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 第139章 从重到轻

第139章 从重到轻

    知识图谱带来的战略视野,让赵四对“盘古计划”的布局更加清晰。

    就在他着手细化数控系统基础研究的分工方案时,一次计划外的来访,将他的目光从宏大的工业体系牵引到了一个更贴近民生的领域。

    来的是两位来自上海手表厂的工程师,姓钱,是兄弟俩。

    哥哥钱大工沉稳些,弟弟钱二工则显得更急切。

    他们是通过轻工业部的关系,几经周折才找到这里的。

    见到赵四时,两人都有些局促,双手紧张地搓着,仿佛手里攥着什么宝贝。

    “赵组长,冒昧打扰了。”钱大工开口,带着浓重的上海口音。

    “我们是上海手表厂的,实在是……遇到迈不过去的坎了,听说您这儿有‘神仙手段’,能点石成金,这才厚着脸皮找上门。”

    钱二工连忙从随身带的旧皮包里,小心地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块比指甲盖还小的金属片,上面布满了极其细微的孔洞和凹槽。

    “这是咱们手表的心脏,手表夹板。”

    “上面的每一个轴孔、每一个定位槽,精度要求都极高。”

    “差一丝一毫,手表就走不准,或者干脆停摆。”

    他指着夹板上一个细小的孔洞,愁容满面。

    “就这个主轴承孔,需要咱们厂里最好的老师傅,用最精密的台式小车床,靠手感一点点铰,良品率还不到三成。”

    “废品堆成了山,成本下不来,产量也上不去。”

    “国产手表的质量,卡死在这小小的夹板上了。”

    钱大工补充道:“不瞒您说,赵组长。现在市面上稍微有点条件的人,都想着买进口表。”

    “咱们的国货,不是设计不好,是这基础的加工精度跟不上, 可靠性不行啊!”

    “老百姓攒钱买块表,图的是个准头、耐用。咱们现在这水平,自己看着都着急!”

    赵四拿起一块夹板,对着灯光仔细查看。

    那上面的孔洞和槽口,对于经历过五轴平台和石油钻头轴承挑战的他来说,尺寸并不惊人。

    但其要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恰恰是当前国内大批量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着国货的信誉和民生需求。

    他想起知识图谱上,从“精密制造”核心延伸出的那条指向“民生改善”的若隐若现的支线。

    高端装备要搞,但精密制造的技术红利,不能只停留在军工和重工业领域,也应该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明白你们的问题了。”赵四放下夹板,语气平和却带着力量。

    “这不是设计问题,是制造基础问题。”

    “你们需要的,不是某个老师傅的‘神仙手’,而是一台能稳定生产高精度夹板的专用设备。”

    钱家兄弟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对对对!赵组长,您说得太对了!就是缺这么个‘铁打的规矩’!”

    赵四走到绘图板前,拿起铅笔。“大型机床不适合你们这种小零件。”

    “我们需要设计一款小型化的、桌面级的高精度坐标镗床,专门用来加工手表、仪表这类微小精密零件。”

    他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结构紧凑的机床雏形:小巧的床身,高精度的主轴,精密的二维移动工作台。

    “核心还是精度和稳定性。主轴的回转精度要足够高,移动工作台的定位要足够准。”

    “我们可以利用母机的加工能力,为你们制造这台‘小母机’的核心部件——微型高精度主轴和精密的丝杠导轨副。”

    这个思路让钱家兄弟激动不已。

    他们原本只希望能得到一些工艺指导,没想到赵四直接提出了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台专用机床的方案!

    “赵组长……这……这太感谢了!”

    “要是真能成,那可是救了咱们整个厂,救了国产手表的命啊!”钱大工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事不宜迟。”赵四雷厉风行。

    “你们把最详细的夹板图纸和技术要求留下。我让团队立即开始设计。”

    接下来的几天,赵四抽调了几名精干的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临时项目小组。

    设计工作进展很快,因为目标明确——不求功能繁多,只求在加工手表夹板这个特定任务上,达到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很多标准直接借鉴了大型机床的经验,只是按比例缩小。

    母机再次被调用,这次的任务是加工那些小巧玲珑却要求极高的核心部件。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看着图纸上那些比以往小得多的零件,都格外小心,操作起来如同雕刻工艺品。

    钱家兄弟没有离开,他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守在车间里,亲眼看着那台庞大的母机,如何一丝不苟地“分娩”出拯救他们工厂的“小精灵”。

    每当一个闪着金属光泽的精密小部件加工完成,经过检测合格,两人都忍不住小声欢呼,仿佛已经看到了国产手表光明的未来。

    不到两周时间,一台结构紧凑、泛着崭新油漆光泽的桌面级高精度坐标镗床,在“盘古计划”的车间里组装完成。

    它静静地立在角落,与旁边庞大的母机和五轴平台相比,显得毫不起眼,却凝聚着同样的精密制造精髓。

    赵四亲自进行了试加工。

    一块手表夹板的毛坯被装夹上小巧的工作台。

    机床启动,声音轻微而平稳。锋利的微型刀具在夹板上精确地镗削出一个个轴孔,动作精准,重复定位误差微乎其微。

    加工完成的首批夹板,经过上海手表厂工程师带来的专用工具检测,所有尺寸精度和光洁度全面达标,良品率接近百分之百!

    钱家兄弟捧着那几块完美无瑕的夹板,像是捧着稀世珍宝,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向赵四和车间的工人们鞠躬。

    “赵组长,大恩不言谢!我们这就带着设备和样品回去,马上组织生产!”

    “一定要让咱们的国产手表,走的更快......不是,是走得更准,用得更久!”钱大工红着眼圈立下誓言。

    小巧的机床被仔细包装,随着钱家兄弟一同返回上海。

    这台“小母机”的到来,很快在上海手表厂引发了轰动。

    稳定的高精度加工,彻底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质量瓶颈。

    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和可靠性随之大幅提升,市场口碑渐渐扭转。

    消息不胫而走。

    很快,其他钟表厂、仪器仪表厂、甚至生产精密医疗器械的厂家,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希望能获得类似的专用设备。

    赵四没有料到,一台为解决手表夹板问题而诞生的“小机床”,竟会在轻工仪表领域激起这么大的涟漪。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之前的想法:精密制造技术的扩散,必须是全方位的。

    既要顶天,攻克国家最急需的高端装备;也要立地,改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

    “盘古计划”播撒的火种,开始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支撑起国之重器。

    有的则化作绵绵春雨,润泽着民生百业。

    这条从重工业贯通到轻工业的技术路径,正悄然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品质与内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