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94:菜农逆袭 > 第396章 腊圃村

第396章 腊圃村

    易定干端着的酒杯不由一顿,“我拿头去顶!”

    “出口泰国和印尼四十吨,档口每天要保证二三十吨货,薛成林和俞红偶尔拿货也是20吨起步,夏有车找你你又同意了每天加5吨……”

    “一两次还行,但也不能全指望我撒,这会影响后续计划。”

    江心菜场目前一共900亩,四月份时,叶菜从播种到采收已缩短到30天以内。

    如果再辅以移栽穴盘苗,这个周期还能更短。

    菜心品种更换成了四九心,亩产量勉强能维持在两千斤上下。

    上海青、油麦菜生长期和菜心差不多,但亩产能达4000斤。

    但为了保持高产出,近来茬口与茬口之间衔接得很紧密。

    短时间还能顶,但时间长了不仅顶不住,还会打乱种植规划。

    从过往经验看,易定干认为泰国佬和印尼华人后续还有可能拿货。

    “得亏前期有机肥一直施得足,不然种出的菜品质和产量都只会越来越差。”

    “但离上一次重施有机肥也过了很久,部分地块已经快一年没施有机肥了。”

    “我倒是一直想施,但也得给我留出施肥的时间。”

    “后面还计划再去搏一搏台风行情,基础不打好,要怎么去博?”

    易定干巴拉巴拉的说了一通,陈家志一直认真听着。

    随着客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供应链也在变得脆弱。

    没菜不仅自己不安心,也不能让客户安心。

    市场渠道能发展得如此好,就是靠着更稳定的供应和品质。

    想了片刻,陈家志说道:“新菜场很快就能建起来。”

    “除了增城小楼镇的迟菜心基地,在深城附近也会再建一座菜场,以后深城的客户由新菜场负责。”

    “彭村和沪市基地也会扩建,沪市基地也可以往南边走货,但现在调播种结构,菜长起来也需要时间,再顶一顶,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陈家志端起了酒杯,与易定干和薛军两人碰了碰,三人便都喝下了这杯酒。

    易定干又说:“还有后续的台风行情计划,我需要一个月时间调整,对菜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施肥和深翻。

    不然再这么高强度的种植,我怕扛不住,夏天那虫害一爆发,一夜之间几十亩地能全毁完。”

    陈家志点点头,“我会和敖德海对接,让他调整种植结构,多种菜心和芥兰,5月份多往南边发货。”

    “这还差不多。”

    有小拱棚后,台风其实没那么可怕,最怕的是台风带来的暴雨。

    除了能在品种、土壤等方面下功夫,菜场还有储量300吨的冷库。

    配送中心也陆续在花城、深城、珠海建立了3座小冷库。

    江南市场也有了冷库业务。

    所以,应对台风行情,陈家志的想法便是充分发挥冷库的作用。

    平时就保证一定的储藏量,台风前再抢收一批入库。

    这样每一波行情都不会错过。

    前提是把菜种出来。

    易定干长期在种植一线,从他的角度思考并没有问题。

    任你市场渠道再强,没有菜供应上,也一切都白搭。

    聊着聊着已是深夜,陈家芳和李秀都已吃完饭洗漱完。

    “别聊工作了,早点喝完,早点洗漱休息,都快一点了。”

    “嗯,好。”

    睡得晚,起得早。

    第二天天色还没亮,一家人又匆匆去了菜场。

    早上有露水,还不能太早收菜,但能做的工作也很多。

    菜田里的栽苗,预冷后蔬菜的打包装箱装车等。

    “冷藏车来了没有?”

    “在路上了,还有半小时到。”

    “好,打包装箱也快差不多了,车来了就能装车,让工人做好准备。”

    “OK。”

    繁忙而有序的工作随着工人上岗、车辆抵达后便开始了。

    一边栽苗收菜,一边打包装车,发往泰国和印尼的两货柜青菜上午时便启程出发。

    但后续还有一系列手续,想要完成整个流程还要等进口商拿到货,以及在当地的市场反应,整个过程稍微有点漫长。

    陈家志站在公路边,炙热的骄阳照在身上浑然未觉。

    菜场里,新割出来的空地已经在组织除草,跟着就是一系列消杀程序,为台风行情作准备。

    国内的蔬菜生产发展仿佛就是与天气斗争的过程。

    北方有冬暖大棚对抗寒冷,南方有小拱棚对抗风雨,随后就是产区的互补。

    陈家志熟知南方夏天必有行情。

    也为此做了诸多准备,除了江心菜场,连州合作基地、沪市基地都有可能带来收获。

    下午,捋顺了各项工作后,陈家志才关注起了菜场的科研部。

    育苗、嫁接、植保、土肥、器具都是科研部的工作范围。

    经过扩招,如今也拥了5名技术人员。

    也逐渐有了些成果,前段时间刚完成了育苗基质的配方配比。

    留种提纯复壮、植保和土肥方案、器具改进也一直在进行。

    近期又一次性开展了200多个茄果和瓜类蔬菜品种的适应性筛选。

    工作量还是比较足。

    陈家志只是提了微喷灌的改进,便没再多加干涉,科研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菜场生产。

    用了两三天处理完菜场事务,陈家志便带上薛军和郭满仓再度前往增城。

    基地建设不能再拖了。

    薛军回来的这两天,也把已知的信息都告知了陈家志和郭满仓。

    增城原属于花城的贫困县,五年前全县还有144个贫困村,但在市里的对口扶贫下,三年前就全部脱贫。

    县域内各镇都铺了水泥公路。

    小楼镇在这其中又属于中等生,旁边又靠增江,交通和经济条件都还不错。

    而薛军选中的地方叫腊圃村,是个古村落,有八百多年历史,几年前还是镇政府所在地。

    比县如今的镇政府也更大,人口更多,是当地最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

    而在腊圃村东面便有一大片连片的良田,涉及几个村子一共一千多亩地。

    并且还有一条二龙河从中穿过。

    陈家志和郭满仓跟着薛军来到了这里,入目满是青绿的水稻禾苗,水面浅浅的,一眼就能看到底。

    等到秋冬季时,又会种上花生、甘蔗,或者是各种蔬菜。

    其中就有迟菜心,只不过本地人习惯称之为高脚白菜,叶作饲料,心作蔬菜,且长期种植不缀。

    去年薛军和李才来找增城迟菜心时可能陷入了误区,一直没找到,最后陈家志来才在别人果园里找到了几株。

    实则小楼镇等地的迟菜心种植虽然不多,但也并不难找。

    可能这就是陈家志的劣势,知道某种菜好,市场潜力高,但很多东西也是道听途说,比不上本地人。

    三人在这块地里大概走了走,青山绿水环绕,时常还笼罩在晨雾之中,这样的环境下确实能种出好菜。

    从水源、土壤、交通、劳力等各方面条件来说,这块地都无可挑剔,连预期的砍树都省了。

    陈家志笑着对薛军说道:“不错,很有眼光,看来以后建基地选址得多靠你了。”

    薛军哈哈笑了笑,“能帮上忙就好。”

    因为长期兼任陈家志的司机和‘保镖’,薛军也去了不少地方,接触了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见识确实比其他人更强一些。

    陈家志又问:“和本地人接触得怎么样了?”

    薛军摇了摇头,“不太乐观,这边很多农户还是靠务农为生,想租300亩以上的连片土地,至少得和两百多户人签约。”

    “和村里谈呢?”

    “村里也有顾虑。”薛军指了指不远处坡上的一片柑橘林。

    “就像种柑橘一样,大力推广,树种了,也到了挂果旺盛期,却卖不上价,对当地和老百姓都是不小的打击。”

    “所以,听闻我们想租地种菜,甚至鼓动多种高脚白菜,农户比较迟疑,村干部也比较疑虑,但同时又想进行尝试,毕竟农民能赚钱的路子不多。”

    当下增城县农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腊圃村经济条件也不差。

    但务农收入相较于务工收入仍差距甚远,如同期增城城市人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是农村的两倍多,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而薛军在与有关干部沟通过程中,也拿出了务工收入、土地租金收入等实在的筹码。

    这些都能吸引当地村干部,但又不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支持工作。

    陈家志确实看上了这块地,也不用一千亩,两三百亩就够了。

    不过他觉得想要成功租地,还是得展示一定实力。

    不然一个个和村民去谈,那租地成本就太高了。

    如此一想,心中便就有了主意。

    “这样,邀请乡镇和有关村干部、乡贤一起去江心菜场和靠谱鲜生考察。”

    “他们不是担心卖不出去吗,给他们介绍一下水东芥,想必能有不少说服力。”

    后世增城迟菜心如何火起来的陈家志不得而知。

    但肯定少不了人的大力推广。

    而靠谱鲜生现在完全足以承担这个角色,让增城迟菜心更早进入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如此一来,想必会更有说服力。

    同时市场渠道在手,在和当地的相处中,也不至于完全处于劣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