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了一本书《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已经写了六万字,有兴趣的可以开始收藏了。
----
“五次……皇太极这厮,竟敢五次绕道蒙古,入寇我大明腹地!”耿炳文看着天幕上描述的清军铁蹄如何避开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如同幽灵般穿越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气得须发皆张,“蓟镇竟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次内侵就迅速崩溃?那里的总兵、巡抚都该杀!”
然而,比老将更受震撼的,是年轻的燕王朱棣。他未来的伟业之一便是“天子守国门”,将国都迁往自己如今的封地北平。他曾为此暗自自豪,认为这是雄才大略、震慑北元的体现。可如今天幕的内容,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他的心上。
“……由于京师所处位置的战略纵深存在明显的短板缺陷,使得‘天子守国门’这一策略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出来——一方面,明朝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防线建设方式,疲于奔命地调配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另一方面,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明朝都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朱棣的脸色微微发白,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低声自语,声音只有身旁的朱标能隐约听到:“迁都……竟会如此?国都成了边塞前线,虏骑一破长城,便可直逼京畿,震动天下……崇祯频繁调兵勤王,疲于奔命,原来根子在这里?难道……难道我将来做的事,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如此巨大的隐患?” 一种前所未有的后怕和疑虑,瞬间涌上他的心头。他第一次对自己未来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察觉到儿子情绪的低落和整个殿内因“永乐迁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弥漫的凝重气氛,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如电般扫向徐达、冯胜等武将:“你们都哑巴了?说说看!这迁都北平,当真是取死之道?咱看那天幕说的,也不尽然!”
徐达沉吟片刻,率先开口,语气沉稳而专业:“陛下,燕王殿下,臣以为,天幕所言,是果而非因,是末而非本。”
他指向天幕:“请看,天幕亦清晰指出,关宁防线虽未能阻止清军入寇,但其存在,始终是悬在皇太极头顶的一把利剑,迫使他每次入关,必在关外留下数万精兵防守,且从不敢久留内地。此乃巨大的牵制之力。其关键问题,并非迁都本身,而在于……”
徐达顿了顿,声音加重:“在于整体防线的布局与协同,更在于指挥调度之人!辽西地势复杂,关宁军火器沉重,骑兵于山地机动力大减,难以迅速支援喜峰口等地。此乃地理限制,非迁都之过。真正的问题在于,朝廷未能根据新的形势,建立起一套高效联动、互为奥援的纵深防御体系。长城防线漫长,需处处设防,而朝廷兵力捉襟见肘,预警与守备废弛,致使虏骑总能找到薄弱之处,一捅即破。”
冯胜接口道:“天德兄(徐达字)所言极是。皇太极能五次得手,关键在于蒙古借道。而满蒙联姻紧密,此乃皇太极之外交政治手腕高超,此消彼长之下,我方边墙防务却日渐松弛,此消彼长,岂能不败?迁都北平,利在控扼北疆,震慑塞外。其弊,则需有足够的中枢权威、财政支撑和军事才能来弥补。若天子英明,将帅得人,兵精粮足,迁都之利远大于弊。但若……”
蓝玉性子急,直接抢过话头:“但若赶上崇祯那种又蠢又愣还瞎指挥的皇帝,那就是催命符!看看!杨嗣昌刚提出要‘安内’,转头就被清军利用,趁虚而入!国内流寇还没平定,这边勤王兵调得晕头转向!这仗怎么打?换谁去守那个北平,都得抓瞎!所以根子不在都城在哪,而在龙椅上坐着的是谁!”
蓝玉的话虽粗鲁,却一下子点醒了殿内众人。是啊,再好的战略布局,也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执行。
朱元璋阴沉着脸,缓缓点头,他目光扫过脸色依旧有些苍白的朱棣,最终定格在虚空中的天幕上。
“徐达、蓝玉,你们说到点子上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看透历史的沧桑和冷酷,“迁都北平,是步险棋,也是步强棋。用得好了,北疆永固;用不好,就是开门揖盗。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皇帝!”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众人心头一跳:“咱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咱的大明会亡!不是亡于迁都,不是亡于东林党,甚至不是亡于李自成或者皇太极!”
老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滔天的怒火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痛心:“是亡于不肖子孙!是亡于教育失败!你们看看那天启,看看那崇祯!一个沉迷木匠,一个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尤其是那崇祯,不懂装懂,瞎指挥,疑神疑鬼,自毁长城!他但凡有他老祖宗我一半的能耐,或者有朱标一半的仁厚稳重,懂得用人不疑,局势何至于此?!”
他猛地指向朱棣:“老四,你将来迁都,是想学咱,亲自镇住北元的气焰,这是魄力!但你得给咱教出好儿子、好孙子!看看你那后代,都教的什么玩意儿?!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天启玩木头,崇祯瞎折腾!这才是根子!”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扫过殿下的所有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翰林学士和太子朱标的老师们:“都给咱听好了!往后,大明的皇子皇孙,给咱往死里教!不仅要教圣贤书,更要教他们怎么打仗,怎么治国,怎么识人!要让他们知道民间疾苦,知道江山得来不易!绝不能养出那种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只会空谈道理或者任性胡来的废物!”
“一个王朝最大的隐患,从来不在外敌,不在天灾,甚至不在迁都!”朱元璋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奉天殿内回荡,“就在于教育失败,继承人无能!这才是永不留下、也永远不能留下的隐患!咱朱元璋,绝不給后世子孙留下这个隐患!”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炽热的铁律,狠狠地烙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朱棣猛地抬头,眼中的迷茫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和决心。而太子朱标,则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到了肩上那沉甸甸的、关乎国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