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34章 兵变送急:改革者的“生死棋局”

第34章 兵变送急:改革者的“生死棋局”

    青州储备仓的霉味还没散尽,京城传来的消息就像一道惊雷,炸得风渡墨头皮发麻——太子闭门思过期间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暗中联络旧部,勾结京畿卫戍部队的将领,打算三日后深夜发动兵变,以“清君侧、复祖制”为名,废除折银改革,甚至逼宫夺权!

    “疯了!他简直是疯了!”李铁山攥紧铁锤,指节捏得发白,“为了阻止改革,竟然敢发动兵变,这是要谋反啊!”

    风渡墨脸色凝重,手指在桌上快速敲击——这不是简单的贪腐作乱,是生死存亡的棋局。太子手里有兵权,背后有旧臣和粮商势力,一旦兵变成功,不仅他和风渡墨要死,刚推行不久的折银改革会被彻底废除,百姓好不容易得到的实惠会化为泡影,整个大汉都可能陷入动荡。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剧情直接从“职场斗争”升级成“宫廷兵变”了!太子输不起就掀桌子,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谋反,这波操作简直是“输急眼的赌徒”行径!搁现代就是“项目失败后,直接恶意攻击公司服务器”,损人不利己,疯狂到了极点!只能说,权力和贪婪一旦捆绑,就会让人彻底丧失理智!】

    “不能等!我们必须立刻赶回京城,向陛下报信!”风渡墨当机立断,让人封存青州储备仓的证据,自己则带着李铁山和两个亲信,骑上快马,日夜兼程赶往京城。

    三千里路,两人换马不换人,马不停蹄地奔袭。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太子旧部的亲信在暗中调动,驿站里全是神色匆匆的兵丁,空气中都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

    “风大人,这样下去我们赶不及!”李铁山一边挥鞭,一边喊道,“太子三日后动手,我们现在出发,最快也要四日才能到京城!”

    风渡墨咬紧牙关,从怀里掏出皇帝御赐的“劝农使”令牌:“前面是潼关,守将是陛下的老部下,我们持令牌借驿站的驿马,日夜不停,或许能赶在兵变前到!”

    幸运的是,潼关守将果然是忠君之人,得知太子要兵变,当即调派最快的驿马,还派了一队骑兵护送。两人一路疾驰,终于在兵变前一夜,狼狈不堪地赶到了京城门外。

    此时的京城,早已戒严,城门紧闭,城楼上灯火通明,士兵们弓上弦、刀出鞘,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风渡墨出示令牌,几经周折,才被带到皇宫。

    皇帝正在御书房焦急地踱步,看到风尘仆仆的风渡墨,顿时松了口气:“风渡墨,你可算回来了!太子异动,朕已有察觉,只是没想到他竟如此胆大包天!”

    原来,皇帝早就收到了密报,知道太子在暗中联络旧部,已经提前调动了禁军守卫皇宫,但京畿卫戍部队掌握在太子亲信手中,双方兵力相当,局势依然危急。

    “陛下,太子打着‘清君侧、复祖制’的旗号,实则是为了维护粮商和旧臣的利益!”风渡墨喘着气,递上青州储备仓的贪污证据铁板,“这些都是太子余党贪污腐败的罪证,百姓早已对他们深恶痛绝!只要陛下昭告天下,揭露太子的阴谋,百姓必然支持朝廷!”

    皇帝点点头,当即下令:连夜张贴告示,揭露太子兵变的真实目的,以及太子余党贪污腐败的罪行;同时,让禁军打开宫门,允许百姓入宫护驾——他知道,民心才是最强大的兵力。

    【作者插话:皇帝这波操作太绝了!知道硬拼兵力不占优,直接打“民心牌”!这就好比现代战争中,不拼武器装备,反而公布对方的黑料,瞬间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支持率!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关键时刻拎得清!】

    深夜,太子的亲信将领率领京畿卫戍部队,包围了皇宫,大喊着“清君侧、杀风渡墨”的口号,开始攻城。就在此时,皇宫大门突然打开,成千上万的百姓手持锄头、扁担,挡在了禁军前面,对着叛军怒声呵斥:“太子是奸贼!风大人是好官!我们不许你们这样干!”

    叛军士兵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看着眼前愤怒的乡亲,手里的刀顿时犹豫了。他们早就听说折银改革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也知道太子余党贪污腐败的事情,此刻被百姓们一呵斥,士气瞬间瓦解。

    “兄弟们!别被太子骗了!”一个禁军将领大喊,“太子谋反,是为了让粮商继续压榨我们!折银改革让我们缴税更公平,我们不能让他得逞!”

    不少叛军士兵当场扔下武器,倒戈相向。太子的亲信将领见状,气得大喊:“谁敢倒戈,诛灭九族!”

    可此时,民心已失,再凶狠的威胁也没用。越来越多的叛军倒戈,局势瞬间逆转。

    太子在东宫得知攻城失败,彻底慌了,想要翻墙逃跑,却被赶来的李铁山当场制服。李铁山一把揪住太子的衣领,怒声骂道:“你这奸贼,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发动兵变,你对得起陛下,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太子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天亮时分,兵变彻底平息。太子被废黜储君之位,贬为庶人,终身监禁;参与兵变的将领和旧臣,要么被斩首示众,要么被流放边疆;那些勾结太子的粮商,也被彻底清算,家产充公,用于补充国库和收购储备粮。

    风渡墨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楼下欢呼的百姓,疲惫地笑了。这场持续了数月的改革之战,从平县的试点,到郡府的推广,再到京城的宫廷斗争,甚至引发了兵变,终于以彻底的胜利告终。

    改革从来不是一条坦途,它需要勇气对抗既得利益,需要智慧化解危机,更需要民心作为支撑。所谓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所谓民心,或许会被蒙蔽,但绝不会永远沉默。 风渡墨看着远方初升的太阳,心里充满了感慨。

    兵变平息后,折银改革再也没有了阻力,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国库日益充盈,粮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大汉迎来了久违的盛世景象。

    可风渡墨并没有居功自傲,他知道,改革之路没有终点。他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去劝农使的官职,回到平县,继续完善改革制度,培养人才。

    皇帝再三挽留,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赐给他“改革功臣”的称号,还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都被风渡墨婉拒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