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28章 盛大开幕

第128章 盛大开幕

    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拂晓。

    奉天城在一种历史性的悸动中苏醒。

    晨光尚未完全驱散秋日的薄雾,但整座城市的心脏早已开始为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盛会而强劲搏动。

    街道被洒扫得一尘不染,每隔十米便肃立着一名东北边防军宪兵,军容整饬,目光锐利而克制。

    主干道两侧,簇新的青白旗与此次会议的会旗——依旧是青白底,中心缀以金色禾穗齿轮环绕“救国”字样的圆形徽章——交替悬挂,在微凉的晨风中猎猎作响。

    ————————————

    在光复宾馆三楼临街的客房内,来自《大公报》的资深记者陈敬轩,正对镜仔细整理着藏青色的长衫。

    他几乎一夜未眠,眼眶微显疲惫,但那双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的眼睛里,却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

    窗外,隐约传来军乐团反复排练《救国会议进行曲》的雄壮旋律,那旋律庄重、昂扬,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力量的气魄,与他听惯了的北平或南京的曲调截然不同。

    “秩序…效率…希望…”

    陈敬轩喃喃自语,指尖拂过桌上那份制作精美的会议手册。

    手册内页,会议议程、代表名单、座位图、甚至奉天交通美食指南,一应俱全,考虑之周详,令他这位老报人都叹为观止。这绝非旧式军阀割据的粗犷做派,而是一个志向高远、准备充分的现代政治实体方能展现出的气象。

    他将那枚大会发放的、沉甸甸的铜质纪念章郑重别在胸前,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將这历史时刻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

    与此同时,隔街相望的东北饭店顶层套房,伦敦《泰晤士报》远东首席记者詹姆斯·威尔逊,正就着台灯的光晕,在便携打字机上飞快地敲击着。

    键盘的嗒嗒声与他澎湃的思绪共振。

    “凌晨五时,奉天。”

    他写道,

    “这座城市如同一部精密上弦的机械,为‘国民救国会议’的开幕做著最后的校准。

    街道洁净得令人惊叹,宪兵执勤规范,与上海租界巡捕的跋扈或南京军警的散漫形成尖锐对比。

    一种沉默而高效的力量感弥漫在空气里,暗示着此地的主人绝非等闲。

    今日于此开幕的会议,其组织水平所展现出的现代性与专业性,已远超南京政府所能企及的任何集会。

    这或许不仅是另一场政治博弈,更可能是一个古老文明试图挣脱泥沼、迈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

    他停下笔,望向窗外。

    一队身着统一蓝色制服、臂戴“服务团”标识的东北大学学生正精神抖擞地走向各自岗位,他们的年轻面孔上洋溢着参与历史的自豪感。

    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这股蓬勃的朝气,或许才是这个新兴政权最宝贵的资产。

    ————————————

    七时整,奉天城彻底醒来。

    各代表团下榻的宾馆门前,专用的客车已准备就绪。

    车牌清晰标注着“华北”、“华南”、“华侨”、“工商”等字样,调度井然。

    陈敬轩在宾馆门口遇到了他的引导员——东北大学中文系的女生张薇,胸牌上是醒目的“128号”。她笑容明朗,举止得体,熟练地引导陈敬轩登上“华北-07”号客车。

    “陈先生,您的座位在第三排靠窗。车程约十五分钟,这是您的瓶装水和今日议程的最终定稿版。”

    女孩的声音清脆悦耳,业务熟练。

    客车内,来自平津教育界、新闻界的代表们低声交谈,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南开大学的王教授指着会议手册啧啧称奇:

    “连茶歇的糕点出自哪家老字号、用的是关东糖还是西洋方子都标注清楚,这份心思,真是绝了!”

    ————————————

    詹姆斯·威尔逊选择步行前往东北大学,他需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

    他注意到,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有双语指示牌和面带微笑的引导员。

    沿途的警察并非简单地站岗,而是主动为代表车队疏导交通,姿态专业而礼貌。

    他在笔记本上速记:

    “城市管理的水准,直追欧洲二流首都。公共服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这绝非短期可成。”

    ————————————

    七时三十分,东北大学“汉钦楼”礼堂入口已是人流如织,却忙而不乱。

    签到处设置了多个通道,工作人员效率极高,核对身份、发放资料袋(内含最终议程、席位图、纪念章、奉天风物志、甚至一张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引导入场,流程顺畅无比。

    陈敬轩在“新闻出版界”签到处领到了他的资料袋。

    他打开那本精致的《奉天风物志》,扉页上“携手同心,共纾国难——张汉钦”的题词让他心神激荡。

    这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与号召。

    ————————————

    詹姆斯凭借特殊的银色记者证,通过了额外的安检(礼貌且高效),被引至二楼视野最佳的“国际观察员及记者席”。

    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的同行们几乎都已到场,架设相机的声音不绝于耳。

    从他这里俯瞰,整个礼堂的布局尽收眼底:

    台下, 席位经过精心规划:

    最前排是政治要员,士林清流及各派系全权代表;

    其左翼是胡洪骍、梅贻琦等为首的文教界泰斗;

    右翼是张公权、陈辉祖等工商金融巨子与华侨领袖;

    中后排则是各界贤达、中级军官、社会团体代表。

    这种布局既彰显了传统资历秩序,又巧妙凸显了知识、资本与海外力量在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政治智慧极高。

    台上, 深红色的幕布前,一字排开十一张座椅,桌上放置名牌、麦克风、茶水杯,间距恰到好处。正中央的位置,则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

    八时整,礼堂内华灯齐放。

    军乐团奏响《迎宾曲》,旋律庄重而充满希望。代表们在引导下悉数就座,交谈声渐渐平息,一种庄严的期待感在空气中凝聚。

    八时二十分,全场灯光微微调暗,聚光灯打在主席台入口。

    军乐声止,整个礼堂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八时二十五分整,主席台侧门准时开启。

    主持人顾维钧率先走出。

    他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目光沉稳,步伐从容,尽显国际级外交家的风范。

    他走到主持席前,向台下微微鞠躬,随后以清晰洪亮、兼具中英文的声音宣布:

    “国民救国会议开幕典礼,即将开始。恭请大会主席团成员入场!”

    话音落下,军乐团奏起激昂的《进行曲》。

    第一位步入会场的是张作相。

    这位东北军政元老,身着戎装,面容敦厚坚毅。他的出席,象征着东北内部的团结与权力的平稳传承。台下响起热烈而敬重的掌声。

    紧随其后的,是李宗仁上将的全权代表,一位精干的桂系中将。

    他的出现,标志着强大的桂系军事力量对此会议的公开支持与认可,象征着地方实力派的向背。掌声中多了几分审视与考量。

    第三位是于右任。

    监察院院长,党国元老,美髯公,书法泰斗。他步伐稳健,神情肃穆,代表着党内监督与文人风骨。他的到来,无疑是对南京当局最大的否定。教育界、新闻界区域爆发出尤其热烈的掌声,饱含敬意。

    第四位是蔡鹤卿。

    北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夏新式教育的奠基人,士林领袖。

    第五位是谭延恺。

    这位辛亥元勋、前主席,德高望重,堪称革命活化石。他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此次会议的历史合法性与革命正统性,仿佛将辛亥精神直接传承于此。掌声中充满了对历史与先贤的敬仰。

    第六位,张汉钦。

    当他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整个礼堂的空气仿佛被瞬间点燃!

    他身着笔挺的东北边防军上将戎装(未佩枪械),身姿如松,目光如电,沉稳的步伐中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他走向那个万众瞩目的中央位置,向全场敬以标准的军礼。

    “轰——!!!”

    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欢呼声猛然爆发,瞬间达到了顶点!

    于右任、蔡元培、谭延恺等先入场的元老们率先转身,向他报以赞许和肯定的掌声。

    紧接着,台下所有代表,无论来自何方、代表何派,全体激动地起立!

    “拥护张司令!”

    “抗日救国!”

    “中华万岁!”

    呐喊声、掌声如同澎湃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礼堂的每一个角落,震耳欲聋。

    许多人热泪盈眶,奋力鼓掌,仿佛要将积压已久的屈辱、愤懑和希望在这一刻彻底宣泄出来。

    第七位是林森。

    立法院院长,党国元老,素以德高望重、超然物外著称。他的出席,象征着法统与立法机构对此次会议的认可。掌声热烈而持重。

    第八位是邵力子。

    政学系元老,资深外交家,文人从政的典范。他的出现,代表了务实、理性的政治力量的选择。掌声中透着对其经验与智慧的尊重。

    第九位是章太炎。

    国学大师,革命元勋,一代文宗,以其学问和铮铮铁骨闻名于世。他的到来,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界对抗日救亡事业的坚定支持,其分量极重。学界区域再次爆发出由衷的敬仰的掌声。

    第十位是杨宇霆。

    东北边防军总参议,东北政务委员会实际操盘手,以干练、谋略著称。他的出现,代表着支撑张汉钦的强大执行团队和治理核心。掌声中夹杂着对其能力与权势的敬畏。

    最后一位是回到主持位的顾维钧。他的再次亮相,确认了其大会司仪的角色,也预示着会议将遵循国际通行的议事规则。

    十一人悉数就位。

    但掌声和欢呼声依旧持续了将近三分钟,才在顾维钧多次的示意下,渐渐平息下来。

    然而,空气中那份炽热的激情与历史的厚重感,却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张汉钦站在中央,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激动而期盼的面孔,他知道,聚光灯已经打下,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由他亲手拉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