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 第六百八十四章 雷霆反击,郑氏烟消

第六百八十四章 雷霆反击,郑氏烟消

    太子毕竟还年轻,面对这种不顾规则,泼脏水加下三滥的组合拳,难免有些心浮气躁,感觉象是踩到了一滩秽物,恶心又难以摆脱。

    克赵牧听了,却依旧懒洋洋的斜倚在软垫上,手里把玩着一只温润的玉貔貅,神态轻松,仿佛听的不是生死攸关的危机,而是坊间的趣闻轶事。

    他甚至还跟着窗外隐约传来的小调,轻轻用手指敲着节拍。

    “殿下,”等李承乾说完,赵牧才慢悠悠地开口,嘴角噙着一丝懒散的笑意,“为这种人生气,不值当。而且他越是这样,死得越快。”

    坐直身子,赵牧给太子面前的空杯续上热水,动作从容不迫。

    “殿下你看啊.....”赵牧开始掰着手指头分析,语气就像在聊家常,“郑克散播谣言,说你的东宫与我这商贾勾结,与民争利。”

    “那就别跟他在这口舌上纠缠。”

    “下次见陛下,或者听政的时候,就直接说,你这东宫一心为国,开拓海贸本为增益国库,惠及百姓,不想竟有宵小借此构陷,污东宫清誉,更欲坏朝廷大计,请父皇与诸位明公为东宫上下所有人做主,严查此等诽谤储君,扰乱朝纲之辈。”

    “得把自己放在受害者和一心为公的位置上,用朝廷法度去反制他,这比自己辩解一万句都有用!”

    李承乾闻言,眼睛一亮,紧绷的神色松弛了不少。

    “再说他抛售家产,”赵牧嗤笑一声,“这纯属败家子行径,自断根基罢了,殿下不是有些信得过的宗室或者官员吗?”

    “让他们悄悄地去接盘,用低价把这些好产业吃下来。”

    “这等于是在帮郑家体面,还能壮大殿下这边的力量,一举两得。”

    “而且,我自己也已经收了不少了,占了不少便宜.....哦。”

    听到赵牧这么说,李承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至于他想放火……”赵牧拿起果盘里一颗葡萄,慢条斯理地剥着皮,“这事儿您就更不用担心了。”

    “我这边早就安排了人盯着,登州,杭州那边也都打了招呼。”

    “他现在是花钱请人来给我们送人证物证。”

    “只要他的人一动,保证当场拿下,人赃并获。”

    “到时候,直接扭送官府,一个勾结匪类,破坏漕运海贸重地的罪名扣下来,那就是铁案如山,神仙也救不了他!”

    一番话,条理清晰,将郑克看似凶猛的三路进攻,剖析得明明白白,并且每一路都给出了精准而有效的反击策略。

    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深莫测。

    就像个精明的生意人在盘算着如何吃掉对手的最后一笔资产。

    轻松,自信,甚至带着点戏谑。

    李承乾听着,心中的焦虑和怒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和由衷的钦佩。

    他看着赵牧那副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闲适模样,忍不住感叹:“听赵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倒是孤心急之下,有点着相了.......”

    赵牧将剥好的葡萄丢进嘴里,含糊地笑道:“殿下也是关心则乱罢了。"

    “对付这种疯子,就得用比他更冷静的法子。”

    “殿下就按我说的,稳坐钓鱼台,看他还能扑腾几下。”

    送走神色已然从容许多的李承乾,赵牧脸上的笑意淡去。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平康坊渐次亮起的灯火,眼神微冷。

    郑克这条疯狗,确实该彻底解决了。

    不过,借太子之手,用朝廷的法度来办,才是最干净,最省力的方式。

    李承乾离开天上人间时,步履沉稳,眉宇间那丝忧愤已被一种沉静的决断所取代。

    赵牧的话语如同在他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不仅驱散了迷雾,更照亮了一条清晰的反击路径。

    回到东宫,太子并未立刻大张旗鼓。

    而是召来了最为信赖的两位属官。

    在书房紧闭的门扉后,烛火映照着三人沉凝的面容。

    “郑克已是穷途末路,行事必然癫狂。”李承乾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其污我东宫清誉,乱我民间市场,毁我大唐根基。”

    “孤亦需三路应对,务求一击毙命,不留后患。”

    太子详细转述了赵牧的分析与策略,两位属官听得眼中异彩连连。

    他们并非没有能力,只是先前被郑克不顾规则的疯狂打法扰乱了心神,此刻得此明晰方略,顿时思路畅通。

    “殿下,舆论方面,臣以为可在明日听政时,借漕运事务引出……”一位属官迅速补充细节。

    “至于产业收购,臣可联络几位素来忠谨且家资丰厚的宗亲,由他们出面,最为稳妥……”另一位也立刻提出了人选。

    计划在密议中迅速完善,成型。

    李承乾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运用权力与智慧去碾碎敌人,是何等畅快。

    这感觉,远比被动防御要来得强大。

    次日,紫宸殿内。

    当有官员按例奏报漕运及海运事宜时,李承乾看准时机,稳步出列,面向御座上的李世民,躬身一礼。

    “父皇,”他声音清朗,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儿臣近日督办海运漕粮改易之事,细察其效,确比旧法省费增效,利于国计,惠及民生。”“

    此乃朝廷开源节流,稳固边储之良策,儿臣与有司同仁,必当竭尽全力,以竟全功。”

    太子先是肯定了政策本身,占据大义名分,旋即话锋微转,语气带上了几分恰到好处的沉痛与凛然,继续道:“然,或许正因此策触及某些蝇营狗苟之辈之私利,近日坊间竟有宵小之辈,散布诸多不实流言。”

    “污儿臣个人清誉事小,然其言语之间,多有诋毁朝廷国策,动摇官府威信之辞!”

    “此风若长,则良法美意难行,奸佞之辈嚣张!”

    “因此,儿臣恳请父皇,下旨严查此等诽谤储君,扰乱朝纲,阻碍国策之行径,以正视听,以安人心,以维法纪!”

    太子一句未提郑克,却句句直指谣言核心,并将个人委屈上升到了破坏国策,扰乱朝纲的高度。

    尤其这番陈词,格局宏大,立意高远,瞬间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

    端坐龙椅的李世民,目光落在侃侃而谈的太子身上,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他需要的继承人,不应是困于私怨,与人市井斗气的匹夫,而应是能着眼大局,善用律法国策的掌舵者。

    李承乾此刻的表现,无疑让他颇为满意。

    “太子所虑,深合朕心。”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传遍大殿,“漕运海运,关乎国计民生,乃朝廷定策,岂容屑小之徒妄加非议,妖言惑众?着御史台,京兆尹,即刻彻查流言来源,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即以扰乱朝纲,诽谤之罪,按律严惩,绝不姑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