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皇陵,气氛肃穆。
镇北王的葬礼,由大夏皇帝姜潜渊亲自主持,文武百官悉数到场,素衣缟服,绵延数里。
萧君临一身孝衣,亲手扶着父亲的灵柩,面容悲戚,一步步走向早已选好的陵寝。
繁琐的祭祀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百官神情各异,有的真心哀悼,有的则在盘算着镇北王死后,朝堂格局的变动。
就在下葬仪式进行到一半,即将封土的关键时刻,异变却发生。
“十万火急!北境急报!”
一名太监连滚爬地冲了过来,声音尖利,划破了皇陵的庄严肃穆。
他噗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哭喊道:
“陛下!不好了!北境蛮族趁着王爷新丧,集结三十万大军,悍然入侵!
边关告急,守将快顶不住了!”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炸开了锅。
百官们交头接耳,看向萧君临的目光各不相同,有同情,也有幸灾乐祸。
皇帝姜潜渊的脸色一变,他似乎思索了一番,随后转向萧君临,语气关切:
“君临啊,国事艰难,朕心急如焚。
但你正在为父守孝,悲痛在心,朕实不忍再让你为国事分心。”
“这样吧,为免你分心,你便将镇北军虎符暂且交由朕来保管。
朕会亲自挑选一员猛将,即刻驰援北境,定保我大夏江山无虞!
你,就安心在此,送你父亲最后一程。”
图穷匕见!
在场的所有官员,瞬间都明白了皇帝的真正意图。
什么北境告急,什么体恤臣子,全都是借口!
皇帝真正的目的,就是趁此机会,用国家大义和孝道人伦,来逼迫萧君临交出兵权!
这一招很毒,几乎没办法破解。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君临身上,看他怎么应对这道要命的口谕。
如果他交出虎符,以后就只能任人摆布,如果不交,就是抗旨不遵,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在众人复杂目光的注视下,萧君临的身体微微发抖。
他慢慢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满是怒火。
他对着灵柩重重跪了下去,额头磕在青石地面上,发出一声闷响。
“国事为重,家孝为轻!”
萧君临的声音悲怆,激昂,响彻整个皇陵:
“我父镇北王,一生戎马,为国尽忠!
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便是将北境蛮夷尽数驱逐,护我大夏万世太平!”
“如今,父王尸骨未寒,蛮夷宵小竟敢趁机来犯!
这不仅是对我大夏的挑衅,更是对我父在天之灵的奇耻大辱!”
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共戴天的恨意与战意。
“君临身为萧家子孙,身为大夏臣民,岂能在此空守孝道,坐视国门被破,父志被辱!”
他再次对着灵柩重重叩首,声若洪钟。
“君临恳请陛下下旨!让君临即刻奔赴北境,子承父志,为父报仇,替君分忧!
不破蛮夷,誓不回京!”
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词,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们想过萧君临可能会屈服,也可能挣扎,但没想到他会来这么一招以退为进。
这哪里是要守孝,这分明是要出征。
皇帝姜潜渊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萧君临这一手,让他进退两难。
答应?就等于放虎归山,放萧君临带着虎符回到北境,到时候天高皇帝远,再想收回兵权就难了。
不答应?那他这个皇帝,不顾边境安危,只想收缴兵权,刻薄寡恩的坏名声就传出去了!他将尽失军心民心!
“陛下!请您下旨!”
萧君临仿佛没有看到皇帝那难看的脸色,言辞恳切。
这一下,彻底堵死了皇帝所有的退路。
就在皇帝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之际,又一名信使飞奔而来,神色比刚才那个太监还要焦急。
“报!陛下!北境大捷!”
信使跪倒在地,声音里充满了狂喜:
“北境守军,在得知王爷新丧之后,悲愤交加,同仇敌忾!
将士们奋勇杀敌,已将来犯之敌尽数击退!危机解除了!”
这突如其来的“捷报”,让在场众人面面相觑,表情都变得无比古怪。
前脚刚说边关告急,快顶不住了,后脚就说敌人已经被击退了?
这北境的战报,变得也太快了吧。
但皇帝抓到了摆脱困境的机会,脸上的尴尬一下就不见了,他一把扶起信使,大笑起来:
“好!天佑我大夏!镇北王在天有灵!”
他转身,满脸慈爱的扶起萧君临,语重心长地拍着他的肩膀。
“君临,你的忠心,朕看到了。
北境将士的勇猛,朕也看到了。
朕心甚慰!”
“既然危机已经解除,你就不必再奔波劳累了。
安心留在京城,替你父亲守完孝期,这才是为子之道。”
萧君临抬起头,一脸感激的模样。
“陛下圣明,君临谢主隆恩!”
他低下头时,眸中的光却愈发幽深。
这是一场骗局。
从头到尾都是。
北境根本就没事,所谓的告急,是逼自己交兵权的借口。
所谓的大捷,是自己反将一军后,皇帝找的台阶下。
皇帝的目的,不仅仅是兵权,还是想把自己困在京城这座牢笼里,当一个没有实权的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