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 第2622章 投其所好!

第2622章 投其所好!

    罗喜良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感觉自己的脑袋里像是有无数电流在激荡,各种信息碎片开始在他脑海中拼接组合。

    娱乐城只是幌子,是陈阳布下的一个障眼法!

    以娱乐城的名义在云山林场附近扎根,既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当地建立据点,又不会引起外界对石墨矿的警觉。罗喜良越想越觉得这个推论合理,他在商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深知有些时候最好的掩护就是光明正大地做一件看似不相关的事。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惊人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罗喜良的脑海,让他手中的香烟差点掉落。他的瞳孔瞬间收缩,心跳骤然加速:“除非……除非他开娱乐城是假,醉翁之意不在酒!”

    罗喜良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一道刺目的光芒照亮,那些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碎片,此刻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他脑海中重新排列组合。

    陈阳的真正目标,根本就是——萝北石墨矿!

    这个结论在他心中成型的瞬间,罗喜良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手心瞬间沁出了冷汗。

    这个想法一出现,就连罗喜良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惊。他在商海沉浮这么多年,自认见识过无数商业谋略,但这一手障眼法若真如自己所想,那陈阳的布局之精妙、手段之高明,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用一座娱乐城做幌子,暗度陈仓觊觎石墨矿,这份心机和魄力,绝非寻常人能有。

    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兴奋和豁然开朗的感觉!罗喜良感到自己的血液都在沸腾,多年商场厮杀培养出的直觉告诉他——这次,他赌对了!

    他猛吸一口烟,烟雾在眼前缭绕,恰如此刻他心中翻涌的思绪。如果陈阳真的在谋划石墨矿,那就意味着这座矿的开采权并非铁板一块,华夏方面与樱花国的合作或许存在变数!

    只有这样,才能完美解释陈阳这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罗喜良在心中一遍遍推演着这个逻辑链条,越想越觉得天衣无缝。一个市委书记的女婿,一个在京城古玩界都有人脉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去偏远林场投资娱乐城?

    这分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现代版!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长期驻扎在萝北,需要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身份深入当地,而娱乐城正是最完美的掩护!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罗喜良立刻动用了自己深耕多年的人脉网络。他拿起电话,开始从侧面打听和石墨矿、和陈阳相关的蛛丝马迹。

    他没有直截了当地询问,而是以闲聊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旁敲侧击,收集信息。反馈回来的信息,虽然零碎,看似毫不相关,却像拼图般在他脑中逐渐拼凑出一幅清晰的画面,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

    随后罗喜良发现,江城市的矿产管理部门,近段时间确实在悄无声息地筹备着一些与石墨相关的工作。

    罗喜良在矿产局有个老相识,对方无意中透露,局里最近频繁召开内部会议,议题都与“新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关。虽然名义上可能只是“研究”、“调研”,听起来像是常规工作,但内部的动作却不少——技术科室在加班加点整理材料,甚至还请了外地的石墨加工专家来做过内部培训。

    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市矿产局不久前,以“储备物资”的名义,在江边码头附近,悄然但长期地租用了几个面积巨大的仓库!

    罗喜良得知这个消息时,几乎要笑出声来。储备什么物资需要在码头租仓库?而且还是长期租赁?这分明是在为大规模的矿石运输做准备!码头意味着水运,水运意味着大吨位、长距离、低成本——这正是矿产贸易的标配组合!

    这一切的迹象,在罗喜良这位老矿业看来,简直就是明晃晃的信号弹!

    他几乎可以肯定,陈阳,或者说以陈阳为代表的某种势力,正在暗中布局,目标直指萝北石墨矿的未来权益!

    罗喜良的大脑飞速运转着,将所有的线索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那个娱乐城的选址、开业时机、投资规模……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细节,此刻都变得无比合理。

    那个娱乐城,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一个精心设计的棋子!表面上的纸醉金迷,实则是用于前期人员聚集的根据地,一个收集矿区情报信息的情报站,甚至可能是为了接近和影响矿区管理层而设置的社交平台!

    罗喜良越想越觉得这个推测天衣无缝。那些在娱乐城出入的人员,恐怕都不是普通的服务人员和消费者吧?他们中间,会不会有专门的情报分析师?会不会有矿产专家?会不会有负责公关的说客?

    “没错!一定是这样!”罗喜良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他用力将雪茄按灭在烟灰缸里,火星四溅,眼中闪烁着既兴奋又贪婪的野心光芒。

    “石墨是未来的重要资源!”他在心中反复念叨着这句话,仿佛在咀嚼一块美味的肥肉。

    陈阳背景深厚,消息灵通,眼光超前得令人发指,他肯定是提前看到了这其中蕴藏的巨大商业机遇和战略价值!

    罗喜良的思绪继续延伸:陈阳这种层次的人物,绝不会做没有准备的事。他肯定已经掌握了石墨市场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趋势,也许还获得了某些内部政策的风声。

    “他这是要想办法绕开科美集团的垄断,或者干脆直接参与到与科美集团的合作谈判中,要从这座金矿中分得最大、最肥的一块蛋糕!”罗喜良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想通了这一层,想明白了陈阳布局的真正意图,罗喜良的心情从震惊转为无比激动,甚至有些难以自抑的狂喜。

    他感觉自己就像突然发现了一座宝藏的入口!

    之前那个觉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石墨矿开发机会,此刻仿佛在坚固的城墙上出现了一道细微但清晰的裂缝!

    而陈阳,就是那个能撬动裂缝、打开宝藏大门的关键支点!是那把能够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罗喜良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如果能搭上陈阳这艘船,凭借自己对矿产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熟悉程度,凭借多年积累的运营经验和人脉资源,凭借手中还算雄厚的资金实力,未必不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资源盛宴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有陈阳这样背景深厚、能量巨大的人物在前面“护航”和“托底”,这艘船的抗风险能力将成倍增加,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但是,兴奋过后,现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像一盆冷水浇在罗喜良的头上:知道了陈阳的真实目的又如何?自己怎么才能挤上这艘船,分到这一杯美味的羹呢?

    罗喜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靠在真皮老板椅上,开始更加仔细、更加理性地盘算起来。

    他首先排除了最直接的路径。

    陈阳虽然是方振国书记的女婿,但方书记的清廉正直在整个江城是出了名的,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想通过陈阳去走他岳父的后门,影响政府决策,基本是痴心妄想,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把自己搭进去。

    而陈阳本人呢?罗喜良摸着下巴思索着。凭借其做得风生水起的古董生意,凭借在收藏圈内的崇高地位和广泛人脉,陈阳的财力恐怕不比自己弱多少,甚至可能更强。

    寻常的金钱贿赂,俗气的物质利诱,根本不可能打动这样段位的人物。

    自己到底有什么,是陈阳真正需要的,而自己又恰好能够提供的呢?这个问题在罗喜良的脑海中反复盘旋,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他闭上眼睛,回忆着关于陈阳的所有信息,搜索着一切可能的突破口。思来想去,绞尽脑汁,罗喜良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陈阳那个在江城上流社会众所周知、几乎人人皆知的特殊爱好上——古董!

    “投其所好!”罗喜良猛地一拍大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自古至今打通关系最有效、也最风雅的方式!”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罗喜良的思绪便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

    他想起古往今来那些成功者的交际之道,无一不是精准把握对方所需,投其所好。从春秋战国的纵横家,到明清时期的幕僚谋士,哪一个不是靠着精准的眼光和恰到好处的馈赠,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的权力之门?

    送古董,这个念头在罗喜良脑海中越发清晰明朗。这既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品味,又能巧妙避开直接送钱的俗套和风险。

    金钱太过直白,容易让人反感,也容易留下把柄;而古董则不同,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文化的底蕴,是雅趣,是情怀,是品位的象征。

    陈阳是此道高手,这一点罗喜良心知肚明。送上真正的好古董,他自然能明白其中的价值所在,也更能深刻体会到送礼者的良苦用心。

    这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文化人之间的心灵默契,是知音相遇的惺惺相惜。

    然而,就在罗喜良为自己的这个绝妙主意沾沾自喜时,新的问题又像乌云一般笼罩在他心头。

    送古董也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其中的门道之多、讲究之大,绝非外行人所能想象。送什么?怎么送?什么时机送?以什么名义送?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玄机。

    罗喜良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开始在脑海中推演各种可能的场景。送错了东西,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不如不送;送的方式不对,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彻底断送这条好不容易找到的门路。

    这个认识让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罗喜良自己对古董是一窍不通,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经营矿产生意多年,对石头矿石的成色、品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对于古董这个领域,他的认知几乎为零。

    万一花大价钱买了赝品,或者买了不入流的东西送过去,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成了天大的笑话?

    更糟糕的是,陈阳可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古董鉴定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如果送了假货或者次品,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无知和轻率,从而彻底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种风险,罗喜良绝对承受不起。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红木桌面,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响。大脑在高速运转,思考着解决方案。他需要一个真正懂行的人,一个在古董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一个值得信赖的帮手。

    就在这时,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一个人的形象在罗喜良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沈先生!对,就是他!

    这位是他几年前在一次商业酒会上偶然结识的一位古董商,初次见面时,罗喜良就对这个人印象深刻。沈先生为人稳重谨慎,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靠谱劲儿,眼力不错,在沪市古董圈有着相当不错的名气和口碑。

    更重要的是,几年前沈先生曾遇到一桩棘手的麻烦事,因为接了一单大生意,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眼看就要前功尽弃。是罗喜良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看出沈先生确实为人可靠、信誉良好,果断出手相助,借给他一笔不小的资金,帮他顺利渡过了那个难关。

    那次帮助对沈先生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事后沈先生多次表示,这份恩情他铭记在心,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报答。两人虽然交往不算频繁,但每次见面,沈先生都会真诚地表达感激之情。

    “对!就找沈先生!”罗喜良眼中闪过坚定的决断之光,整个人都振奋起来:“他既懂行,又靠得住,让他去帮我办这件事,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