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嬴政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问话,方铭的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着。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穿越者的身份太过惊世骇俗,其所带来的未来知识更像是一把无法控制的双刃剑。在这位千古一帝面前,透露过多未知,福祸难料。他深吸一口气,将那最大的秘密重新压回心底,只是就着玉佩和预警之事,斟酌着开口道:
“回陛下,”方铭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此物所预警之事,关乎天下运势,而非一人一国……”他尽可能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描述了那场可能席卷一切的浩劫,强调了其并非寻常战乱或天灾,而是一种根基性的动摇。他的叙述缓慢而清晰,每一个字都让殿内侍立的李斯、蒙毅等重臣脸色更加凝重一分。烛火摇曳,将他们变幻不定的神色投映在冰冷的青铜器皿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
当方铭终于言毕,短暂的死寂笼罩了章台宫。只能听到殿外夜风吹过檐角的细微呜咽,以及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嬴政的目光始终低垂,凝视着掌心那枚温润却带着不祥预兆的玉佩,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上面玄奥的纹路。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扫过殿下屏息的众人,最后定格在方铭脸上。他的表情没有任何惊惶,反而是一种极致的、近乎冷酷的平静。
“方铭,”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一丝波澜,“依你所见,据此祸降临,尚有多少年岁?”
方铭看了一下玉佩上的裂纹,谨慎地回答:“陛下,依臣推断,大致有二十年?”
嬴政闻言,极轻地点了点头,动作缓慢得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轻响,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众人的心弦上。
“方铭之言,尔等……如何看?”皇帝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却自带一股沉重的压力,迫使每个人必须表态。
殿内一时陷入短暂的沉寂。诸子百家的代表们面面相觑,眼神交错间充满了惊疑、震撼以及深深的思索。这消息太过匪夷所思,远超乎百家争鸣的任何学说范畴。
片刻后,儒家掌门伏念率先上前一步,他面色凝重,持礼甚恭,声音却清晰沉稳:“陛下,方先生所言,确实骇人听闻,闻所未闻。天外之敌,长城崩碎……此等事,关乎天下苍生,亦关乎华夏文明存续,绝不可等闲视之。”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然,此事真假,尚需实证。仅凭一玉佩与方先生之言,恐难以尽信。伏念以为,当务之急,应立刻派遣得力可靠之人,前往极北苦寒之地探寻究竟,验证那所谓‘长城’是否存在,又有无异常迹象。”
伏念抬起头,目光坚定:“若探查属实,确有此灭世之危,那我儒家子弟,必当仁不让!将倾尽所学,恪守仁道,护卫苍生,与陛下、与天下百姓,同心戮力,共抗此劫!”
伏念这番话,既表达了谨慎,也表明了立场,说得有理有据,立刻得到了其他各家代表的认同。
“道家附议。求真务实,确应先探明虚实。若劫数为真,道法自然,亦不容天地倾覆,万物凋零。”
“法家认为,无论真假,此事既出,便当以律法之严谨对待。查证为第一要务,若为真,则需以举国之法度统筹应对。”
“兵家附议,愿派精锐斥候,参与探查!”
各家纷纷表态,虽然心中或许仍有疑虑,但在可能存在的共同灾难面前,初步的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前提是,消息必须得到证实。
嬴政静静听着众人的发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直到所有主要学派都表达完毕,他才微微颔首。
“善。”他吐出一个字,算是认可了伏念的建议和百家的态度。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阴影处,声音陡然变得冷冽而充满威严:
“赵高。”
中车府令赵高立刻从旁趋步上前,躬身应道:“臣在。”
“让你麾下的六剑奴,”嬴政的声音不容置疑,“即刻准备,以最快速度,秘密前往极北之地。给寡人看清楚,那里到底有没有那样一堵墙!又有无任何异状!查明之后,速速回报,不得有误!”
“谨遵陛下旨意!”赵高深深一揖,狭长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罗网最顶级的杀手团体,被赋予的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查任务,这其中的分量,他自然清楚。
赵高领命,无声无息地退下,前去安排。
嬴政的目光重新回到殿内众人身上,缓缓道:“在六剑奴带回消息之前,今日殿内所言,皆为绝密。诸卿可先行思索,若此事为真,各家当如何尽力。退下吧。”
沉重的宫门缓缓合拢,将诸子百家代表们的窃窃私语和沉重脚步隔绝在外。章台宫内顿时显得更加空旷寂静,只剩下嬴政、方铭、李斯、蒙恬,以及侍立远处如同阴影般的侍卫。
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御座之上嬴政深不可测的面容。他并没有看向任何人,目光似乎落在空处,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直接抛出了问题核心:“方铭,探查之事已安排。但若赵高回报,确有其事……你以为,朕,大秦,当下该当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方铭身上。李斯眼神锐利,带着审视;蒙恬眉头紧锁,更关心军事层面的应对。
方铭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真正参与塑造历史走向的时刻。他上前一步,整理了一下思绪,清晰地说道:
“陛下,无论探查结果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时间有限,且敌人远超想象。”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坚定:“臣以为,当前第一要务,乃是‘固本’!”
“固本?”嬴政目光微抬。
“正是!”方铭重重点头,“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未来的敌人来自天外,强大未知。若到那时,我们身后还有匈奴扰边,西域诸国心怀叵测,高原吐蕃未曾臣服,甚至帝国内部仍有六国遗族暗流涌动……内忧外患交织,纵有通天之力,也难免左支右绌,首尾难顾!”
他的话语引起了蒙恬的强烈共鸣。这位一直与匈奴作战的大将立刻沉声道:“陛下,方先生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