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838章 帝王!

第838章 帝王!

    风雪漫天,天地一片苍茫。

    平阳以南二十里,官道蜿蜒,尽头有一处低缓的土坡。

    坡上积雪厚约一尺,枯草早被雪压得贴伏地面,唯有几根干枝在风中瑟瑟抖动。

    此刻,坡顶立着数十骑黑甲军士,甲胄上覆着薄霜,旌旗半卷,静得出奇。

    赵烈披着厚裘,立于坡巅,双手背负,目光透过借望筒,死死盯向北方。

    风卷雪来,吹得他额前的发与鬓角的霜都在颤。

    他的身旁,韩云仞、梁桓、董延三人分列两侧,身后是数百名亲军,个个勒马不语。

    雪原无垠,天与地混成一色,唯独平阳城的轮廓,模糊地卧在远处的灰白交界之间——

    像一头静伏在雪海中的巨兽,沉默、冰冷,却令人心生惧意。

    “将军,”

    梁桓抬起手,遮了遮风雪,目光越过赵烈肩头。

    “那……似乎是平阳。”

    赵烈“嗯”了一声,声音低沉。

    “没错。”

    他放下望筒,神情凝重。

    “主力退至北关已有一日,如今若我等不来一趟,也不知陛下是否安然。”

    韩云仞压低声音:“此行虽违军令,但若不亲眼看一眼,我等心实不安。”

    董延抱拳,沉声道:“北关那边徐学忠镇守,足可无忧。咱们这一回,只是探看,不动城中一草。”

    赵烈微微颔首。

    “嗯,只看,不扰。”

    风声呼啸,雪粒打在甲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赵烈重新举起借望筒,透过那层薄雾一般的雪幕,凝望远方。

    渐渐的,平阳的轮廓清晰了。

    高墙深垒,屋脊覆雪,像一道凝固的灰影横亘天际。

    他顺着视线扫去,眼神在某一点上骤然凝住。

    “嗯?”

    他屏息,将借望筒微微调焦。

    片刻后,眼角一跳。

    “……那道门。”

    韩云仞察觉异样,连忙问道:“怎么了?”

    赵烈没有立刻答,只是将望筒递给他。

    “自己看。”

    韩云仞接过望筒,举起一看,整个人几乎僵在原地。

    “那——那是……大开的?”

    “什么?”梁桓与董延几乎同时凑近。

    他们轮流接过望筒,片刻后皆面色变色。

    平阳城的北门——赫然半掩半阖!

    厚重的城门被风雪吞没,只留下一道暗色的裂缝,门槛处被风扫出浅浅一条白线。

    看上去,仿佛那座城在沉睡,而这裂开的门,是它微微张开的口。

    “怎么可能?”梁桓喃喃道。

    “这时候开门?难不成……”

    “慎言。”赵烈冷声。

    他收回望筒,眼神如铁。

    “陛下不会犯错。”

    董延皱眉:“那……难道是诱敌之计?”

    赵烈没有答,只是沉声道:“若是计,那敌军今夜必到。若非计……”

    他停了一瞬,嘴角的线条绷得更紧。

    “那我们更该盯紧。”

    风愈大了。

    雪打在盔甲上,发出低沉的铿锵声。

    忽然,韩云仞发出一声低呼:“将军,看那边——”

    赵烈立刻举起望筒,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远方的雪雾中,似有一条黑线缓缓浮现。

    起初只是模糊的影,随风渐聚,终成整片的铁色波涛。

    那是军阵——无穷无尽的军阵。

    旗影猎猎,马嘶如雷。

    拓跋努尔的大军,果然至矣。

    赵烈收紧缰绳,低声道:“三十万……真是全部压来。”

    梁桓神色一紧:“陛下若真独守城中,恐怕——”

    “闭嘴。”赵烈冷冷打断。

    他目光重新投向平阳。

    “看陛下要如何应对。”

    风雪翻卷。

    那铁流滚动的声浪穿透天地,连数里外都能听见沉闷的震动。

    他们隔着借望筒,只见平阳依旧寂静——

    没有鼓声,没有号角,连烟气都看不出一丝。

    静得可怕。

    拓跋军抵至平阳北门外三里处,阵势铺展如山。

    片刻,前军中分出五百余骑,朝那敞开的北门缓缓行进。

    赵烈看着,指节微微发白。

    “探路兵。”

    韩云仞低声道:“他们真敢进?”

    “再看看。”

    赵烈的眼神没有离开望筒一瞬。

    五百骑的身影在雪原上移动,盔甲的冷光一闪一闪,仿佛一柄柄刀在雪上划开。

    那城门却依旧敞着,纹丝不动。

    他们离城越来越近。

    赵烈屏住呼吸,声音几乎低不可闻。

    “陛下……您到底在做什么……”

    风雪呼啸,天地茫茫。

    忽然——

    韩云仞的声音几乎是破音的:“将军,看那门口!”

    赵烈猛地将望筒重新举起。

    视野中的那道黑暗的门洞里,赫然出现了一道影。

    那影极孤,极静。

    在漫天雪色中缓缓浮现——

    一个人。

    赵烈的呼吸顿住。

    他看着那人从门内走出,步履稳而不疾。

    风雪打在他身上,衣袍素净如雪,腰间不佩刀,手中无械。

    他只是淡淡立着,整个人清冷如玉。

    “是……陛下。”

    梁桓声音发颤。

    “什么?”韩云仞失声。

    董延一把夺过望筒,定睛一看,面色登时发白。

    “真是陛下!”

    他们几乎在同一刻愣在原地。

    雪花扑面而来,视野被白茫茫吞没,可那一抹白衣却格外醒目。

    那人自城中而出,立于风雪之下,身后是空无一人的平阳。

    他神情安然,眼神沉静,仿佛根本没看见那压来的三十万大军。

    赵烈喉头一紧,低声喃喃:“他……一个人?”

    韩云仞攥紧拳头,指节发白。

    “将军,这……这算什么计?他莫不是——”

    “闭嘴!”赵烈沉声喝止。

    他眼中的血光一点点逼出,语气几乎哑了。

    “陛下自有陛下的意。”

    但他自己也知道,那句话里,连他自己都听出了颤抖。

    借望筒的视野里,萧宁衣袂翻飞,站在那扇大开的门前。

    雪风自他身后吹过,卷起漫天白光。

    他抬起头,神情冷静得近乎超然。

    整片天地的风雪,似乎都在他周身止息。

    赵烈只觉胸口一阵发紧,连呼吸都滞住。

    他不知道该惊,还是该骇。

    他从未见过一个人——在敌军压境之下,能这般镇然。

    没有恐惧,没有虚张,没有言语,

    只是静静站在那里,像是在等什么。

    风雪拍打在望筒镜面上,模糊又重叠。

    赵烈擦去雪迹,再看那一幕,心头忽然空了一下。

    韩云仞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陛下……真打算以一人……对三十万?”

    赵烈没有回答。

    他只是长久地望着那一点白影,

    眼神里有震、惧,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敬意。

    他终于轻声喃喃:

    “一个人,陛下竟然一个人!陛下到底,是如何想的啊!”

    风雪怒号。

    平阳如故。

    那扇敞开的门,仍旧不曾阖上——

    只有那白衣的身影,孤立于天地之间,

    一人一城,独对万军。

    另外一边。

    风雪卷天,声若万鬼。

    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雪线漫过地平,连远处的山影都被吞没,只余下一抹冷寂的灰。

    平阳城前,那道巨大的北门依旧敞开着。

    雪风自门洞中呼啸穿出,吹得城下的旌旗猎猎作响。

    三十万铁骑的前阵,静立在雪原之上,气息凝滞,似乎连盔甲上的霜都被冻结住了。

    所有人都在看——

    看那一袭白衣的身影。

    他孤身一人,立在门前。

    风雪打在他衣袂上,却被那一层素色吞得干干净净。

    他既无甲,也无刃;既无随从,也无旗帜。

    只是站在那里,身形修长,姿态温静,眉目之间不显一丝怒意。

    这静默,绵长得令人窒息。

    就在众人心头惶惑之际,那人忽然开口。

    “怎么?”

    声音极淡,却如风穿松林。

    “诸位怎么不动了?”

    他微微侧首,眼神从那一片黑压压的军阵上缓缓掠过,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合时宜的平静。

    “你们不就是来打平阳城的么?现在城池就在你们眼前,城门还是开着的——诸位还等什么呢?”

    风在那一刻似乎停了。

    众人一怔。

    那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地传进每个人耳中。

    就连拓跋努尔,也在那一瞬间怔住。

    他没想到,那人会这样说。

    不是怒喝,也不是求和。

    不是挑衅,更不是镇吓。

    那语气平淡至极,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他所面对的并非三十万铁骑,而只是一些迟疑的客人。

    拓跋努尔握着缰绳的手微微一紧,指节在铁手套下发出轻微的“咔咔”声。

    他目光凝固,死死地盯着那白衣人,心底却涌起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

    他看不透——

    那人为何能如此镇定?

    风雪灌入他的耳中,呼啸声仿佛被抽离,只剩下心跳在胸腔里“咚咚”作响。

    对方孤身立于门前,一身素衣,在风雪之中几乎与天地同色。

    若不是他亲眼所见,拓跋努尔简直要以为,那是某种错觉,是风雪幻出的影。

    “……你是何人?”

    拓跋努尔的声音低沉,像是从喉底挤出来。

    他目光不移,冷冽如刃。

    “莫非,你就是——”

    话未尽,便戛然而止。

    他盯着那张清俊的面容,心中骤然闪过一个名字。

    ——萧宁。

    大尧之皇。

    那段时间,北境传言不断。

    传闻这位年少的皇帝,曾是京城第一纨绔。

    荒唐无度,恣意任性;

    登基之后,更是轻薄朝政,喜怒无常。

    拓跋努尔从未将那些传言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大尧不过是个内乱未平的腐国。

    一个以纨绔登基的少年天子,又能翻出什么浪花?

    那时他甚至笑言:

    “此等主上,若非天命庇佑,早应被自己玩死。”

    可如今,当他亲眼看见这人——

    当他看见这人站在他面前,面对三十万铁骑,却能平静如初——

    那所有的笑意,尽数化为惊惧与不解。

    “在下,萧宁。”

    那人轻轻一拱手,语气温润如玉。

    “诸位,应当听过在下的名字。”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平平淡淡,连寒风都似被这语气压下半分。

    每个字都清晰,却没有丝毫的自夸或威势。

    他像在与人寒暄,又像在宣告天地。

    拓跋努尔的眼神骤然收紧。

    ——萧宁。

    果然,是他。

    这一瞬间,他心中升起的情绪极其复杂。

    他原本以为,这位所谓的皇帝,要么惊慌,要么跪地乞命;

    要么闭门死守,要么仓皇逃遁。

    而不是——

    如此镇然。

    他甚至没有动怒,也没有高傲的架子。

    那份姿态,既非王者俯瞰,也非凡人谦卑。

    只是极自然地立在那里。

    仿佛他才是这片风雪的主人,而所有来者,都只是路过的客人。

    拓跋努尔心头忽然生出一股寒意。

    不是风冷。

    是那人身上散发出的某种——不容轻侮的力量。

    他明白,那并非气势。

    因为这人身上没有半分“压人”的意。

    那是一种更深、更静的力量,像是沉睡在他血脉深处的某种自信。

    那种自信,不来源于兵权,不来源于谋略,甚至不来源于天命。

    而是——来自他自己。

    拓跋努尔不由得将自己代入。

    若此刻站在那敞开的城门前的是他——

    若他身后空无一兵,眼前却是三十万铁骑……

    他能否如此镇定?

    哪怕知道城中藏有伏兵,哪怕此行是计中计,他也断不敢如此一人独出,以己之身为饵,直面敌锋。

    那不是胆识能解释的事。

    那是一种近乎疯狂的魄力,一种以命为矛、以心为阵的孤决。

    他自认并非懦人,征战多年,从不避死;

    可若要他像这般——独身一人,挺立风雪之中,以一己之躯对抗天下之势……

    他忽然发现,自己做不到。

    胸口的血,因这念头而微微翻腾。

    拓跋努尔沉默了。

    一种名为“敬”的情绪,在他心底隐隐滋生,却又被他强行压下。

    他不能承认——一个敌国的皇帝,竟让他心生敬意。

    他缓缓吸了一口气,胸腔灼热,喉头发紧。

    目光重新落在那白衣人身上。

    那人依旧静立风雪中,神色如故,衣袂轻扬,眉目淡然。

    仿佛他不是来等死的,而是来等命的。

    拓跋努尔注视良久,神色渐渐沉下。

    他心底那一丝轻蔑,彻底消散。

    是的,他终于明白。

    这人不是“纨绔”。

    他是真正的——帝王。

    他不是凭血统继位的少年,而是敢以一身为国的君。

    这等胆魄,已超越智谋,也超越生死。

    他征战二十载,自认见尽人心。

    可此刻,他忽然生出一种罕见的茫然:

    若天下皆有此种人,又有谁能敌?

    风雪愈烈。

    他坐在马上,胸口起伏,心中一句话久久不散:

    ——“若我为他,此刻已不敢出城。”

    风声掠面,他的目光依旧钉在那人身上。

    那份从容,那份静定,犹如山峦伫立,不可撼动。

    拓跋努尔终于轻轻吐出一口气。

    这口气,仿佛吐出了自己多年累积的傲气与狂意。

    他抬起头,神色复杂,目光微动,

    心底第一次,

    在敌军当前的风雪里,

    生出了——钦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