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时光在南洋的季风中悄然流逝,种植园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南洋各地扎根结果。
吕宋的稻田与甘蔗林连成一片,满剌加国的橡胶园里工人往来穿梭,满者伯夷国的番薯地郁郁葱葱——大明与这些国家达成的合**议,让整片南洋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按照协议,大明商贾承包当地大片土地开设种植园,聘用土著百姓为工人,种植蔗糖、水稻、土豆、番薯等作物。
大明水师负责维护港口与商路安全,将产出的作物运往大明本土与海外藩地,再将大明的丝绸、瓷器、铁器、雪糖等运抵南洋。
南洋诸国则通过土地租金、关税分成获得高额利益,百姓既能在种植园务工赚钱,又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大明商品,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满剌加国的港口,国王亲自迎接大明商船的场景已成常态。
每当装满橡胶与香料的商船靠岸,国王便会带着大臣上前,与大明商贾商议后续合作。
“多亏了大明的种植园,我国今年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三倍!”国王握着商贾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明年我还要再划出三百亩土地,邀请更多大明商贾前来开垦。”
真腊国的百姓更是对大明感恩戴德,以往他们每年要向暹罗缴纳大量黄金与香料作为贡品,生活苦不堪言。
如今投靠大明后,不仅不用再向暹罗上贡,还能在种植园里赚取工钱,不少百姓都盖起了新屋,过上了吃饱穿暖的日子。
“大明是我们的恩人!”真腊百姓常常这样说道,每当大明官员经过,都会热情地送上水果与香料。
然而,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却骤然响起——来自南洋霸主暹罗国。
暹罗国主拉玛铁菩提二世,是一位野心勃勃且性格骄横的君主。
暹罗经过几代君主的苦心经营,国力日渐强盛,成为了南洋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
周边的满剌加、真腊等小国,都被迫向暹罗称臣纳贡,每年要缴纳大量的黄金、香料、象牙等贡品,暹罗也因此积累了巨额财富。
可自从大明强势征服安南、占城,并在两地设立布政司,派驻官员与军队驻守,将其打造成南下南洋的稳固跳板后,暹罗在南洋的霸主地位便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大明不仅在安南、占城修建深水良港,开通直达马六甲的商路,还以“互利合作”为引,向南洋各国抛出橄榄枝——凡与大明合作的国家,可获得大明的农具、种子支援,其特产通过大明水师商船销往各地,还能免除向大明缴纳高额贡品,只需按比例缴纳贸易关税即可。
这般条件,对长期受暹罗压榨的小国而言,无异于绝境逢生。
满剌加国率先响应,不仅立刻停止向暹罗缴纳每年千两黄金与万斤香料的贡品,还主动将港口租借给大明水师作为补给站,与大明签订丝绸、橡胶贸易协议,短短半年便赚得盆满钵满。
真腊国紧随其后,撕毁与暹罗的贡赋盟约,转而从大明引进番薯、土豆种子,在大明农人的指导下开垦荒地,粮食产量翻倍,百姓再也不用为凑齐给暹罗的贡品而忍饥挨饿。
其他如苏门答腊、爪哇等小国见状,也纷纷效仿,停止向暹罗上贡,争相与大明达成合**议,昔日围绕暹罗的朝贡体系,短短一年便土崩瓦解。
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贡品”变成了大明的“贸易商品”,看着原本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小国如今对大明趋之若鹜,拉玛铁菩提二世心中的怒火与焦虑日益加剧。
这一日,暹罗国举行盛大的朝会,拉玛铁菩提二世坐在王座上,看着下方的大臣,语气冰冷地说道:“大明如今在南洋大肆开设种植园,名为合作,实则是在攫取诸国资源!满剌加、真腊那些小国,被大明的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竟然忘了谁才是南洋真正的主人!”
大臣们纷纷附和:“国主英明!大明此举分明是想吞并南洋,咱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拉玛铁菩提二世站起身,走到殿外,望着远方的大海,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我旨意,昭告南洋各国,让他们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大明用一些廉价的商品,换走了他们的土地与资源,等他们的土地被种完,资源被耗尽,大明就会露出獠牙,将他们彻底吞并!到时候,他们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很快,暹罗国的昭告传遍了整个南洋。
拉玛铁菩提二世在昭告中公开发表言论,指责大明“以合作之名,行掠夺之实”,称大明是“南洋的掠夺者”,呼吁南洋各国“联合起来,抵制大明的侵略”。
消息一出,天下哗然。
南洋各国的君主与百姓都陷入了争论之中:有人认为暹罗国主说得有道理,担心大明会吞并自己的国家;有人则反驳说,大明带来了繁荣与稳定,比暹罗的压榨要好得多;还有人持观望态度,想看看大明会如何回应。
满剌加国的国王收到昭告后,立刻召集大臣商议。
“暹罗国主这是在挑拨离间!”一位大臣愤怒地说道,“咱们投靠大明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库也越来越充实,这难道是掠夺吗?”
另一位大臣则忧心忡忡地说:“可暹罗毕竟是南洋霸主,若是他们联合其他国家对付咱们,咱们该怎么办?”
国王沉思片刻,说道:“立刻派人前往占城,向大将军王与皇太孙殿下禀报此事,看看他们如何应对。”
满者伯夷国的王宫议事厅内,大臣们分成两派激烈争辩:主战派拍案怒斥暹罗挑拨,称“大明商船带来的关税,比往年给暹罗的贡品多三倍,百姓在种植园挣的工钱,够买三年口粮,这是掠夺吗?”;保守派则忧心忡忡,“大明实力太强,今日合作,明日若翻脸,咱们如何抵挡?”国王坐在王座上,看着群臣争论,手指不停摩挲着腰间大明赏赐的玉佩,迟迟无法表态。
真腊国的百姓也分成了两派,集市上百姓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刚从大明种植园领了工钱的农户,举着沉甸甸的银子反驳:“暹罗每年逼咱们交半仓粮食当贡品,大明不仅给工钱,还教咱们种番薯,现在顿顿能吃饱,这是压榨?”
可也有老人皱着眉叹气:“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大明再好也是外人,万一哪天走了,暹罗报复咱们怎么办?”
爪哇岛上的商贾们更是焦虑不安,他们一边忙着将橡胶、香料装上大明商船,一边派人打探大明的动向。
有人说“赶紧把货物运走,万一两国开战就麻烦了”,也有人说“大明不会轻易动手,毕竟贸易对他们也有利”,还有人干脆暂停了生意,等着看大明如何回应这场风波。
整个南洋,从王宫到市井,从商贾到农户,都被这场争论裹挟,人人心中都打着算盘,既盼着继续享受与大明合作的红利,又担心卷入大国纷争,一时间人心浮动,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