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义端和尚可不陌生,历史上他第一次面临死亡,就是这个花和尚造成的。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意欲消灭南宋,耿京等人揭竿而起,率军进入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沂蒙山区反抗金人,声势浩大,整个北方的有志之士都积极响应。
彼时辛弃疾也发起两千人的队伍加入到耿京的队伍中。
耿京见辛弃疾谈吐不凡,并且还出身名门,便任命他为起义军的掌书记,也就是机要秘书的重要职务。
辛弃疾将守不住清规戒律而落草的义端和尚拉拢过来,共抗大金。
结果义端盗取反抗军的印玺叛逃,打算去金营换取钱财过富裕生活,耿京差点将举荐义端的辛弃疾斩首示众。
辛弃疾立下军令状,表示不夺回印玺甘愿受罚,然后他从小路上埋伏义端,将这个卖主求荣的和尚斩了脑袋。
从那以后,辛弃疾在起义军中声名鹊起,就连南下联络宋廷这种大事,也由他负责。
现在,即将进入沂蒙山区时,居然碰到了拦路抢劫的义端和尚,那没的说,一定要将他的脑袋斩掉。
辛弃疾拎着长枪纵马向前,看着膀大腰圆的义端和尚说道:
“国难当头,你却只顾着欺负弱小,出招吧,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是什么货色!”
义端和尚狞笑一声:
“还挺横,等会儿爷爷就让你见识见识,跟我横的下场!”
他一夹马肚,连人带马向辛弃疾冲了过来,双手握着开山刀,打算给辛弃疾一记重创。
两匹马快速接近,辛弃疾双手架着长枪,所有人都看了出来,这是个防守姿势,面对开山刀这种武器,选择防守是最稳妥的打法。
义端和尚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打算靠近后,不劈枪身,而改砍为削,绕过枪杆的防守,直接划开辛弃疾的肚皮。
他的理想很丰满,可惜在两匹马相距一丈时,辛弃疾突然改格挡为直刺,义端和尚眼睁睁看着那杆游龙一般的长枪刺进了自己的心窝。
“嘭!”
他的尸体重重摔在地上,辛弃疾不慌不忙的跳下马,拔出腰间的短刀,麻利的讲义端和尚的脑袋卸下来,用长枪挑着扔进了那群土匪中:
“不怕死的,尽管来!”
谁知这群怂货一溜烟全跑了,连义端和尚的尸首也弃之不顾。
辛弃疾说道:
“将义端的无头尸体挂起来,让拦路抢劫的匪徒看看,欺压百姓就是这种下场!”
辛佑之拎着一杆铁枪纵马而来,好奇的问道:
“兄长,为何没有使用神雷劈死他?”
辛弃疾认真擦拭着短刀上的血迹,不屑道:
“如此小人,如何配得上神雷?一枪捅死已经算便宜他了!”
说完,他命令大家继续前行,一旦到达沂蒙山区,他们就将会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耿京造反走的就是这条路线,率军躲在沂蒙山区,大军打不进来,而他在山中,却能威胁周边数郡之地,甚至就连胶南的海港码头也在兵锋之下。
金兵围剿一年多,收效甚微,反而让耿京打出了更大的名气。
不得已之下,金国只得改变策略,用高官厚禄吸引起义军,还表示造反的人只要下山,所有罪过都既往不咎,起义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张安国杀死耿京,获得了济州知府的官位,结果还没上任,就被辛弃疾杀入军营之中,将张安国带到临安斩首示众。
现在,辛弃疾打算先耿京一步占住东山,再给蔡州的贾瑞和大名府的王友直写信,这两人都是起义军的骨干,同时有勇有谋,加入南宋朝廷后,还都立过战功。
可惜因为归正人的身份,贾瑞、王友直与辛弃疾一样,始终得不到重用。
为了防止山上的草寇会重新聚拢过来,辛弃疾领着一队家族子弟骑马上山,将里面的金银厨具收拾一通,然后一把火将整个山寨给烧了。
接下来几天,他们继续赶路,脚程虽然慢,但距离沂蒙山根据地的路途,却在一点点拉近。
混元宫内,周易连忙带歇的忙活几天,搭好了脚手架,顺便把腌制的猪肉挂起来进行晾晒,再过些天,就能吃风干咸肉了。
正忙活时,大雄宝殿中人影一闪,一身青色道袍的武媚娘挎着背包,再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混元宫。
她步履匆匆的来到小院,见周易正在往晾衣绳上挂肉块,赶紧过来帮忙:
“仙长,如今是做腊肉的时节吗?”
周易说道:
“不是,明叔给我带来半扇猪肉,我一时半会儿吃不了,只能先腌着了……李世民有了黑铁令牌,异族汉化推行得挺顺利啊,一天劈死十个异族官员,要搁过去,他得哭好几天吧?”
那个贞观初期喊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男人,晚年却气急败坏的表示“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从老李的发言中就能看出,他被异族伤得挺深……唐朝初期将周边的异族打了个遍,然后又送技术送人才的养着他们,晚唐时期,这些异族发展壮大,轮流把大唐祸祸了个遍。
这种影响极其深远,一直到朱元璋再造华夏才算消弭,但南北汉人的裂痕,却很难再修复了。
武媚娘笑着说道:
“一个朝会死了十个五品以上官员,长安震动,城内外的异族纷纷老实了不少,西市的胡人一夜之间全部穿上了圆领袍,有了汉人名字。”
说完,她疑惑的向周易请教道:
“大朝会第二天,不少汉化的异族开始打压抵制朝廷政令的同族,甚至还闹出了命案,这是为何?”
周易说道:
“这叫皈依者狂热,你没事了多上上网,那些动不动就无脑夸西方好的人,就是典型的皈依者狂热,他们自称高华,但国内更喜欢喊他们殖子。”
武媚娘没想到这也能映照到现实,打算不忙了看一看,先把这类名词搞懂。
两人一起动手,很快就将腌肉晾了起来。
周易洗洗手,去财神殿给关公的神像换了香,接着开始准备午饭……媚娘来了,就不能胡乱凑合了,得讲究一些。
他在厨房切肉准备炒菜时,武媚娘倚着门框,讲着贞观世界的事:
“李卫公的令牌已经随着诏书一起发过去了,最快也得下个月才能收到,陛下对高句丽的战局有些担忧,想再派一些兵马,又担心西北局势不稳。”
周易说道:
“可以让他征召一些志愿兵嘛,有过打仗经验的,想为大唐出力的,都可以报名上战场……大唐全民皆兵,他们甚至可以自备马匹,不用白不用。”
武媚娘眼前一亮:
“仙长能否详细说说?”
周易只是个嘴炮水平,本就是胡诌两句,见女皇陛下目光灼灼,便硬着头皮说道:
“可以喊一些口号,比如为枉死在辽东的子民报仇雪恨,还有什么【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之类的口号,反正咋热血沸腾咋来呗。但要记住,打完仗,该怎么奖励人家就怎么奖励,别学杨广玩赖账那一套,信任一旦崩塌,是很难再建立起来的。”
武媚娘掏出小本本,将周易的话原原本本写下来:
“仙长,网上有类似的资料吗?”
“有,你搜一下《知识青年从军歌》,改成大唐的风格,就可以招兵用了。”
可惜没法投放视频,否则拍一些在战场奋勇杀敌的视频在各大州县循环播放,参军的唐朝儿郎能把报名处挤塌。
混元宫这边讨论招兵事宜时,北宋哲宗世界,军器监院内。
赵佶等人踩着坚如岩石的混凝土,直呼不敢相信,五天前软塌塌的糊糊,如今却成了这般模样。
他依照说明书的上的要求,端着一盆水缓缓淋在混凝土表面做保养,不过心思全在风力发电机上面了。
为了将四百斤的电机安装到位,他让人在一旁搭了个非常夸张的脚手架,到时候有人在上面用绳子拽,有人托举,有人站在架子上向上拉。
所有人一起使劲儿,电机轻松就能安装到位。
现在军器监已经开始使用电力了,锻造作坊那边,安装了一台大风量鼓风机,吹出来的风比风箱厉害多了,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将需要锻打的钢材加热到预定温度。
另外锻造用的电子温度计也开始使用,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控温度,保证军械材质的稳定性。
李清照骑着电瓶车过来,对着混凝土底座拍了张照片,然后抬起手腕上的电子表看了看时间:
“现在开始装吧。”
赵佶请示道:
“才五天时间,会不会太短了?要不再凝结几天?”
李清照急着去混元宫,摆手说道:
“不用,这种发电机不重,而且底座是镶嵌在土里的,混凝土就算没有完全凝结,重力照样会压得死死的,再说仙长那里可是有化石符的,下次我捎两张加固一下,保证万无一失。”
一听这话,赵佶冲附近的工人挥手说道:
“来来来,准备安装发电机,我大宋的军械制造,终于要迈进电气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