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日报》送到村子里的时间一般是快中午,因为这一场瓢泼大雨耽搁了邮递员的行程,在傅明彦和来自江川省的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邮递员小张终于把报纸送到了向阳村。
送到村里办公室的时候,大门紧闭,这个天气没出来,在家猫着呢。
邮递员小张骑上车,又去了一趟知青点。
“张干事,进来喝杯水!”有知青热情地把小张迎入到了知青的屋子里。
有人送来了干毛巾,有人送来了热腾腾的水。
进入到了十一月,风和日丽的时候还可以说的上是秋高气爽,要是这样下雨的日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冬天的味道了。
订了报纸的王知青说道:“今儿下那么大的雨,你还来的这么早?怎么不雨小点再来?”
“那不是因为报纸上有新闻吗?傅明彦的新闻!”邮递员小张笑着,“你们看,今天的报纸头版就是他。”
原本有知青在准备高考复习,听到了话凑了过来,熙熙攘攘的凑成了一团。
“《竹山家具——贫困村的一场天降奇迹》!”一个眼睛圆溜溜的新来知青念着报道的名字,不由得说道:“原来竹山家具真的就是傅明彦弄的!”
“我就知道肯定不是平白无故地攀附上傅明彦,为什么傅明彦就在向阳村待上一天的时间就走了,就是在忙着竹山家具的事情。”
“我上次在县里看到了竹山家具,那可真不错,傅明彦不是学外语的吗?我真的很好奇,他是怎么把竹山家具给做起来的!”
“上次听人说,竹山家具要卖到其他地方去?今天上了报纸,会不会是要卖到北京去?”
“邮递员,你应该看过报纸,能不能说说看?”
邮递员小张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热度,毕竟当时在县政府里,那讨论声就不小。
向阳村可是傅明彦的老家,下乡的知识青年成绩都比不过傅明彦,都渴望如同傅明彦一样考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做出一番贡献来。
谁能不羡慕傅明彦呢?不到二十岁的年龄,从农门一跃到了首都里,成了知名的大作家,现在更是做出了卓越的扶贫事业。
邮递员小张看着报纸都要被扯坏了,提议说道:“我觉得你们要不找个人念报纸。”
“对对对,找人念报纸,这样完全看不到,王知青你干脆把报纸念一念!”
“让刘知青念,刘知青是来自北京的,普通话标准,说得让人听得懂。”
剪成齐耳短发的刘知青拿着报纸,她的声音优美,又带着这个时代人特有的昂扬热情念了这篇报道。
邮递员小张本来已经看过了报道的内容,已经知道了整个报道的走向,这会儿在富有激情的报道里又沉浸了进去。
等到从情绪里脱身而出的时候,是因为邮递员小张发现了念报纸的刘知青落泪了。
落泪的刘知青感染到了知青点的其他知青,也有其他女知青落了泪。
多不容易啊,贫困的山村生活困顿,现在竹山家具给了他们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这条路不光是让他们脱贫致富,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荣耀到让这些竹制家具走出江川省,走到北京市!
在刘知青读完文章以后,不知道是谁开始鼓掌,掌声如同是浪潮一样,汇集成了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