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或坐在竹椅上,或围坐在方桌旁,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这“天府之国”的安逸与富足。
这种从容底气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是在无数个平凡日子的沉淀和积累中逐渐孕育而生。
就如同这座古城一般,历经无数次的摧毁与重建,却始终能够顽强地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成都,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不仅是四川的首府,更是整个西南地区的“腹心”所在。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成都城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自各地的客商们络绎不绝地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商品,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
这里不仅是蜀王的封地,更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城南的江桥门下。
十五岁的蜀王朱椿早早地便率领着王府的属官们守候在此,他们神情肃穆,静静地等待着那位备受尊敬的“老师”——宋濂的到来。
朱椿年纪尚轻,却已贵为一地藩主。
他的面庞圆润,尚未完全褪去少年人的稚嫩,宛如春日初发的春柳,柔和而略带青涩。
长期居住在深宫之中,使得他的肤色苍白,没有半点血色,光洁的额头在烈日的映照下,泛着细腻的光泽,宛如羊脂白玉一般光洁。
朱椿的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却异常的清晰明亮,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的目光专注而敏锐,仿佛能够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是他多年来勤奋好学所形成的一种习惯。
若要论及才学,被老爹朱元璋称为“蜀秀才”的蜀王朱椿,无疑是老朱家的第一人。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然而,朱椿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因此他在文华殿修习学业之时,一直刻意让自己的排名屈居于“皇长孙”朱允炆之下。
这样一来,他既不会引起其他兄弟的嫉妒和排挤,也不会让自己这个庶子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从而得到了一个“千年老二”的外号。
今日,朱椿头顶翼善冠,身着一袭赤色的四爪金纹蟒袍,显得格外庄重和威严。
他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沉稳之气,仿佛已经历经沧桑,看透了世间的一切。
按常理来说,迎接宋濂的遗骸,其实并不需要他一个藩王摆出如此大的阵仗。
但是朱椿心里非常清楚,让宋濂“风光大葬”,不仅仅是他这个“挂名弟子”的义务,更是太子大哥的教令。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将这件事情办得妥妥当当,以表达对大哥的敬重之意。
因此,朱椿这位身份尊崇的亲王才会放下身段,亲自出城去迎接宋濂的灵柩。
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表达对“老师”宋濂的敬意和孝道,更重要的是要顾及到太子大哥的面子,绝对不能有丝毫怠慢。
既然决定要做这场戏,那就必须做到极致。不仅要妥善安葬宋濂的遗骸,还要将他生前未能举办的葬礼一并补齐。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场戏显得更加真实、完整。
眼看着石砫土司的队伍渐行渐近,距离已经非常之近了,朱椿深吸一口气,稍稍提起了一下腰间那有些松垮的玉带,巧妙地掩盖住了自己微微凸起的小肚子。
他挺直了身躯,努力摆出一副身居高位者应有的威严姿态,同时展现出亲王的气派。
朱椿高声喊道:“大开中门,迎接孤的老师入城!”
他身旁的一名老太监立刻尖声尖气地重复着他的命令:“大王有令,打开仪门,迎进宋学士的灵柩,入城!”
这道命令如同接力一般,被几名蜀王府的侍卫大声传递着,声音远远地传进了城内,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地听到。
随着八名士兵齐心协力地一推,内城的中门——承运门发出一阵低沉的吱呀声,仿佛是这座古老城门在沉睡中被唤醒,缓缓地张开了它那沉重的身躯。
承运门之后,是蜀王府正殿前的仪门,这座门显得格外庄重肃穆,上方悬挂着一道巨大的匾额,银钩铁画,气势磅礴,上面赫然书写着“仪门”二字。
这两个字犹如龙跃九天,笔锋犀利,据说是当今皇上朱元璋亲笔所书,其书法技艺堪称一绝,令人赞叹不已。
随着三道门缓缓打开,马克用一行人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马克用心中松了一口气,他不过是一个四品地方官,连面见蜀王的资格都没有。
这次能被蜀王府的右长史陈南宾派来完成这项任务,已经是他莫大的荣幸了。
然而,这一路的奔波实在是让马克用疲惫不堪。
他们从千里之外赶来,马不停蹄地赶路,几乎没有停歇过。
这一千多里的路程,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漫长的折磨。
正当马克用准备向陈南宾复命,然后打道回府的时候,蜀王府的太监李胜文走了过来。
李胜文是个高丽人,但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话,让人丝毫听不出他的异国口音。
“各位一路辛苦了,王爷体恤下人,特地命人备下了酒宴,犒赏尔等。”李胜文面带微笑,语气和蔼地说道。
李太监虽然没有把话说得很直白,但马克用又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意思呢?
很明显,他们这些外军是被禁止进入内城的。
马克用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然后优雅地撩起衣袍,朝着蜀王所在的方向,郑重地跪了下来。
他的动作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透露出一种对蜀王的深深敬意。
马克用跪在地上,隔空遥拜蜀王,口中高呼:“微臣马克用,感谢殿下的恩典!”
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仿佛要让整个内城都能听到他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