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春城,正是数九寒天,天空中下着雪,路上蓝白相间的公共汽车缓慢的行驶着。
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经济、科研等方方面面的新闻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有时候,这些就是信号。
在微电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却弥漫着比冬日更凝重的气氛。长条实验桌的中央,一块小小的、带着细密针脚的芯片静静躺着——这是一块来自SEA的处理器,外壳上印着的英文标识,在白炽灯下泛着冷光。
围在桌旁的那些年龄各异的科研人员们,目光紧紧锁在这块芯片上,有人下意识瞪大了眼睛,瞳孔里映着芯片的轮廓;有人微微张开嘴,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仿佛连气流都怕惊扰了这件颠覆了从他们对微型处理器认知的“异物”;还有年纪稍长的研究员,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角,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震惊,连平日里沉稳的神态都被打破。
“你们看这布局,太精密了。”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研究员,手指悬在芯片上方两厘米处,迟迟不敢落下,镜片后的眼睛因过度专注而微微眯起,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说道:
“之前咱们见的处理器,晶体管数量最多也就几十万个,我们在发射卫星的时候,都没有用上上那种级别的处理器,可即便是如此就觉得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得了,都是让人羡慕的,可这块……”
他顿了顿,飞快低头看了眼手中攥得发皱的资料,又猛地抬头看向众人,眼球上布满的红血丝格外显眼,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目光充斥着震惊:
“310万个晶体管!这数字简直不敢想。”
旁边年轻些的科研人员立刻凑上前,他手里攥着记录用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却因为手速太快,偶尔会划出歪扭的线条。他抬起头时,嘴唇还微微抿着,脸颊因激动而泛着红:
“还有制造工艺,0.8微米!咱们现在能稳定做出来的,还停留在8微米以上,这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核心频率也吓人,60MHz到66MHz,咱们实验室里跑得最快的样机,频率连它的零头都不到。”
说这话时,他的眉头紧紧拧成一个“川”字,眼神里满是急切与不甘。
“最关键的是架构。”另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研究员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反射出灯光,遮住了他眼底的情绪,可说话的语气却格外凝重。
“x86的超标量设计,32位内部数据通路,还有64位外部数据总线——这完全是革命性的突破!”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原本平静的脸上渐渐浮现出复杂的神色,有惊叹,有敬佩,还有一丝茫然,说道:
“以前咱们总觉得,数据宽度能到16位就已经是天花板了,可人家这一步,直接跨到了32位,还兼顾了64位的外部传输,效率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讨论渐渐聚焦到性能上,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负责计算的研究员拿起计算器,手指飞快地在按键上敲击,发出“嗒嗒”的轻响。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嘴唇动了动,却好半天才挤出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按这个参数算,它的计算速度……每秒能到6000万到6600万次。”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喧闹的实验室陷入了死寂。科研人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刚才还带着激动的脸庞,此刻全都垮了下来。有人缓缓低下头,盯着自己的鞋尖,长长的睫毛垂下来,遮住了眼底的失落;有人靠在墙边,双手抱在胸前,眉头拧得更紧,嘴角向下撇着,露出苦涩的神情;还有人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不大,却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连带着周围人的情绪都沉了下去——几年前,他们还在为追赶西方超级计算机的“一亿次运算速度”日夜攻关,那时的超级计算机,体积相当于几个大书柜。
可现在,眼前这块小小的处理器,只要搭配简单的主机和显示器组成计算机,运算速度就几乎能追上当年的超级计算机——这种颠覆认知的差距,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这真的是我们的人从市场上直接买回来的个人电子计算机吗?”
这样高级的处理器,难道不应该严格加以保密吗?居然被直接摆到百货公司的货架上!
这就有点儿匪夷所思了。
“在当地叫电脑,是SEA刚刚推出的个人电子计算机,他们叫电脑,所有人都可以随便购买……”
一旁的领导,想了一下说道:
“我们在港岛的同志,发现市场上在销售这种电脑,然后就买了一台回来。”
提到那台电脑的时候,周围的有人无不是一阵沉默,那台电脑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想象——处理器、存储硬盘、内存条、甚至还有显卡,网卡……那是电脑吗?
不,那几乎是一个新世界,一个向这些科研人员展示的新世界!
“我们……可以制造这种处理器吗?”
实验室角落里,一位头发花白的领导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双手微微攥着,指关节有些发白,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眼神里满是渴望,希望能得到一个哪怕微弱的肯定答案。
然而,回应他的,是更长时间的沉默。科研人员们纷纷低下头,有人用手揉了揉眉心,试图掩饰眼底的无奈;有人咬着下唇,牙齿几乎要嵌进唇肉里;还有人轻轻摇着头,动作细微,却透着满满的无力。过了好一会儿,一位负责工艺研发的研究员才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眶有些发红,眼神里满是苦涩,声音沙哑地说:“根本就不可能。”
他顿了顿,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似乎在压抑情绪:
“姑且不说它的架构有多复杂,单是0.8微米的制造工艺,咱们就迈不过去这个坎。现在咱们手里的光刻机,最先进的还是从国外引进的二手设备,精度落后西方至少两代。”
说到这里,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脸上露出一丝懊恼。
“他们能用光刻机在硅片上刻出0.8微米的线路,咱们连20微米的线条都做不平整,更别说批量生产了。”
“还有晶体管的集成度。”
另一位研究员补充道,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原本明亮的眼睛此刻也黯淡下来,说道:
“310万个晶体管要集成在这么小的芯片上,每一个晶体管的间距、连线的布局,都需要极高的设计精度和制造控制。咱们现在连百万级晶体管的设计软件都没有,更别说把它们完美地‘种’在硅片上了。”
话语落下,实验室里再次陷入沉默。窗外的寒风掠过,吹动了窗帘,却吹不散弥漫在房间里的沉重。
科研人员们看着那块来自SEA的处理器,有人眼神里还残留着震惊,有人脸上写满不甘,更多的人则是对着现实的清醒认知——他们曾以为自己在奋力追赶,可此刻才发现,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鸿沟,比想象中还要深邃。
那块小小的芯片,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国内微电子产业的短板,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沉默中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这天,这块小小的芯片,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等到下班之后,穿着一件带有补丁的蓝色棉衣的高阳明,就骑着自行车往家赶着,他原本的房子,前几年下放时,被分给了其同志,所以,现在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单位宿舍里,虽然只有一间房子,但是好在距离单位很近。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宿舍,和所有的单人宿舍一样,这里同样也是拥挤的,挤满了这几年刚刚恢复政策回城的同志,走廊里到处都是煤球炉和油烟味,在狭窄拥挤的走廊里走了一会,到了家门口,就看到妻子正在炒菜。
“回来了。”
妻子一见着高阳明,就问道:
“今天工作怎么样,还适应吗?”
高阳明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还行,正在适应着……”
想了一下,他又补充道:
“领导也很关心微电子这块的工作,听领导说,上级已经批准我们单位建立新宿舍了,最多两年,咱们就能住上新家了。”
他的话音一落,旁边正在下面条的林大姐,就睁大眼睛说道:
“呀!这么快啊,老胡,老胡,你听说了吗?微电所要建立新宿舍了,你们化工所有消息吗?”
正在屋子里听着新闻的老胡一听,立即嚷嚷道:
“什么?这怎么可能,化工部是现在国家最重视的部门,这几年花了几十亿从外国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建立十几家大型工厂,就那我们的单位的宿舍也还没影呢,他们微电所……”
老胡一边说,一边拿着报纸走出来,瞧着高阳明说道:
“老高,该不是有人见你好说话,和你说着玩的吧。”
旁边立即有人接腔说道:
“是啊,是啊,老高,微电所往常都排不上号,还不如电子管所呢……”
瞧着大家这么说,高阳明倒也没解释什么,只是随口说道:
“现在领导重视这块,没办法……和外国差距太大了……”
一句差距太大了,让周围的人无不是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确实……差距大啊!于是乎走廊里的人立即在那里聊了起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