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522章 历史拐弯、前路莫测

第522章 历史拐弯、前路莫测

    于惠娴微微一怔。

    积架公司。

    这个名字在岛内的IT行业内,几乎无人不晓。

    刘清明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一个顶尖的汽车工程师,知不知道GL一样。

    这是一种明知故问。

    但于惠娴混迹商场多年,深知官场中人说话,向来字字珠玑,没有一句废话。

    她迅速调整了状态,认真地回答:“刘主任,我们都是IT行业的,积架公司的大名,我当然知道。”

    刘清明在电话那头轻轻“嗯”了一声,似乎对她的回答并不意外。

    “那好,我接着说。”

    “黄书记,这份政绩,你要不要?”

    刘清明的这句话,再次将皮球踢给了黄文儒。

    黄文儒脸上的笑容已经收敛,取而代含的是一种审慎和专注。

    他能坐到云州市委书记这个位置,靠的绝不仅仅是中庸随和。

    刘清明一个远在京城发改委的干部,通过电话,当着一个重要外商的面,两次提到“政绩”。

    这背后,必然有深意。

    “要!怎么不要?”黄文儒的声音沉稳有力,“你小刘送上门的政绩,我当然要!”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了于惠娴刚刚递过来的那份《可行性报告》上。

    全产业链基地。

    现在,刘清明又提到了积架公司。

    难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个念头,在黄文儒的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

    “于总,积架公司,最近是不是有进军大陆市场的计划?”刘清明问道。

    于惠娴的心里一动。

    这个消息,在行业内还属于半公开的秘密。

    虽然有所耳闻,但具体细节,只有少数核心圈子的人才清楚。

    刘清明远在京城,是如何知道的?

    她压下心头的惊讶,回答道:“是有这个说法。据我所知,他们正在评估几个沿海城市,沪市的可能性最大。他们计划在内地建设第一座晶圆厂。”

    “已经定下来了吗?”刘清明追问。

    “这我就不清楚了,这属于他们公司的核心决策。”于惠娴实话实说。

    她随即反应过来,试探着问:“刘主任,你的意思是……想让他们来清江投资?”

    问完,她自己就先摇了摇头。

    “恕我直言,刘主任,这恐怕不太现实。云州虽然发展很快,但无论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是产业配套环境,跟沪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这话说得相当直接,甚至有些不给黄文儒面子。

    但黄文儒并没有动怒。

    他静静地听着,因为于惠娴说的是事实。

    国家战略层面上,沪市的地位是特殊的,是清江省,是云州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在这种绝对的优势面前,任何大话、空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承认差距,是面对现实的第一步。

    电话那头的刘清明似乎笑了一下。

    “于总说得对,正面竞争,我们确实没有优势。”

    “如果能截胡,我当然不介意。但这不是我的初衷。”

    黄文儒和于惠娴都安静地听着,等待他的下文。

    “我在想一个问题。”刘清明的声音透过免提,清晰地回荡在办公室里,“云州,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这几个字,仿佛带着一股魔力,重重地敲在了黄文儒的心上。

    他的呼吸,瞬间急促了几分。

    这是一个无比时髦,也无比诱人的词汇。

    在当下这个时代,任何投资只要和“高新科技”沾上边,就意味着能得到国家层面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扶持。

    这是“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华夏未来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所在。

    对于任何一个地方主官而言,这样的项目,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可能性”,都足以让他们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争取。

    黄文儒也不例外。

    他甚至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小刘,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详细说说。”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

    刘清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我在想,云州的岛内工业园,现在已经汇集了相当一部分优秀的科技企业。鸿飞科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是不是可以请积架公司的人,来云州参观一下,让他们实地考察一下我们这里的投资环境,感受一下我们对相关产业的扶植力度?”

    于惠娴立刻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刘主任,这恐怕没什么用。积架公司的战略规划很清晰,他们不会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第二座晶圆厂。”

    她顿了顿,补充道:“这不只是资金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产能需求。多建一个厂,就是多一份亏损。”

    “万一呢?”刘清明轻轻地反问。

    这句反问,让于惠娴陷入了沉默。

    她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没有跟上刘清明的思路。

    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刘主任,”于惠娴的语气变得有些微妙,“你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于总果然是聪明人。”刘清明赞了一句。

    “于总,你知道光刻机吗?”

    “当然。”于惠娴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生产芯片的核心设备,积架公司的主要生产线上,就要用到这个。”

    这个答案,在刘清明的预料之中。

    他前世毕竟在IT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对整个产业链的认知,远超常人。

    2003年,这是IT产业,尤其是芯片制造业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就是这一年,岛内的积架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浸没式光刻”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

    它直接决定了下一代关键芯片制造设备,也就是光刻机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2003年,就是浸没式光刻机的诞生元年。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一家原本并不算突出的荷兰公司——阿斯梅尔(ASML),开始了它的传奇起飞之路。

    刘清明记得很清楚,此时此刻的阿斯梅尔,应该还没有造出他们的第一台浸没式光刻机。

    而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岛内工程师王坚,正在欧洲各大光刻机厂商之间奔走,试图推销自己的技术。

    最终,是阿斯梅尔抓住了这个机会,与王坚达成了合作。

    这一步棋,直接将当时雄霸光刻机市场的日本巨头,尼康和佳能,打得溃不成军,最终黯然退出了顶级光刻机市场的争夺。

    阿斯梅尔,则一步步走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半导体制造的摩尔定律,在这项技术的加持下,又延续了将近二十年。

    而这,也成了日后华夏高端制造业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直到刘清明重生的那一年,国产光刻机在顶级制程上,依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重活一世,再次站到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刘清明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动。

    他或许改变不了历史的大势,但如果能在这个节点上,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足以让他感到慰藉。

    当然,这些深层次的想法,他不可能对黄文儒和于惠娴和盘托出。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究竟要怎么做,他心里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还需要听听行家的看法。

    因为这件事属于国家层面的博弈,不是哪个省哪个公司可以单独面对的。

    哪怕有自己这个先知,也要人家相信啊。

    “那于总知道,积架公司主要使用哪家公司的光刻机产品吗?”刘清明继续问道。

    “这个……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于惠娴这次有些迟疑,“我只负责公司的运营和投资,对具体的技术设备细节了解不多。似乎……是日本的公司?”

    “对,尼康公司。”刘清明肯定了她的猜测。

    “目前,尼康公司和荷兰的阿斯梅尔公司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据说,尼康正在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向积架公司施加压力,阻止他们与其他公司合作。”

    “这事,我希望于总能帮我打听一下,越详细越好。”

    于惠娴更糊涂了。

    “刘主任,这跟我们云州,跟我们的工业园,又有什么关系呢?”

    “光刻机是信息产业的母机,是我们所有IT企业发展的基石。”刘清明的声音沉静下来,“多了解一下,总没有坏处吧。”

    于惠娴虽然还是不理解刘清明的真正意图,但她没有再追问下去。

    她只是一个商人,鸿飞科技和积架公司分属不同的赛道,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帮刘清明打听一些行业消息,不过是举手之劳。

    这个人情,可以卖。

    “好的,刘主任,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她爽快地答应下来。

    办公室里,黄文儒听着两人的对话,一直没有插话。

    从全产业链,到积架公司,再到光刻机,尼康,阿斯梅尔……

    这些名词,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他感觉自己仿佛抓住了一些什么,但仔细一想,又是一片迷雾。

    他终于忍不住了。

    “小刘,你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你说的那个政绩,到底是什么?”

    电话那头的刘清明笑了。

    “黄书记,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是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装备处。”

    黄文儒的心,猛地一跳。

    这个单位,这个处室,对于他这个地方一把手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了。

    那是真正掌握着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项目审批大权的核心部门。

    是所有地方干部眼中“跑部钱进”的热门单位。

    现在,有这么一个“自己人”在上面,如果不干点什么,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我想,”刘清明的声音不疾不徐,“我们清江省,或许可以对高端IT制造业,尤其是它的上游设备制造业,表现出一些兴趣。”

    “当然,现在一切都还处于前期的调研阶段。”

    “黄书记,如果您也有兴趣,不妨组织一下省内和市里的相关专家,对这个方向进行一次深入的论证,看看我们清江,到底有没有搞头。”

    黄文儒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终于明白了。

    刘清明这是在给他牵线搭桥,指明方向!

    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如果云州,甚至清江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家下一轮的产业布局中,抢占一个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名额……

    那将是何等巨大的政绩!

    这比单纯拉来几个亿的投资,意义要深远得多!

    “有搞头!怎么会没搞头!”

    黄文儒的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兴奋,他几乎要从椅子上站起来。

    “小刘,你这个信息太重要了!太及时了!”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于惠娴,又看了一眼桌上的那份可行性报告。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形。

    他对着手机说道:“小刘,你放心,我马上就组织人手,成立一个专门的课题组,就以鸿飞科技的全产业链基地为蓝本,进行深入研究!”

    刘清明笑了笑:“要快,时间很重要。”

    黄文儒有个错觉,手机对面的。

    不是自己了解的那个年轻人。

    而是某个部委的一把手。

    在下达着指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