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封诸侯王一十四位。
封地大小近乎大汉国土的三成。
自高皇帝以降,再无大汉君主有如此的手笔和气魄。
但诡异的是,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俱在,却无一人阻止。
不仅坐视封王之事发生,甚至殷勤地为一十四位王太子挑选封地,奉上尊号。
大汉循例,先有封地,再有封王,王号与封地同。
简言之,除胶西王刘端天生无子、楚王刘注年少无子外,赵王刘彭祖、胶东王刘寄、常山王刘舜、城阳王刘彭离、甾川王刘建、济北王刘胡等一十四位诸侯王太子,分封南越之地或西南夷之地一郡,故大汉始有“南海王”、“苍梧王”、“郁林王”、“合浦王”、“交趾王”、“九真王”、“日南王”、“珠崖王”、“儋耳王”、“武都王”、“牂牁王”、“越嶲王”、“沈黎王”、“交山王”。
一十四位新王,由宗正署写入宗室族谱,由太常署焚表以祭天地神灵、列祖列宗。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丁点儿反悔的机会都不给。
封王事、礼一成,两朝朝臣再也忍不住,先是轻微的笑声,后是连绵的笑声。
强烈地不安感,席卷了宣室殿上所有的诸侯王。
“你在笑什么?”
“我想起高兴的事情。”
“什么高兴的事?”
“我老妻给我生儿子了。”
“贵庚?”
“六十。”
“老当益壮。”
“你又在笑什么?”
“我老妻也给我生儿子了。”
“贵庚?”
“六十。”
“你们的老妻,是同一个人?”
“不是,是同一天生的儿子。”
“你们欺人太甚,我忍你们很久了。”
胶西王刘端受不了愚弄,指着其中一个中朝侍郎的鼻子,“你们明明在笑我,你们都没停过!”
“殿下,这是宣室殿,是御前廷议,无论多好笑,我们都不会笑,除非……”
“除非什么?”
“忍不住。”
在刘端暴怒前,另一个中朝侍郎适时打断了他,“不如这样,殿下,还有诸位殿下,你们先回国邸冷静一下,廷议无私事,政令更是要天下咸知,有什么问题,你们会知道的。”
诸侯王们知道不该回去,但是,宫闯了,殿进了,连狮子大开口的封王,都一连得到一十四个,再在御前廷议上撒泼,大汉君臣无论谁来一句,“你们把大汉天下给分了吧”,就真的要死人了。
罪孽在身,再逼宫犯上,大汉的上君,已经让天下臣民看到对待宗亲一而再、再而三的仁恕和偏爱,再胡闹下去,就可以真的把他们都杀了。
在两朝官吏的注视下,诸侯王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大殿,只知道在走下宫阶时,身后传来的大笑声,震耳欲聋。
要不是有所克制,不能在御前大失礼仪,仰天长啸、跺脚的动作也会在殿中上演。
他们,到底漏算了什么?
当诸侯王们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刘据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提醒道:“众卿可以欢笑,但不要把身体乐伤了。”
有了上谕准许,所有的朝臣放声大笑,八十载的宣室殿,从未有过这样的欢笑。
诸侯王们,也是想瞎了心。
大汉的王爵,起源于楚汉战争的胜利,高皇帝兑现诺言,让当初的同盟在各自的地盘建立诸侯王国,成为异姓诸侯王。
那时的大汉舆图,非常恐怖,函谷关以东约占帝国一半的国土,并不在高皇帝、朝廷的实控之下。
高皇帝说是皇帝,但更像一众异姓诸侯王暂时推举的盟主,彼此的关系,是脆弱的联盟关系。
这也是高皇帝接受娄敬、张良建议,从洛阳迁都长安的重要原因。
洛阳处在异姓诸侯王的包围之中,简直是置天子于众虎环伺之下。
为了真正打造刘姓天下,交给继任者一个稳定的帝国,高皇帝在临终前基本上一一剿灭了异姓诸侯王。
问题接踵而至,怎么处置他们原先的地盘,办法有两个。
一是不再设诸侯国,国内郡县和其他地方一样,直属中央朝廷,二是保留这些诸侯国,改遣信得过的宗室子弟去当诸侯王,显然,高皇帝选择了后者。
诸侯王另一个名称叫藩王。
藩者,屏也,屏蔽也。
“藩”字的本义是篱笆,朝廷设置诸侯国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组成一道拱卫长安的篱笆,一旦外敌入侵,诸侯王可以有效地为天子御敌。
通常来说,由同姓宗室来组成篱笆墙,要比异姓外人来的靠谱,高皇帝刚从天下大乱的秦末走来,根本未固,随时可能战争重开,选择保留诸侯国也在情理之中。
但那时,高皇帝的生命已到末年,来不及思考一些“好想法”的后遗症,诸侯国实力过强便是最严重之一。
高祖末年全国五十七郡,诸侯王占去四十二郡,朝廷直属仅十五郡,对比悬殊。
同时,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拥有一切治国权,除了要向朝廷尽一定宗室、效忠、纳贡的义务,他们可以自由任命官吏,制定政令,拥有山泽田地资源,握有私属军队,一些大国如齐国、吴国等,国力丝毫不亚于朝廷。
而篱笆理论还有个致命的漏洞,随着世代延续,亲情越来越淡,组成篱笆的诸侯王逐渐成为了有野心的朝廷外敌。
同为高皇帝之后,皇帝之位,凭什么你坐的了,我坐不了?
更有甚者,一旦几个诸侯王联手反叛,原先的“屏障”,顷刻间便会成为对长安的包围。
是以,吕后削刘姓诸侯之地,加封吕氏,孝文帝采取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孝景帝七国之乱后大削国削地,当今陛下的“推恩令”,直接解决了诸侯王这一肇始于立国之初的隐患。
连续的削弱,缩小了诸侯王的地盘,却没小了诸侯王的野心,依然是那么冥顽不灵、不识天数,兀自做着王者美梦。
公孙弘、张汤对视了一眼,在南越、西南夷埋葬诸侯王们嫡系,在国中埋葬诸侯王,大汉宗室,或得最终解决。
“圣明天纵无过上君!”公孙弘领衔颂圣道。
两朝文武很期待看到诸侯王们知道南越人、西南夷人全数内属中原的神情,忍着笑意,齐声颂圣道:“上君千秋万岁,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