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
朱由检是真的心态有点崩了。
怎么就这么难呢!
他已经感受到了天幕上说的这些天灾的威力了,也感受到了这个时节的艰难。
诚然,因为天幕的出现让他们对原本未来的走向已经了然。
满朝文武的底全部天幕掀了个底掉。
朱由检按着后人所言组建了一批忠诚于自己的锦衣卫,又大抄特抄狠狠杀了一批人,特别是八大晋商更是让他一波吃饱。
那可是足足大几千万两银子!
真是一群巨贪,朱由检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钱的时候,直接惊呆了!
他虽然是皇帝,但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以前为了几十万两银子都能给愁的头发都白了。
有了钱事情就更好办了,皇权在手,有了钱就有兵。
再加上全天下民族浪潮涌动,别的暂且不谈,打满州建奴一个个嗷嗷叫的根本就没把自己的命当回事。
主打一个铁血皇汉,这大明的天下乱不乱先不说,反正不能让这些异族占了便宜。,反正都是要死,死哪里不是死。
随后朱由检又重用孙承宗、孙传庭这些重臣,提拔了卢象升、曹文诏、曹变蛟、秦良玉等一大批将领。
大明恍然间真有中兴之势。
时节眼瞅着就要好起来了,但天灾还是没有放过大明。
到处都是天灾,洪灾、旱灾、蝗灾简直没完没了。
他手里是有银子不错,但银子再多也不能当饭吃!
民族浪潮和天幕也无法阻止百姓给自己找一条活路,活不下去了就得造反,就得去抢。
这是老天不放过大明,非要大明亡!
朱由检真的人都要疯了,地主手里面确实有粮,如果全天下所有的官员地主都能大公无私,主动把粮食拿出来,就算天灾如此严重那也足够天底下所有的百姓嚼用。
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这位大明太祖,洪武大帝不出言安慰他也就算了,竟然还在那里说风凉话!
朱由检是真的有点绷不住了,我容易吗我!
怎么这样亘古未有的天灾就被他给碰到了呢!
哥啊!
您当年为什么要把这个皇位传给我呢!
不过朱元璋这么一说也确实让他身上的压力大减。
反正他努力过了,这一世大明如果还是要亡也跟他没关系了,朕没有对不起大明,也没有对不起列祖列宗。
你们谁有本事就来接这个摊子。
他只要保证这天下最后没有沦落到异族手里就可以了。
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彼时整个大明天下一片混乱,然而这些似乎跟你张岱并没有什么关系,你的文章看起来依旧是如此平静】
【但如果后人真去翻你的年谱,就会从你记录的蛛丝马迹里找到当时的大事件】
【天启七年你父亲被围的那一年,陕西大旱、山东涝灾百姓揭竿而起,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崇祯五年你看雪这一年山西大旱,山陕农民起义,而在你看完雪回来的当月,父亲离世】
【他考了三十年,却只上任了三年便离任,死在了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冬】
【在你的眼里,父亲的死也像是一切崩塌的前兆】
崇祯年间。
张耀芳:“......”
张耀芳人都要麻了,他的命怎么就这么惨啊!
考了三十年好不容易当上了官,结果当了不到三年官就一命呼呜了。
甚至于在天幕上连个名字的都没有,只有张岱父亲的代称!
难道说写史才是出路吗?
不,也不一定要写史,什么都可以,只要能流传到后世,那么应当也能留下些许名号。
“爹,你死的好惨!”
“爹啊,孩儿不孝啊!”
就在张耀芳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的时候,身边一道哭嚎声响起让他惊醒。
他转头一看只见张岱正跪在地上,满脸泪水对着天幕哭天喊地的叫魂。
张耀芳见此一幕整个人瞬间红温,连连转头从房间角落抽出一根竹条。
“你爹我还没死呢!”
“玉树临风是吧!”
“潇洒多情是吧?”
“贵公子是吧!”
“今天为父就让你好好感受一下什么是父爱如山!”
张耀芳手中的竹条带着破空声抽在了张岱的屁股上。
“嗷~”
“痛痛痛。”
张岱瞬间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爹这是真下狠手啊。
【崇祯九年浙江大旱,瘟疫横行死者无数,当时的你和好友在绍兴防疫救下近万人】
【浙江大旱听起来好小众的词汇,然这一年就是很离谱,东南大旱、中部大涝,海南下雪,其后就是连续五年的大蝗灾】
【灾害最后的两年就连杭州、绍兴这等天下粮仓之地也出现饥馑,你和好友施粥赈灾给百姓谋一条活路】
【再后来你记下了明朝覆灭,崇祯死后的第二年,陪着你从防疫到赈灾的挚友祁彪佳沉池殉国】
【你散尽家财组织了五千义兵抗清,第三年家乡沦陷亲友丧尽,堂弟兵败不降,岳父绝食殉节,好友余煌投水...】
【最后你逃出家园时只剩下一子一老仆,也就是同一年你的《陶庵梦忆》完稿,其中就有这篇湖心亭看雪】
【这便是这篇文章的完整创作背景】
“娘咧,江浙这样的鱼米之乡竟然也能发生大旱,当时的天下到底是怎么了,老天爷是真的连一点活路都不给大明百姓吗?”
“这么一看崇祯皇帝还真是惨啊,听后人说他十分勤勉,自己生活也非常简朴,大明灭亡还真怪不了他,这样的天灾,换谁也没招啊。”
“这个张岱倒是跟一般的官宦子弟不同,是个英雄人物!”
“防疫、施粥活命无数,张岱积了大德了。”
“一年之内亲友死绝,真的是很惨了。”
“谁说明朝官员都是一群蠡虫了,这瞧着不是还可以吗?仅张岱一家就几乎满门忠烈,他之后还散尽家财召集义兵,这天下又有多少人如张家一般?”
“真乃壮士也,佩服佩服!”
“太惨了,原来这篇文章竟是如此写下的。”
“可惜了,如果不是这般猛烈的天灾,大明应该还没有到灭亡的时候,说不定能超过三百年国运。”
“这就是命!”
各时空古人,读书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