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 第一卷 第407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一卷 第407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暮春的明州,梧桐飞絮渐渐少了,阳光开始有了初夏的力度。

    刘卫东的“谢幕”,钱汉忠的死亡,这两件事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暗流已在悄然涌动。

    钱汉忠的追悼会低调举行。

    规格不低,但气氛压抑。

    前来吊唁的人不少,但大多神情复杂,停留的时间也很短。

    郑仪代表市委出席了追悼会。

    他穿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白花,表情肃穆。

    整个过程,他表现得无可挑剔,既体现了组织对逝者的尊重,也划清了界限。

    他致悼词时,语气沉痛,肯定了钱汉忠“早年”对明州的贡献,对其晚年“因身体健康原因”去世表示“惋惜和哀悼”。

    他的发言,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官方对钱汉忠之死的定性,最终采纳了刘卫东的“工作失误”论。

    这种处理,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郑仪,并将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了老干部工作这个相对“次要”的领域。

    没有扩大化,没有深挖。

    这符合“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

    但私下里,各种猜测和议论,却从未停止。

    尤其是关于钱汉忠自杀的真正动机。

    是像刘卫东“检讨”的那样,因为“沟通方式不当”造成的“误解”和“压力”。

    这个结论,显然无法让所有人信服。

    尤其是在卢志伟、黄维民这些小圈子里,弥漫着一种悲凉和愤懑的情绪。

    他们不甘心!

    不甘心他们经营了数十年的“明州秩序”,似乎就在这一年的冬春之交,被彻底打破了。

    旧的格局崩塌,必然伴随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新秩序的建立。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洗牌中,有人失意,就必然有人得意。

    张林最近的心情,就如同这暮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

    自从那晚在郑仪家里,被那本《红楼梦》和南明旧事敲打之后,张林像是彻底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高调张扬,不再抢班夺权,甚至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指导性”意见。

    他变得“低调”而“务实”。

    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府日常运转和那几个由郑仪主导的大项目中,兢兢业业地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

    这种转变,在很多人看来,是“识时务”的表现。

    但在张林自己心里,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有后怕,有庆幸,也有一丝……隐秘的期待。

    毕竟,钱汉忠死了,刘卫东走了。

    明州的权力核心,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作为代市长,他似乎是填补这个真空最“顺理成章”的人选。

    尤其是在郑仪“破格晋升”副书记的计划尚未明朗之前,他张林,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那个“代”字,是不是……有机会去掉了?

    张林的心,又开始活络起来。

    只是这一次,他学乖了。

    不再把野心写在脸上,而是深深地藏在心底。

    他在等待时机。

    等待明年换届那个真正的“大考”。

    到那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如果除去暗地里的较量,明面上的风头人物只有一人,那就是陈默。

    这段时间,城投集团并没有受到钱汉忠事件的冲击。

    几个老旧小区的改造试点项目,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难和质疑后,进展顺利,效果显着。

    坑洼不平的路面变得平整宽敞,蜘蛛网般的电线被规整入地,新装的路灯照亮了夜晚,原本杂乱的边角地,被巧妙地改造成了小小的健身区和儿童游乐场。

    原本拥堵不堪的几条微循环道路,经过拓宽和重新规划,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新规划的停车场和充电站,也开始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这些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谁真正在为他们做事,他们心里清楚。

    “以前下班回来,找个停车位跟打仗似的。现在好了,新建的停车场离家近,还便宜!”

    “路好走了,灯亮了,晚上带孩子下楼玩也放心多了!”

    “这个陈总,年轻是年轻,但真干实事!”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这样的议论越来越多。

    陈默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本地媒体的正面报道中。

    “城投集团董事长陈默: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

    “年轻企业家陈默:让城市更有温度”

    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陈默,这个一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干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明州家喻户晓的人物。

    省里的优秀年轻企业家”称号,也如期落在了他的头上。

    在省城举行的表彰大会上,陈默从省领导手中接过奖牌。

    镁光灯闪烁,镜头聚焦。

    他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身姿挺拔,面容沉稳。

    面对镜头,他没有丝毫的得意或张扬,只是平静地陈述着工作进展和未来规划。

    言语朴实,态度诚恳。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落实细节。

    沉稳,务实,不骄不躁。

    仿佛那些荣誉和光环,都只是身外之物,他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这种表现,赢得了更多的好感。

    就连一向对陈默提拔持保留意见的张林,最近也一反常态,在各种场合对陈默和城投集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陈默同志的工作,市委是满意的,市政府也是全力支持的。”

    在一次城投集团的现场调研会上,当着众多媒体记者的面,张林热情地拍着陈默的肩膀,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陈默同志虽然年轻,但政治过硬,执行力强,在复杂局面下打开了工作局面,成效显着。”

    “这充分说明,我们当初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的决定是正确的!”

    张林的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姿态也放得很低。

    这无疑为张林本人也赢得了不少印象分。

    毕竟,他才是政府名义上的“一把手”,城投集团的成绩,自然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张市长过奖了,这都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陈默的回答,依旧谦逊得体。

    但陈默深知,这风光之下的暗流涌动。

    他经历过四海集团的清算,深知权力的无常和官场的险恶。

    这些赞誉,来得太快,太猛。

    他经历过被人捧上云端,也经历过被人踩入泥潭。

    他太清楚,这种风光是最算不了什么的。

    他必须谨慎的完成郑秘书长的布局。

    为郑秘书长接任副书记造势。

    他知道,郑秘书长现在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他陈默个人的风光无限。

    而是需要一个稳固的、可控的、能够有力执行市委决策的城投集团,来推动整个明州的实质性转型。

    这才是郑秘书长真正的目标。

    他不能出错。

    一步都不能。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明州的局面将趋于平稳,为明年换届做准备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举报,如同晴天霹雳,再次将陈默推向了风口浪尖。

    举报信直接寄到了省纪委。

    内容比上次更加具体,也更加恶毒。

    不再仅仅是污名化建筑工人,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城投集团的项目。

    声称项目“质量低劣”、“偷工减料”,甚至编造了耸人听闻的“事故”,暗示有人员伤亡被“隐瞒”。

    举报信还煞有介事地附上了一些“证据”。

    几张模糊不清的施工现场照片,显示有工人未佩戴安全帽。

    一份经过精心篡改的工程预算表,暗示存在“巨大资金黑洞”。

    甚至还有一段掐头去尾、经过恶意剪辑的录音,内容似乎是陈默在与施工方负责人“密谋”,谈论如何“降低成本”、“应付检查”。

    甚至还有一封“匿名”的“内部员工”的“忏悔信”,声称自己“迫于压力”参与了“违规操作”。

    举报信措辞老辣,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真假难辨。

    更关键的是,这次举报信后面,还附上了一份“名单”。

    列出了几个据称是“陈默亲信”的人员名单,以及他们被“破格提拔”的过程。

    暗示陈默“任人唯亲”、“培植私人势力”。

    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

    省纪委收到举报信后,高度重视。

    虽然举报内容存在明显夸大和捏造,但其指向性非常明确。

    就是要搞垮城投集团!搞垮陈默!

    消息很快就在明州官场传开了。

    “又是城投?又是陈默?”

    “这次好像有真凭实据?连录音都有?”

    “我就说嘛,那么年轻,凭什么掌控几百亿的城投集团?肯定有问题!”

    各种议论甚嚣尘上。

    陈默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