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南洋大学吗?
置身于南洋大学的校园之中,梁国铭的目光中带着几分好奇,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也曾在校园中看到过南洋大学的招生海报。
只不过那个时候他的心思扑在其他上面,不在这边。
在海报上没有太多的文字,只是说提供路费、学费以及生活费,除此之外,就是大学的师资力量——都是知名的欧洲教授,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很多同学选择了这里,继续读研究生。毕竟谁不想在那样的世界级的科学家的门下学习知识呢?
在那几年到底有多少大学生来这里读研究生?
是三万?五万?
或者更多?
可能有十几万吧……现在那些当年的学生都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中还有很多人成为了是全世界知名的学者,他们之中甚至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前几年的时候还有诺贝尔奖得主回去访问过。
真是人才济济啊。
就这样思索着这个问题,梁国铭继续在校园中漫步。
自从当年大学毕业之后,这还是他第一次走进校园,明媚的阳光透过叶片缝隙,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风里带着草坪修剪后清新的草木香,不远处的教学楼前,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偶尔传来几句交谈声。
这场景陌生又带着几分冲击,让他又一次想起30年前那个盛夏的午后。
那天,在得知几个好友要离开的时候,他拉着同学的手急声劝:
“留下来吧!国家即将迎来新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咱们学的知识,该用在建设自己的国家上!”
身边的同学有的点头,有的却面露犹豫。几个平时关系最好的同学,在犹豫中,声音压得很低:
“梁国铭,我们申请了南洋大学的研究生,下个月就动身。听说这里的实验室有最先进的仪器,教授也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能接触到世界顶尖的理论,将来学成之后,可以更好的建设国家。”
虽然当时他竭尽全力劝说他们留下来,可是最终,那些个同学还是提着了行李箱,登上了开往南洋的轮船。
再后来。他留在了国内,一头扎进了国家的建设之中,从青涩青年到两鬓染霜,转眼就是三十年过去。
而他们呢?
基本上都留在了这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贡献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这里建设的经济如此的繁荣,科技如此发达。
真是造化弄人啊!
此刻站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梁国铭的目光掠过教学楼墙上印着复杂公式的学术海报,掠过实验室窗口透出的明亮灯光,看着停在路边的一辆辆的小汽车,看着那些穿着各种各样衣服的年青学生,心里翻涌着说不清的滋味。
那些当年选择出国的同学,现在怎么样了?
他们是否真的如当初所说,在实验室里钻研出了前沿成果?
有没有人成了教授,站在讲台上讲授知识?
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早已在这片土地扎根,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也像眼前这些学生一样,穿着整洁的衣服,抱着厚厚的书本,对未来充满憧憬。
而这么多年,他自己又经历了什么呢?
当年那个要成为物理学家的年青人,这么多年过去之后,又成了什么?
想到这,他的心情变得有些复杂,他想到了当年下南洋的那些同学,他们现在的身份各异,有的在某个工厂里,参与着各种研究,有的则在大学里任教,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实现了自己年青时的理想。
至少学有所用。
风又吹过来,带来一阵学生们的笑声,有人踢着足球在草坪上奔跑,阳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梁国铭轻轻叹了口气,脑海中浮现当年的毕业合影——照片上的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眼睛里有着光,那是对未来的希望。
30年前的选择,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他留在国内,见证着国家在艰难中一步步前行;他们远走他乡,在异国的土地上追寻学术理想。
无论现在他们过得怎么样,那段在校园里畅谈未来的时光,那些关于未来,关于人生的热烈争论,或许都还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像此刻校园里的阳光,清晰又遥远。
终于,他来到了一座教学楼前,他在楼前驻足片刻,然后才走了进去,然后,在一间教授办公室的门外敲响了房门。
“请问吕教授在吗?”
正办公室里翻看着资料的吕志豪抬起头,先是错愕了片刻,然后惊喜道:
“国铭!梁国铭,你,你怎么在这?”
吕志豪猛的一下站起身,然后朝老同学走去。
几十分钟后,在长安的餐厅里,梁国铭看着面前的老同学,目光是复杂的。
他们已经整整30年没有见过面了,好像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留在了那里,而老同学呢?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到南洋大学读研究生,几十年不见,他似乎还带着几分年轻时的模样。
应该说他看起来更加的年轻,看模样至少比自己年轻10来岁。
“真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你。”
直到现在吕志豪看着面前的老同学语气得颇为激动。
“咱们30年没见面了吧。”
“是的,整整30年了,当时我让你留下来。你说,你要到这儿读研究生——这一别就是30年啊。”
吕志豪点了点头,看着老同学说道。
“可不是嘛,整整30年。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在这样的感慨之中,久别重逢的两个人就在那里聊了起来,他们聊着当年的年少轻狂,聊着这些年的经历。
聊着彼此的家庭,甚至还聊起了他们年轻时所喜欢的那些女生,在这样的聊天之中,他们变得越发的熟络起来。
或许是因为如此,梁国铭看着面前早就成为国际知名的集成电路专家的老同学说道。
“现在国内已经开放了探亲旅游,每天都有很多人回去探亲,怎么样?有没有考虑过回去看看?”
面对老同学的话语,吕志豪先是微微一愣,然后说道:
“嗯,我应该会在明年回家探亲,毕竟,这么多年都没有见过父母和兄弟姐妹了。真的挺想念他们的,虽然现在已经恢复了联系,但是,那只是写信而已。”
吕志豪说的是心里话,谁没有爹娘?谁又没有兄弟姐妹,这么多年,他日里夜里都能梦着他们。
“不过现在旅行社那边人太多,机票也难定,所以……”
不等他说完,梁国铭便说道:
“这件事好办,像你这样国际知名专家,待遇自然和普通人不同,这样,我帮你联系一下有关方面,他们肯定会特事特办的,就像当年杨先生他们回国访问一样,各个部门是全力配合,就连领导也是百忙之中抽空接待的。”
老同学的话让吕志豪在一阵心动的同时,眉头却皱成了一团儿。虽然很渴望回家探亲,但是,面对这样邀请,他却摇了摇头,说道:
“老同学,我回去只是为了看望父母,是个人的探亲。”
在提到探亲的时候特意加重了一下语气,似乎是在强调着他的本意,不希望对方误解自己的意思。
然后,他看着老同学说道。
“不过也就是探亲。是不敢劳烦官方的接待,”
老同学的拒绝,让梁国铭有些诧异,他说道:
“老同学,像你这样的知名专家,接待你,是应该的,国家欢迎你回国访问,家里的乡亲也一直惦记着你,想着你,也在等着你。”
他的语气是诚恳的,用了掂记、想、等来形容人们的心情,这种拳拳之心也是由衷的。
随后,梁国铭又介绍起了这几年的国内的变化,从经济上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介绍,总之就是告诉对方,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
“……你看,现在就连探亲都开放了,国内现在大不一样啊!”
对于此,吕志豪自然是点头表示赞同,但是他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在思索了一会,说道:
“对了,老同学,你听说过李良玉吗?”
梁国铭下意识的反问道:
“李良玉?是我们的校友吗?”
摇了摇头,吕志豪说道:
“不是,他是曼谷大学物理系的教授,几年前,他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当他的这一发现公布后,学术界认为,这是值得一个诺贝尔奖的发现。”
话音稍微顿,看着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老同学,他继续说道:
“就在半个月以前,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公布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名单——李良玉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梁国铭愕然的睁大眼睛,目光中充满了不可思议,他说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的?他,他是我们的校友吗?”
回答是否认的,吕志豪摇头说道:
“他是云省大学数学系的,不过却没毕业……”
手指在杯沿轻轻摩挲着,然后吕志豪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梁国铭则惊叹道:
“哎呀,真的很了不起啊,居然又有了一个唐人获得诺贝尔奖奖……”
他的话音刚落,吕志豪则摇头说道:
“不是又有一个,而是第十三个,在过去三十年里,有十三个唐人获得诺贝尔奖奖,其中十二个是SEA人,他是大马国籍,在暹罗任教职,还有至少七位科学家的研究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十几年内获得诺贝尔奖。”
“什么,你们获得了那么多诺贝尔奖?”
“十七个,还有四位是欧裔……”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吕志豪继续说道,
“当年阁下曾表示,希望SEA科学界在未来五十年中获得三十个诺贝尔奖,嗯,现在时间尚未过半,但是我们已经获得了十七个诺贝尔奖,物理学、化学、医学,各个领域皆有突破……”
这是炫耀吗?
不,只是摆出事实而已,事实就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科学中心,每天都有新的科学突破。
虽然在这个时代的美国才是世界上真正的世界科学中心,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现在sEA正在引领着世界科学的发展。
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同样也在表明这一点,这个数字是在不断增加的,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形式。
在学术界甚至有一个声音认为,最多10年后,sEA每年都有可能获得一个诺贝尔奖。
因为,有些学术上的发现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比如集成电路,比如光纤。
随后,吕志豪看着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的老同学,说道:
“嗯……阁下……”
看着惊愕的说不出话来的老同学,吕志豪加重语气说道:
“阁下本人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为其发明晶体管,他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