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的工作时间比较弹性,只要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余下的时间都可以自行安排。
于是乎,看报喝茶就成了单位里最日常的消遣。
这天一大早,众人和往常一样,在食堂打完饭菜之后,就习惯性的拿起了最新一期的《国民日报》。
“哎,你们小组新来的那个组长……”一个年轻的科员刚起了话头。
话还没说完,坐在对面的男人就扑哧一声喷了他一脸,那人一脸不可置信的僵在原地。
只是还不待他开口,食堂里的呛咳声就开始此起彼伏。
声音之大愣是吓得食堂负责打饭的师傅,都抖了好几个激灵。
众人面面相觑,“出什么事了?”
刚才被喷了一脸大碴子粥的男人,此刻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胡乱的抹了把脸,“你没事吧?”
就在这时,坐在他对面的男人忽然抬起了头。
见他眼眶通红,嘴唇都开始哆嗦,这人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你别吓我!到底怎么了?你这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吃东西呛着了?”
“高考恢复了!”
食堂里吵吵嚷嚷地,男人一时没听清,“你说什么?”
“高考恢复了!报纸上登了!”
这回倒是听清了,只是完全没当一回事,“你开的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
笑字还没说出口,食堂里就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高呼。
“高考恢复了!真的恢复了!”
这话对还没看到报纸新闻的人来说,不亚于瞳孔地震,男人一把从同伴手里夺过了报纸。
消息是《国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登,他几乎一眼就看到了这行黑色的粗体大字:《关于高等院校1973年招生工作意见》。
1973年高考考查证(准考证)
旁边的人也都把脑袋凑了过来,那些晚了一步的人瞬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什么情况,快和我们说说啊,是真的要恢复高考了吗?”
“是!”
这点毋庸置疑,上面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恢复文化考试。
由于时间紧,这次考试是由各地、市自行命题,具体的高考时间以各省通知为准。
“不过京市这块已经确定了,时间定在了两个月之后。”
一听只有两个月的备考时间,众人听了都有些发愁,书本都丢了这么长时间了,也不知道现在复习还来不来得及!
“你们先别着急,我还没说完。”负责读报的那人说道:“这次考试的语文和数学闭卷考,理化允许查教材。”
“那就等于是半开卷了?”
“差不多这个意思。”那人继续道:“优先招收的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如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在部队服役),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
“对于实践经验丰富,获得过先进荣誉或有特别成就的人,年龄和婚否条件都可以适当放宽。”
“另外,京市外国语学院允许少量应届高中生报考。”
“等一下,还有一条,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得有一封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出具的推荐信。”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食堂都是欢呼声,“走,赶紧通知一下其他人!”
众人忙不迭的点头应下,一时间众人奔走相告。
此时姜姒对此事还暂不知情,早上一大早她就去了师父所在的第一研究院。
师徒俩正说着工作上的事,办公室的电话忽然响起。
俞柏恩接起了电话。
是方文君的声音,因为太过激动,电话通了好几秒后,她都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老俞……”
妻子很少在上班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也从来没有情绪会这么激动过,连带着俞柏恩也跟着紧张了起来。
“你先别着急,慢慢说,出什么事了?”
“老俞,你的猜想是对的,高考要真的恢复了!”
“恢复了?”这话犹如一记重锤砸得俞柏恩的脑子有点懵。
他有想过会恢复,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已经确定了吗?”
“对!《国民日报》上已经刊登了。”
报纸办公室就有,但俞柏恩还没来得及看,回话的同时,他快速地拿起报纸看了一眼。
听着电话那头的报纸翻动的声音,方文君脸上带笑的说,“你赶紧通知一下小姒。”
她还不知道姜姒的办公室电话,要不然就第一时间打过电话去了。
俞柏恩道:“她现在就在我办公室呢。”
“那好,你们先聊。”方文君把消息带到便放心的挂了电话。
等那头传来了忙音,俞柏恩这才将听筒落了回去。
需要平复一下的,似乎不只是情绪。
他深呼了一口气,转头看向了姜姒,“小姒,高考恢复了。”
说着,俞柏恩将手里的报纸递给了她。
姜姒接过报纸,低头看了一眼。
俞柏恩看着她,语气带着鼓励,“首次恢复考得知识点应该不是很难,大学的教材你也啃得差不多了,以你现在的水平,考个清大应该不难。”
“至于工作也不用担心,到时候办理一下停薪留职的手续……”
到底是多年的师徒,见姜姒没有第一时间应允下来,脸上甚至一点激动的表情都没有,关于后面的安排,俞柏恩便没再往下说。
“是有什么顾虑吗?”他下意识的以为姜姒是在担心后面招生限制,但这些并不是什么难事。
姜姒手里握有两项全国级的荣誉,这点完全符合。
但出乎意料的是,姜姒道:“师父,我不打算参加高考。”
准确来说,她是不想参加这次的高考。
倘若现在是七七年的话,姜姒或许还会考虑考虑。
毕竟那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恢复高考,学历和人脉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而这次最多只能算一次试水,还是试水失败的那种。
姜姒记得很清楚,这次高考结束后,辽省出了一个显眼包。
他因着前两科考的并不是很理想,于是便在理化科目的试卷上写了一封致领导的信。
大概意思就是他下乡的这两年,如何勤勤恳恳的专注于农业生产工作。
他也无法舍弃集体劳作,去追求个人的学业,那样未免显得太过自私。
又说复习时间不够,不能保证能获得满分,但他并不认为可耻,他只是不甘。
在信件的结尾,他还对那些不务正业,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就是他们垄断了考试的机会。
好笑的是,原本只是发发牢骚的一段话,最后却被有关势力拿来大做文章,还被造势成了史上有名的“白卷英雄”。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今年的高考成绩被全盘否定,考得好的考生几乎全部落榜。
在这之后,文化考试被再次取消,招生又重回了“十六字方针”。
这几年姜姒也琢磨出来了,虽然是穿书,有很多小细节对不上,但这种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既然已经知道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姜姒也就不想浪费这个时间和精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