性觉知,定期停下脚步询问自己:"我当前的努力方向是否与永恒价值相连?";
4.珍视每一个独特的"现在",因为如草一般的人生不会重复,每个季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5.在承认"震怒"与"劳苦"的同时寻找神圣的安慰,正如诗篇作者最终所做的——在深刻认知人类存在局限后,依然保持与神圣的对话与信任。
诗篇中这些关于灵魂世界的经文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灵性真理:正是通过对生命短暂性、脆弱性和虚幻性的深刻认知,人类灵魂才被推向对永恒、真实和神圣的更深层渴望与连接。这种渴望本身可能就是灵魂最真实的本质——一个注定短暂的存在对永恒意义的不懈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