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的时候,朝堂甚至比刚开始还要更加混乱。
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事情,竟然已经糜烂成了现在这种样子。
川蜀竟然被魏国人给占了。
而且还是毫无征兆,他们甚至没有听到一丁点的消息!!!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宇文赟愤怒的抓住宇文亮的肩膀,大声的怒吼道:“你知道川蜀有多大吗?!!!你知道整个川蜀地区他有多少百姓吗?!!!你知道整个川蜀地区,有多少国家的栋梁吗?!!!”
“怎么可能,说被占就被占了?!”
“如果魏国人在川蜀地区发动了军事袭击,怎么可能会没有消息传出来?!”
“肯定是你!!!你肯定投降了魏国人!!!现在在这里妖言惑众!扰乱军心!!!”
“来人啊!!!把这个家伙给我拉下去砍了!!!”
“赶紧的!!!”
宇文亮怎么也没想到皇上竟然如此绝情,他失魂落魄,赶紧上前抱住皇上的大腿,大声的哭喊道:“皇上冤枉啊,皇上!!!微臣刚一进去就被抓了,在牢笼里面即使面对魏国人的严刑逼供,也未曾出卖任何国家机密呀皇上!!!”
“他们甚至都没有招揽我!他们只是说,把我关在这里就已经有大用处了!皇上!!!求您了皇上!!!微臣这一次是不小心!请皇上再给微臣一次机会!让微臣带兵,去川蜀剿灭的那群不服从教化的贱民!!!”
宇文赟听完了这番话后,才突然间想起来这几日的时间。
余文亮曾经每天不断的给自己送信来。
每次都在信中讲述他在川蜀的进展有多么多么的顺利。
如果他说的是对的,没有撒谎。
也就是说他刚到川蜀的第一天就被人抓了。
那么,之后写信的也就是那群魏国人了!
一想到自己竟然被魏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宇文赟心里面火气再一次上涨。
而这一次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感觉非常的屈辱。
自己一直以来,从开战一开始他就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魏国之前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都是有原因的。
能够打赢突厥,完全是因为突厥内部派系混乱。
加以利用突厥内部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
引发了突厥内部的动荡。
这才打赢了突厥。
打赢陈国和嵩国。
这两个没什么好说的。
这个能打赢,完全是因为对方太菜了。
要是让他打的话,他觉得他也能打赢。
所以他自我感觉特别的良好,认为魏国不堪一击。
尤其是魏国,连粮食都没有。
更让他的自信心爆棚。
可是事实是。
他一直被蒙在鼓里。
他就好像小丑一样,整天在众人的面前炫耀自己,多么的充盈自己的决策,多么的英明。
可是在魏国人的眼中。
他的一举一动 ,都被魏国人料到了。
他的所有反应。
都在魏国人的意料之中。
他自从登上皇位以来所建立的一切自信。
心中的一切骄傲。
在此刻全都破碎不堪。
上来抓人的皇宫侍卫,此时紧紧的控制住了宇文亮的两条胳膊。
但是他们并不敢真的拉下去砍头。
毕竟是皇上的亲戚。
还是皇上之间最信任的人。
说不定皇上刚才说的是气话呢。
所以他们一直在等等皇上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指示。
如果皇上说砍。
那就是真的要砍。
可是在他们的视角当中,皇上的呼吸突然间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而随后皇上整个人就好像是狂风当中的那一棵小草一样,身子不受控制的来回飘荡。
紧接着在众人慌乱的眼神当中。
宇文赟扑通一声,径直的摔倒在了地上!!!
“皇上!!!皇上!!!”
大殿内的群臣一下子乱成了一团。
纷纷涌上去。
“快叫御医!!!快叫御医!!!”
周国上上下下在此刻都笼罩在一股阴霾当中。
长安的百姓们也都知道前线和川蜀发生的事。
恐慌在众人心中不断的蔓延。
有钱的人家已经开始收拾好行李准备跑了。
他们可是有特别详细的情报渠道。
他们可是非常清楚为什么魏国人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整个川蜀。
那完全就是把他们这些有钱有力的人。
当血包用!!!
他们的钱,他们的地,他们的产业。
都被这群魏国人拿去给那群穷人分了!
关键是,这群魏国人,他不仅仅要你的钱。
他还要你的命!
不管你是自觉上交的,还是被迫上交的。
只要被查出来,家里面有人在之前干了什么违法的事。
二话不说直接就是砍。
长安当中的那些富商,谁手下干净?
要是真等魏国人打进来了,他们的脑袋肯定留不在自己的脖子上。
这些富户们,仅仅匆匆忙忙的收拢了一部分的财产。
剩下的连要都不敢要了,赶紧就往长安城外跑。
他们朝西跑,他们要跑到魏国人找不到他们的地方去。
本来这种大规模逃跑的行为,是要在刚开始有这个迹象的时候就要阻止。
但是现在皇上突然间晕倒。
整个长安城的所有安保力量全都转移到了皇宫那里。
这也就导致这种大规模的出逃现象,根本就没人管。
就算有人察觉到了不对劲,想管。
那也管不住。
而富户们的大规模出逃,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普通百姓们的恐慌。
自古以来。
任何一支军队只要攻破城池之后。
城池当中的百姓迎接的,便是这群军队的屠杀和抢劫。
但是他们并没有那些富户们有钱。
根本跑不了。
他们也就只能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靠着那残破的墙壁。
来寻求一丝安全感。
整个长安城。
从原来的无比繁华到现在的无尽混乱,再到随后的无比安静。
仅仅只过了一天时间。
这样无比寂静的情形,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唉声叹气。
曾几何时。
他们周国,还是这片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更是被全天下的人认为是最有可能结束这三分天下局面的国家。
而如今。
他们却被一个建立至今不满一年的国家。
给打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实在是让众人心中唏嘘不已。
不过现在他们感到更唏嘘的不止这件事情。
他们要赶紧去皇宫看看皇上究竟怎么样。
现在国家正值危急存亡之秋。
要是皇上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他们这个国家可就真的完蛋了。
大臣们进入皇宫就开始找太监或者宫女们打探皇上的情况。
无一例外。
这些大臣们打听不到任何消息。
那他们焦急等待的时候。
大太监走出来,让他们回去休息,等皇上有了什么消息再叫他们。
可是众人深知。
现在皇上的情况跟他们紧密相连。
如果皇上出了什么事情,他们不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
那么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这对他们未来的仕途很不利。
所以大臣们基本上都没有回去。
依旧在皇宫里来回踱步。
脸上摆出一副焦急的样子。
好像很关心皇上的身体。
其实心里面是在想着自己的未来仕途该如何走。
接下来他们该推举谁?来坐上那个位置。
是让皇上的儿子,年纪只有六岁的宇文阐。
还是说另立新君?
从宇文家族当中,选择一年轻力壮,颇有聪慧的人。
或者说。
另立新君?
比如杨建安,亦或者是李穆?
在他们盘算着这两种方法对他们有多大的好处时。
大太监再一次走了出来。
“晚上醒了,叫你们进去议事。”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面是喜忧参半。
但还是装作一副兴奋而焦急的样子,赶紧跑入了宫内。
当他们看到皇上满脸憔悴的坐在龙椅上时。
他们就知道。
网上可能撑不了太长时间了。
宇文赟看见这些大臣,牵强的露出一抹笑容,“都着急坏了吧...是不是..都在想着..想着朕死了之后,该推举谁为新君..是..是不是啊?”
“微臣惶恐!!!”大神们赶紧跪在地上大声的喊道。
宇文赟却对这番话嗤之以鼻,“既然大臣们..你们都这么关心。”
“朕...朕今天就把这件事给定下来。”
“读吧。”宇文赟有气无力的扫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的太监。
太监缓缓将圣旨打开。
高声阅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日!敕封皇嫡长子宇文阐为太子!”
“钦此!!!”
圣旨的内容非常简短,但是文字却特别的有力量。
皇上选择了那年仅六岁的儿子担任太子
皇上死了之后
这位年仅只有六岁的孩子。
便是他们的皇上。
“继续念。”
“封!李穆为大后丞!兼太子太傅!!!”
“封!李明时为大司马!任柱国大将军!掌长安禁军!”
“封!宇文亮为杞国公!任雍州总管!掌管东部大军!抵抗魏国!现在即刻出发!”
“杨建安任大丞相!立刻回长安!”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直接让台下的众人傻掉了。
先不说李穆等人的职位升迁。
关键是李明时,这个名不见经传,仅仅只打了几次胜仗的一个小将军。
却突然间被破格提拔为了驻国大将军!!!
而且还掌管长安禁军!!!
这已经不是信任那么简单了。
这是无比的信任!!!
相当于皇上直接把自己的性命交到了李明时的手里。
同时让他们惊讶的是。
皇上不仅原谅了打了大败仗的宇文亮。
依旧给他重要的职位。
抵抗魏国军。
杨建安都无法做到的事。
竟然让他来做。
最让他们震惊的还是杨建安的任命。
杨建安如今所任的大司马一职,被李穆夺去。
转而任命为大丞相。
听起来位高权重。
但是皇上已经把他的军权给卸掉了。
杨建安在文臣当中的声望还不足以让他发挥出他这个职位应有的权力。
所以皇上这一招相当于直接把他架空掉。
皇上这是铁了心的,要把杨建安给踹出朝堂。
同样这也体现了皇上对杨建安越来越不信任。
果然前面几次大败仗。
使得皇上对于杨建安的信任度开始降为负数。
但是 。
在朝堂之上,有不少杨建安派系当中的人。
他们对这个任命非常的不满。
但是他们不好说。
如果现在直接说出来,很有可能导致皇上的病情恶化。
先不说究竟是不是真的恶化还是假的恶化。
只要是因为他们说的话,导致皇上的病情出了问题。
那他们想翻身都没可能。
所以他们必须要认下这个结果。
等到杨建安回来之后。
他们在同杨建安一同商议。
朝堂之上。
最为震撼的两个人莫过于李明时以及宇文亮。
他们两个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委以如此重任。
后者是因为自己打了那么大的一个败仗。
竟然还能够被委以重任。
一时间感激涕零,泪如雨下。
宇文亮很清楚,皇上这是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很大的机会。
如果魏国军队想要打入长安。
那么就必须要经过几个关隘。
只要他能守住,能够击退魏国。
那么他在军中的威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超过杨建安。
从而成为军队当中的领头者。
所以宇文亮才不断的磕头,感谢皇上给他的机会。
前者震惊是因为他虽然之前立了战功,但不足以让他获得如此高的职位。
同样他心中还非常纠结。
他先前在魏国时,所看到的那些事物完全是他梦想当中的国家。
尤其是他离开之前的那个晚上。
那个叫做曹葛的小孩,跟他说的那一番道理,本来早就被他揪到脑后。
他当时之所以答应接受他们的招揽。
不过只是权宜之计。
想着先跑出来再说。
但是那份道理那番话,
在他回长安之后见到长安城中,百姓被权贵肆意欺压这种场面,而重新想了起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如水,朝廷如舟。
如果他没有去过魏国。
那么他完全不认为现在的周国有多么的糟糕。
但是他去过了。
所以他看到了周国的糟糕。
而且他人微言轻。
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个国家。
李明时在长安的这段时间。
甚至开始倾向于,接受魏国的招揽。
但是皇上现在突然间把他抬到了如此高的高度。
使得他瞬间就拥有了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力量。
所以他面露难色。
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是继续跟魏国相持下去。
还是接受魏国的招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