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395章 血战京门震撼洪武朝

第395章 血战京门震撼洪武朝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空气仿佛凝固了。巨大的天幕之上,不再是模糊的文字,而是呈现出令人心悸的动态景象——

    战斗,首先在德胜门外爆发!

    只见天幕上,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领的勤王军队,刚刚列阵,还未来得及喘息,噩梦般的攻击便降临了!

    皇太极亲自统率着麾下最精锐的贝勒们——代善、济尔哈朗、岳讬……如狼似虎的满洲右翼四旗,加上凶悍的右翼蒙古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流,朝着明军阵地猛扑过去!

    “炮!是虏贼的炮!”徐达厉声喝道。只见后金军阵中率先火光迸发,炮弹如雨点般砸向明军,烟尘腾起,人仰马翻!

    炮声未歇,更可怕的冲锋开始了!蒙古铁骑与正红旗护军如离弦之箭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则凶狠地侧翼包抄!

    “顶住!给咱顶住!”朱元璋下意识地怒吼,拳头攥得死死的。

    然而,天幕上的战况残酷无比。侯世禄的兵马在如此凶猛的攻势下迅速崩溃。但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幕让洪武君臣动容的景象出现了——满桂!那位大同总兵,竟毫不退缩,率领着部下逆着溃兵,反向冲锋,独自杀入敌阵,死战不退!

    “好汉子!是真豪杰!”蓝玉看得热血沸腾,大声叫好。

    但下一刻,所有人的心又被揪紧。城头上的明军发炮支援了,这本是好事,然而……

    “蠢货!眼睛瞎了吗?!”冯胜气得破口大骂。

    只见那些本该砸向后金军的炮弹,竟因为战场混乱,纷纷落入了满桂军的阵中!一时间,硝烟弥漫,误伤惨重!

    “自戕手足!自戕手足啊!”耿炳文痛心疾首地捶着腿。

    德胜门外,满桂军陷入绝境,血染疆场,局势危如累卵。奉天殿内,一片压抑的怒吼和叹息。

    就在德胜门血战正酣,所有人的心都为之揪紧之时,天幕画面突然分割,另一幅同样激烈的战场图景展现出来——广渠门!

    “是广渠门!那边也打起来了!”朱棣眼尖,立刻喊道。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支熟悉的军队出现了!

    “关宁铁骑!是袁崇焕!还有祖大寿!”李善长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惊喜和难以置信。

    只见阳光下,袁崇焕、祖大寿率领着大约九千关宁精锐骑兵和步兵,铠甲寒光闪烁,军容严整,与德胜门外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而他们的对面,皇太极派出的另一路大军同样恐怖——大贝勒莽古尔泰督阵,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努尔哈赤的儿子、孙子们几乎倾巢而出,率领着最精锐的白甲护军和蒙古兵,如汹涌潮水般扑来!

    “我的天……这阵容……”徐达都倒吸一口凉气,“皇太极这是把家底都押上了,两路齐攻,非要一战拿下北京城啊!”

    面对绝境,袁崇焕毫无惧色,迅速下令。关宁军飞速变阵,结成了一个稳固的“品”字形大阵,死死扼守在东面缺口,如同磐石,静待惊涛骇浪!

    “好阵势!”徐达再次赞叹,“临危不乱,有大将之风!”

    接下来的战斗,惨烈程度远超想象。后金宗室悍将们身先士卒,疯狂冲阵。豪格攻左翼,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猛攻中路!关宁军死战不退,袁崇焕甚至被冷箭射中胸膛(幸有重甲防护),他的帅旗大纛险些被后金精锐夺走,幸得部将袁升高拼死夺回!

    “血战!这才是血战!”朱元璋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喃喃自语。虽然对崇祯有偏见,但眼前这支军队的血性,让他动容。

    战斗从中午持续到下午,最关键的时刻,祖大寿率领右翼军队从南面森林中猛然杀出,如一把尖刀直插后金军侧翼!

    “漂亮!”朱棣激动地大喊,“破阵就在此时!”

    后金军阵脚终于大乱,在关宁军前后夹击下,节节败退。广渠门之战,以关宁军的惨胜告终!

    天幕上,残阳如血,映照着广渠门外尸横遍野的战场和缓缓退去的关宁军疲惫却坚定的背影。

    奉天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两场大战带来的震撼太过强烈。

    良久,李善长长叹一声,语出惊人:“若……若当年北宋汴梁城下,守军能有满桂之勇、袁崇焕之谋、关宁军之血战决心,纵使城破,又何至于有靖康之奇耻大辱?!徽钦二帝,亦可战死殉国,而非牵羊系颈啊!”

    这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对比何其鲜明!

    “说得对!”徐达慨然道,“北京城下此战,虽险象环生,误伤、被围之事皆有,但从上至下,无人畏战,无人请降!此乃军人气节,国朝脊梁!凭此一点,就强过北宋末年多矣!”

    而在南京城的各个角落,士子百姓们也同样心潮澎湃。

    而在大明各地的茶楼、书院中,士子百姓们也同样议论纷纷。

    罗贯中激动地以筷击碗:“壮哉!此真可谓‘鏖兵广渠门,关宁破虏胆’!当载入史册,传唱后世!” 他已经开始在脑中构思这段剧情的演义写法。

    施耐庵则喟叹:“城下血战,将士用命,然庙堂之上……唉,只怕又是奸佞当道,忠良难为。” 他更关注英雄背后的悲情色彩。

    黄子澄内心激荡:“京门血战如此,可见国朝元气犹在,忠勇之士未绝!那崇祯皇帝若能善用此等将士,摒除阉党奸佞(他已自动将败因归于此),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啊!” 他将希望寄托于皇帝幡然醒悟。

    方孝孺则站在庭院中,对着天幕肃然拱手:“袁都督、满总兵、祖将军并诸位将士,请受晚生一礼!诸君以血肉铸京畿屏障,忠烈之气,贯通古今!足可见,华夷之辨,在乎气节,非独武力!” 他将此战上升到了道德气节的高度。

    年轻的齐德在学堂中,对同窗激动地言说:“见今日之战,方知何为忠,何为勇!我辈读书,他日若能为官,必当使将士无后顾之忧,让满桂将军不再被己方炮火所伤,让袁都督不再有孤军浴血之憾!” 他想到的是实务与保障。

    奉天殿内,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北方,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座刚刚经历血火的北京城。

    他沉默良久,最终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开口:

    “咱……咱或许小瞧了这崇祯小子的兵。将,是好的;兵,也是好的。能打,敢死!”

    他猛地回头,目光如炬,扫过群臣,那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困惑和无法理解的愤怒:

    “但越是如此,咱越是想不通!有这样肯死战的兵将,这大明江山,怎么就能亡了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那崇祯小子蠢到了极致,还是……这朝廷里,烂得超出了咱的想象?!”

    他的疑问,如同沉重的巨石投入深潭,在奉天殿内回荡,无人能答。一场辉煌却惨烈的京城保卫战,带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更深的、令人窒息的悬疑与警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