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可曾忘却官渡之战?乌巢袁绍粮草被烧,袁绍大势岌岌可危,张郃审时度势,眼见袁绍败局已定,毫不犹豫选择了投降曹操。”
“这说明了什么?”
“依我看,这足以表明张郃骨子里绝非那种忠贞不二、愿以死殉节的刚烈之士。”
“如今时过境迁,魏国已然陷入穷途末路之境,明眼人皆能一目了然,覆没已成不可逆转的定局。”
“在这种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形势下,张郃为自己寻觅一条生路,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换做是大多数人,处于他的位置,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萧和面带冷笑,将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娓娓道来。
众人听闻此言,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捋了捋美髯,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之意:
“伯温所言极是,如此看来,这张郃确实存在被招降的可能性。”
“此人手中握有重兵,在魏军中颇有威望,若他能肯归降我大汉,与咱们里应外合,放我军入城,如此一来,想要攻破长安城,必如探囊取物也!”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当下,萧和不再迟疑,立即展纸研墨,修书一封。
随后,他派遣心腹之人,趁着夜色潜入长安城,去见张郃。
…
三日后,长安城骠骑将军府内,一座隐秘的密室之中。
昏黄的灯光在墙壁上摇曳不定,映照出张郃那凝重的面容。
张郃宛如一尊石像般一动不动,惟有那复杂的眼神,紧盯着手中那一道书信。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嘴角不时的抽动一下,显示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那封信,乃是大汉大司马萧和的亲笔手书。
信中的内容言简意赅,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铺垫,直接劝说张郃背魏投汉,与大汉里应外合,共同收复长安城,以此弥补他此前所犯下的过错。
萧和在信中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魏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张郃若继续执迷不悟,为魏国陪葬,实在是得不偿失。
他还提到,大汉天子仁德宽厚,愿意给张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他能够归降。
但萧和在这封信中,并未画下诱人的大饼,也没有许下高官厚禄、封侯拜相之类的丰厚承诺,以此诱使张郃归降。
他仅仅承诺,会将张郃的归汉之举视为弥补前罪,会上表天子,待事成之后,许他一生富贵安稳,得以安享晚年。
说白了,就是告知张郃,我不追究你之前的罪过,但我们也不会再度重用你,不会给你高官厚禄、只允许你做一个富足闲适的富家翁,让你能够寿终正寝,平安度过余生。
这对于曾经身居高位的张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父亲如今在我大魏,好歹也是骠骑将军之尊,可若归降了那汉国,却只能做个无所事事的富家翁!”
一旁的长子张雄,满脸愤愤不平:
“这萧和的招降,实在是太没有诚意了。至少也得许诺父亲位列三公,享受无上的尊荣,不然父亲凭什么要背魏投汉,去帮他攻破长安城?”
“这根本就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父亲可一定要慎重考虑啊!”
张郃听闻儿子的话,只是默默将萧和的手书恭敬放下,而后轻声吩咐儿子拿来笔墨。
张雄心中警觉起来,隐隐觉得父亲似乎要做出什么重大决定,但又不便多问,只得依言将笔墨拿来,放在父亲面前。
张郃缓缓提起笔,凝思片刻,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心中反复权衡着什么。
良久后。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眼神变得坚定起来,顷刻间便在纸上写下了一封书信。
“你速将为父此书,交给那汉使,请他转呈萧大司马。”
张郃将写好的书信递给儿子,语气平静的说道。
张雄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过那道书信,只匆匆看过几眼,脸色便骇然大变。
他的双手也不由自主的微微颤抖,仿佛手中的书信重若千钧。
那竟是一道降书!
张郃在信中不仅明确表明了自己归汉的决心,还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罪孽,对萧和能够给他这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感激不已。
张郃在信中承诺,定当竭尽全力,与汉军里应外合,助力大汉收复长安城,以赎自己的过往之罪。
“父亲,你可想清楚了吗?”
张雄扬着手中书信,满脸不解冲着张郃质问道:
“那萧和没有承诺为父亲晋爵封侯,仅仅只答应给父亲一个富贵善终的结局,这哪里算得上是招降,分明就是在威胁利诱,逼迫父亲就范。”
“如此没有诚意,如此轻视父亲,父亲竟然还要降他?”
“父亲,你可不能冲动啊,这关系到我们张家的未来啊!”
“唉,雄儿呀,你虽为吾子,却不及那萧和了解为父呀…”
面对儿子情绪激动的质问,张郃无奈摇头,发出一声失望的叹息。
接着,他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向窗外的天空。
张雄一愣,满脸疑惑看着父亲,没明白自己父亲话中的深意。
“你当真以为,形势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为父还会贪图什么高官厚禄吗?”
张郃回头看着儿子茫然的神情,缓缓道:
“今汉军已兵临围长安,天子又被司马懿所惑,死也不肯放弃长安,西撤至陇西,明眼人皆知,长安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甚至于魏国覆没,也近在眼前,没有任何人能够扭转这不可逆转的大势。”
“若到那时,为父若不战死沙场,就要以亡国之臣的身份,沦为汉朝的阶下之囚,受尽屈辱。”
“既是如此,为父又何必还执着于为曹家尽忠死节,与汉家天子一味为敌,最终落得个为魏国陪葬的悲惨下场?”
“这并非为父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保全我张家上下老小的性命,为了给张家留一条后路啊!”
张郃头一次向儿子如此坦诚的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说完之后,眼中掠起一丝庆幸之色,反问道:
“今既是汉大司马主动招降为父,给了为父一个保全性命,保住我张家的机会,你告诉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