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也是弗兰茨制衡加利福尼亚的砝码,虽说明面上是奥地利帝国在用加利福尼亚制约墨西哥,但实际上墨西哥也在承担着制约着加利福尼亚的责任。
过去弗兰茨在加利福尼亚规划的都是瘸腿产业,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可被物资轻易卡脖子的。
欣欣向荣的样子更多的是做给墨西哥人看的,毕竟不能指望塔桑·安纳这种人会洁身自好。
不过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主动权已经重新回到了奥地利帝国手中。
随着尼加拉瓜运河的开通,加利福尼亚的发展上限已经和奥地利帝国绑定,除非加利福尼亚人愿意放弃与欧洲世界的联系,并且放弃80%的贸易才有可能选择反叛。
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代价太大,受益人群又太少。除非之后弗兰茨真的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当然也不排除一被人煽动就出现群体性应激的可能,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弗兰茨只能说这些人该杀。
尼加拉瓜运河的开通也意味着全球贸易1.0的正式开启,欧洲的商人可以不再绕过非洲前往远东,而是可以沿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航行。
穿越中美洲和太平洋直达远东,这样的改变对于英国的打击是最为沉重的。
不仅意味着很多传统贸易站点的地位下降或者失效,甚至会在根本上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印度次大陆的地位将会遭到冲击,而远东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太平洋上的岛屿,尤其是夏威夷群岛的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发展较早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和中美洲将会迎来巨大的机遇,中美洲地区更是会成为西半球贸易的中转站。
美国人的俄勒冈地区也会迎来一波福利,不过美国人究竟能接住多少就不好说了,毕竟俄勒冈的起步太晚,地点又太偏。
除非美国人能尽快完成太平洋铁路,俄勒冈才能和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一较高下。
不过无论此时俄勒冈能接住多少福利,美国人都一定会坚持发展,毕竟这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唯一的出口。
只可惜现在英国人入侵,南方又有墨西哥,美国人并没有多少精力来注意太平洋沿岸的发展。
事实上弗兰茨一直都在避免华工的出现,但现实是美国人在面对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想到了去远东挖人矿。
恰巧此时正值太平天国时期,华工如潮水一般涌入俄勒冈地区。
数万华工撑起了美国西海岸的基建,清政府的部分官员更是为了筹措军饷开始学***的先进经验来了一个政府直营。
主打的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让弗兰茨恨不得弄死这群家伙。
不过奥地利帝国在清国还真没什么势力,至于南明的暗线一旦动了八成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动荡。
至少大清的当权者是跟奥地利不死不休了。
为了长远考虑,弗兰茨还是决定不趟这趟浑水了。
可万万没想到华工还是来到了奥地利的国土之上,花旗国并没有他们所吹嘘的那么好。
历史上的美国人宣传的是黄金梦,将加利福尼亚称为“金山”。
一些中介利用图片造假或者直接拿一些其他地方拍摄的图片,让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相信只要去了美国就能发财,并衣锦还乡。
当时一些人甚至贿赂客头才能获得成为猪仔的资格,华工之中不乏读书人和身强力壮的习武之人。
美国人利用垫付旅费来制造契奴,这与美国人骗爱尔兰人的方式差不多,甚至引申出了一个专有名词“赊单制”即提前用工钱垫付旅费。
赊单制本身并不一定是坏制度,它可以帮助没有能力支付旅费的劳工,并为其提供迫切需要的食物、生存必需物资。
但实际上很多赊单并非是单纯的垫付,而是高利贷。同时由于美国人掌握了绝对的解释权,各种费用都不透明。
美国人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除了少量天选之子,大多数人只能一辈子沦为债务的奴隶。
这一世的情况更差,因为那些华工的目的地并非是旧金山,而是俄勒冈。
这一次他们连挖矿摆脱困境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工作。
毕竟在契约中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描述十分模糊,解释权又在美国人手中。
所以美国的监工往往十分疯狂,毕竟死人是不用付钱的。
但没人甘心当一辈子的奴隶。
于是乎华工发动了多次起义,虽然都遭到了美国人的迅速镇压,但依然有人逃了出去。
逃跑的华工缺衣少食是不可能向着北方的冰天雪地前进,他们大多遵循着本能逃往了温暖的南方。
俄勒冈小径的两侧皆有高山阻隔,华工只能沿着这条不断向南延伸的山路前进。
结果不出意外地到了加利福尼亚境内。
奥地利帝国一直在防着美国人进攻加利福尼亚,所以在山口驻有重兵,如果是白人或者黑人100%会被拦住盘查。
不过华工的长相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再加上语言不通只会将其当成是加利福尼亚殖民地走失的劳工。
最多只会将其送回附近劳工们建立起来的村子,又或者是矿山之中。
等到加利福尼亚政府发现问题的时候,整个地区已经有了数千华工,甚至还有华工建立起来的村子。
加利福尼亚政府的高层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总之都是劳动力,只要安分守己,听从指挥,按时纳税就行。
这种事情在奥地利帝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毕竟类似的民族问题在奥地利帝国多了去了。
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并非天堂,不过比起清政府的苛政,太平天国的战乱,美国佬的不当人,加利福尼亚的日子还是不错的。
有吃有喝,有现成的土地,以及近乎免费的医疗和教育。
明面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毕竟清国距离奥地利太过遥远,双方几乎没有交集的情况下交流十分困难。
实际上就算此时弗兰茨在也没用,因为这群华工都来自南方省份说的都是方言。
此时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可不是戏言。
这群华工之间有些自己都无法交流,更别说与弗兰茨这个后世人交流了。
如果弗兰茨真的想当然地把这群华工接到维也纳,那才会让双方都尴尬。
很多历史文中都忽略了方言的问题,弗兰茨前世去过一些偏远的乡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连该省的方言都不会。
他们说的话只有当地几个村子才听得懂。
这还是在现代信息交流如此密集的情况下,放在两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实在不敢想。
其实华工们来的很是时候,因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拓荒,以及最基本的公共工程已经完成,所以他们可以直接享受这些资源。
剩下的就是在奥地利帝国农业学家和监工的指导下耕作,又或者是去矿场负责一些简单的劳力工作。
事实上由于蒸汽机械科技的发展,矿山对人力的需求已经大大下降。
矿山方面也更愿意使用熟练的矿工,毕竟这些人的效率更高。
不过一些贫矿和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矿产还是交到了外国劳工的手上。
但奥地利帝国的采矿业相当先进,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远超同时代,所以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当然两三千人在加利福尼亚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他们终究不过是涓涓细流,只需要一两代的时间他们身上的故乡印记就会被彻底抹平。
弗兰茨也不会特意地去干涉他们的发展,当然他更不会阻止他们离开。
奥地利帝国的劳工体系并不会阻止劳工离开,只要他们能攒够离开的路费,有离开的勇气就行。
拥有多重等级身份差异的奥地利帝国很难称得上完美,但在此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却是并不那么烂的存在。
除非是真的融入不了,又或者对故乡无比思念,否则很少有人会选择主动离开。
毕竟面对未知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当然在殖民地搞事情被送走就是另一说了。
搞事情的人被送走并不是意味着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没有死刑,又或者法令不够森严。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殖民地的法律几乎与奥地利帝国本土相同,不过地区具体有所不同。
比如在真腊的教权国,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被改成了,只许有一名信仰天主教的妻子,佛教徒或者其他教徒便不在此列。
可有些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们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官员们很是头疼,历史上地方政府大多采取的方式都是收编。
不过这次官员倒是不用头疼了,头疼的轮到民众了。
他们还能作为政府的黑手套简直是妙用无穷,不过弗兰茨并不喜欢这种智慧。
除了完善法律和监督以外,弗兰茨也决定借鉴一下民主的经验。
当然这种制度也有可能被人反过来利用,成为新的武器。
不过奥地利帝国的官员可不是那么容易被一群殖民地居民腐化的,再加上定期的轮换制度,地头蛇想要崛起的成本非常高。
更何况弗兰茨还会不定期地派去监督、巡查人员。
至少在他当政的时候很难有人能一手遮天,法治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廉洁、高效的状态下。
尼加拉瓜运河开通带来的也并不都是好事,毕竟中美洲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急剧提升必然会引起更多列强的觊觎。
好在弗兰茨早就计划了一场大战,有能力争夺中美洲的国家都在忙着打仗,而俄国这种即便有这种想法,也没有这种能力,最多只能看上两眼。
至于墨西哥和过去的新格拉纳达共和国(此时的西班牙殖民地)这种小国如果觊觎中美洲,那弗兰茨只能说他们是不自量力。
尼加拉瓜运河位于中美洲殖民地的中部,即便两国发动突袭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将其占领。
如果他们无法快速占领整个中美洲地区,那么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奥地利帝国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的进攻。
前文说过,弗兰茨部下的这个局没可能在短时间内破解,奥地利帝国一定有反攻的机会,至少不会缺反攻的跳板。
普通小国想要靠投机取巧根本行不通,除非是国力碾压,又或者是能一直赢下去。
这两种的可能性都极低,至少想要以国力碾压此时的奥地利帝国根本就不可能。
至于和奥地利帝国作战一路赢下去更不可能,弗兰茨手中还有不少秘密武器。
除非对方能召唤陨石,但即便是召唤陨石也需要足够的数量,毕竟海上不同于陆地。
一颗陨石可不够改变局面的
尼加拉瓜运河开通之后的另外一个恶果是苏伊士运河地位的直线下降。
肯定有人不明白尼加拉瓜运河开通和苏伊士运河地位下降有什么关系,毕竟以后世的经验巴拿马运河并没有改变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航运业的崇高地位。
这就不得不说我们的后世思维了,因为在我们概念中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是同时存在的。
然而在此之前,东西方的贸易只有一条路线,那就是从欧洲出发绕过好望角经过印度洋到达远东。
而苏伊士运河一旦开通东西方贸易的航程将大大缩短,所以它才异常重要。
现在尼加拉瓜运河在苏伊士运河之前开通,东西方贸易的路线便不再是唯一的,远东的船只同样可以穿过中美洲来到欧洲,所以会降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对于其他列强来说苏伊士运河或许不再有之前预估的那么有价值,但对于奥地利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依然是其国运所系。
历史上英国人主导的苏伊士运河太过小家子气导致苏伊士运河未能造成世界格局的再次转变,反而是让美国人摘了桃子。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小家子气,他们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非洲殖民地。
如果苏伊士运河分流了太多,那么英国在东非、南非、西非的一系列殖民地的地位都会直线下降。
英国人是想开个小口子,这样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尽量保证殖民地的重要性。
苏伊士运河和南非好望角,两大关键节点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大英帝国的统治地位便无可动摇。
然而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崛起,东西方贸易路线不再是唯一,甚至最终导致了欧洲的衰落和经济中心的再一次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