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冰封DF计划 > 第363章《水底世界》

第363章《水底世界》

    鹤云飞表示同意:“我觉得可行,咱们小心一点,保持安全距离,既能收集资料,又不会有危险。”其他人也都没意见,毕竟能亲眼看到活的蛇颈龙,这种机会太难得的,谁都不想错过。

    众人从背包里拿出纳米材料制成的折叠舟,这种舟轻便又结实,展开后像个小型的橡皮艇,还能防水。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展开舟体,有的负责用充气泵充气,很快三只小舟就充好了气。为了增加稳定性,曲木戈武还找来结实的绳子,把三只小舟连在了一起,拼成了一艘更宽敞平稳的“大船”,足够大家同时站在上面。

    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坐上大船慢慢划起来。当划到距离蛇颈龙还有五十多米的地方时,青缘示意郭停下:“就停在这儿吧,这个距离既能看清蛇颈龙,又不会打扰到它们。”

    忽然,叶青像是想起什么,他转头看向身边的杰美青缘,问道:“青缘医生,您是医学专家,平时也研究过人体生理极限,您知道咱们人类最大能承受多少水下压力吗?我之前查资料,说法都不一样,有的说几十米,有的说上百米,到底哪个准啊?”

    青缘听到这个问题,思索了片刻,回答道:“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训练程度不同,能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不过一般来说,没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不借助任何器具,最多只能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待一会儿,超过十米就很危险了。但一些经验丰富的潜水作业者和专业潜水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能在不借助器具的情况下,在较深的水里憋气较长时间,承受的压力也比普通人高得多。比如咱们国家广西北海,过去一直是著名的采珠胜地,那里的采珠人就很了不起……”

    她的话还没说完,坐在一旁的郝小雨就眼睛一亮,忍不住接话道:“这个我知道!我就是广西人,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说过采珠的故事,还听过‘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您说的肯定是北海合浦的珍珠吧?合浦珠在古代就是贡品,特别有名!”

    “对,就是合浦县。”青缘笑着点头,“不过你们可能不知道,过去采珠可不是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在拿命换钱。那时候没有潜水设备,采珠人只能靠一口气潜入水下,徒手采集珍珠贝。我之前看过相关的史料记载,有些经验丰富的采珠人,能不戴任何氧气设备、不穿潜水服,在一天之内接连多次潜入水下几十米深的地方,每次停留几分钟,采集珍珠贝或者其他海产品,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惊人的水平了。”

    一直带着耳机准备进行录音的马文庸忍不住补充道:“可不是,有一年我去北海采风,访问过几位老一辈的渔业妇女,一位老奶奶告诉我,她十七岁就跟着母亲采珠,最多的时候能潜到水下三十多米深,不过每次上来后都要歇很久,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疼。她说那时候为了多采点珍珠,好多人都不顾危险往深了潜,不少人因为压力太大,上来后耳朵出血、关节肿痛,还有人因为减压太快,得了严重的减压病,落下终身残疾。”

    这时,叶青已经再一次将“潜行者”放入水中,并指着显示屏上逐渐清晰的水下画面,和同时显示的数据说:“你们看,水深每增加十米,水压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咱们人类直接下水,就算有潜水服和氧气瓶,下潜深度也很难超过百米,停留时间更是有限,稍微不注意就会得减压病。但这个机器人不一样,它能在水下长时间工作,还能把拍到的画面和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回来,有了它,咱们就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水下世界。”

    因为怕干扰到水下作业,陈苗苗没有放出无人机进行拍摄,此时她一直安安静静地听着,现在终于忍不住好奇地问:“听你们这么说,水下压力对人体影响这么大,可这和咱们刚才说的减压病有什么关系啊?我还是没太明白,为什么压力变化快了会生病?”

    “关系可大了!”郝小雨正好懂一些医学常识,见陈苗苗一脸疑惑,便主动解释起来,“咱们人体的组织和血液里,其实溶解着不少氮气。平时在地面上,大气压稳定,这些氮气能乖乖待在血液和组织里,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一旦下潜到水里,随着水压增大,氮气的溶解量也会跟着增加,就像往水里加糖,压力越大,能溶解的糖就越多。要是潜水者快速上浮,水压突然降低,溶解在血液和组织里的氮气就会来不及慢慢释放,一下子变成无数个小气泡。”

    “会怎么样呢?”苗苗好奇地问。

    “这些气泡可危险了,它们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还会破坏肌肉、关节等组织,轻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瘫痪,甚至直接危及生命,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减压病’,也叫‘潜水病’。”小雨认真地告诉她。

    苗苗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心里还是有个疑问,于是又追问道:“原来减压病是这么回事啊,听着好吓人。那咱们人类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水下压力呢?有没有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最多能潜到多少米深,不会有生命危险?”

    青缘接过话头,耐心地解答:“一般来说,没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不借助器具的自由潜水深度很难超过十米;经过基础训练的人,能达到二三十米;而世界顶级的自由潜水运动员,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最深能潜到一百多米,但那已经是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每一次下潜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出意外。但如果借助潜水服、氧气瓶等专业设备,人类能下潜的深度会增加不少,比如商业潜水员借助重型潜水服,能在水下几百米的地方作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严格控制下潜和上浮的速度,还要在特定深度停留减压,避免得减压病。”

    “所以说,人类能承受的水下压力是有限的,咱们在探索水下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敬畏自然,遵守科学规律,不能盲目冒险。最好还是用这个现代化的‘潜行者’。”马文庸替教练说了下面的话,青缘点点头,表示认同。

    众人听了,也都忍不住点头,原来小小的水下压力里,藏着这么多科学道理。现在大家的注意力有转到了眼前的水下景色,只剩下对这个古老水生爬行动物的好奇与惊叹。

    午后的阳光照在临时组成的大船上,马文庸目光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再度展露他那令人叹服的渊博学识。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据我所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探索深海的脚步从未停歇。就拿潜水装备来说,据我所知,配备压缩氧气呼吸器的蛙人,凭借轻便的装备可在水下数十米的区域自由穿梭,无论是勘察海底地形还是进行简单作业都游刃有余;而依靠软管持续供氧的专业潜水员,能突破更深的水域限制,抵达水下二三百米的深度,不过这对体能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说到这里,马老师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豪:“更令人振奋的是,像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更是打破了多项纪录,已能下探至水下数千米的深海禁区,将人类的视野延伸到了从前难以想象的海底世界。”

    水下机器人在叶青的操控下稳步向前推进,镜头缓缓扫过神龙湖的水下世界。队员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目睹中生代时期的水下景象:神龙湖的水质澄澈得几乎看不见杂质,阳光透过水面折射出五彩的光斑,照亮了水下的每一个角落;成片的藻类在水流中轻轻舞动,丰茂得如同陆地上的草原;各类形态奇特的鱼儿从多角度的镜头前游过,有的浑身覆盖着鲜艳的鳞片,有的长着长长的触须,还有的体型小巧如指尖,灵活地穿梭在水藻之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超乎想象的“离谱”生物:一米多长的霸王三叶虫背着坚硬的甲壳,在水底缓慢爬行,触须不时摆动;两米有余的大禽虾挥舞着粗壮的螯钳,动作迅捷地捕捉着小型生物;还有长着五只圆溜溜眼睛的欧巴比海鲜,身体呈现出半透明的淡蓝色,慢悠悠地在水中漂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