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昌那句“准备给教育局的汇报材料?”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在武修文和黄诗娴紧绷的心弦上激起了剧烈的涟漪。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武修文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顿住,抬起眼,迎向梁文昌看似温和实则锐利的目光。那目光像探照灯,似乎要穿透他强行维持的平静表象,直抵其下翻腾的惊涛骇浪。黄诗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地将放在武修文笔记本上的手收了回来,指尖冰凉。
“……是,梁主任。”武修文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只有那份沉重的疲惫感挥之不去,“昨晚活动刚结束,有些原始记录需要整理归档,正好诗娴也帮忙理了一下。”他避重就轻,将“错题银行”的本子不着痕迹地往旁边推了推,盖住了那些关于教学反思的字迹。此刻,任何与“教学问题”沾边的讨论,都可能成为压垮他的另一根稻草。
梁文昌的目光在武修文脸上停留了几秒,又扫过黄诗娴明显紧张的神色,最后落在那厚厚一叠活动材料上。他脸上的笑容未变,点了点头:“嗯,辛苦你们了。活动组织得不错,李校长也听说了,很满意。”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长辈般的语重心长,“不过啊,修文,诗娴,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清者自清,教育局那边,按程序走就是,把该准备的准备好,如实说明情况。学校这边,李校长和我,心里都有数。”
这番话,看似安抚,却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和提醒: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按规矩来,别节外生枝!
“谢谢梁主任。”武修文垂下眼睫,掩去眸中复杂的情绪,低声应道。
“谢谢主任。”黄诗娴也连忙跟着说,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梁文昌的“心里有数”,是支持,还是观望?她不敢深想。
“行,你们忙吧。”梁文昌拍了拍手中的教案,没再多说,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桌。他坐下的动作带起一阵轻微的响动,像一块无形的巨石,沉沉地压在了办公室的另一端。
晨曦已经完全驱散了夜的阴霾,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却驱不散武修文和黄诗娴心头的寒意。刚才因专注分析错题而暂时建立的平静堡垒,被梁文昌的出现轻易击碎。那份沉甸甸的“个人情况说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再次悬于头顶,寒光凛冽。
武修文的目光重新落回自己的笔记本上,看着那些关于“计算粗心”“概念混淆”“审题失误”的反思字迹,只觉得无比讽刺。现实的问题,远比这些教学细节沉重千万倍。他烦躁地合上了笔记本,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黄诗娴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和周身散发的低气压,心揪得更紧了。她瞥了一眼自己放在桌上的挎包,那封湿透的信就藏在最底层,像一个沉默的诅咒。她必须知道里面写了什么!至少要知道敌人射来的箭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无法遏制。
“武老师,”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自然,“教育局那边……要求的情况说明,关于……关于我们关系的部分……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提前沟通一下措辞,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她找了个极其合理的借口,手指却紧张地蜷缩起来,“要不……我先看看那封信……了解一下举报的具体……指控?”她试探着,声音压得极低,目光紧紧锁住武修文的反应。
武修文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他猛地抬眼看向她,眼神锐利如刀,带着一丝被冒犯的警惕和深沉的痛楚。看那封信?看那些泼在他和她身上最肮脏的污水?他几乎要脱口而出“不准看!”,但看到黄诗娴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持和隐藏在深处的担忧,那句拒绝卡在了喉咙里。他死死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半晌,才极其缓慢、极其沉重地点了一下头。那动作,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
黄诗娴的心狂跳起来。她飞快地从挎包最底层摸出那个用塑料袋勉强包裹着的湿信封。信封依旧冰冷潮湿,带着海水的腥气和沙粒的粗糙感。她背对着梁文昌的方向,小心翼翼地撕开被海水泡软的信封口。几张同样湿透、字迹有些洇开的打印纸露了出来。她屏住呼吸,颤抖着手指,展开了那几张如同毒蛇信子般的纸张。
打印的宋体字冰冷而清晰,一条条罗列的“罪状”触目惊心:
【举报海田小学教师武修文生活作风及违规行为】
一、 生活作风糜烂:利用教师身份,与同校女教师黄诗娴(六年级一班班主任)关系暧昧不清,超出正常同事范畴。多次被目睹同进同出,举止亲密(如共乘一车、食堂同桌过度交谈、疑似共同居住),有违师德师风,在学生及家长中造成极其恶劣影响!
二、 经济问题存疑:该教师家境贫寒,却突然参与“国际厨房”等额外消费活动,资金来源不明,疑有收受家长财物或利用职务之便牟利行为!
三、 教学能力低下,弄虚作假:其教学成绩存疑,所带班级数学成绩波动巨大,疑有通过不正当手段(如泄露考题、刻意降低评分标准)提升成绩之嫌!其推行的所谓“错题银行”等花哨手段,实为掩盖其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无法胜任重点班教学之本质!
四、 违规组织活动:本次未经充分报备、安全预案流于形式的海滩实践活动,即为明证!置学生安全于不顾,好大喜功!
……(后面还有几条更恶毒的人身攻击和臆测)
黄诗娴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捏着纸张的手指因为愤怒和巨大的屈辱而剧烈颤抖!那些被刻意歪曲的日常互动(搭车、同桌吃饭)、被恶意揣测的经济状况(“国际厨房”明明是大家AA)、对她和武修文关系最肮脏的污蔑(“暧昧不清”“共同居住”?!)……还有对他教学能力和人品的彻底否定!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匕首,狠狠扎进她的眼睛,刺穿她的心脏!她气得浑身发抖,眼前阵阵发黑!无耻!卑鄙!下流!
她猛地抬头看向武修文,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和深切的痛苦。武修文虽然没有看信,但从她瞬间惨白又涨红、因为极度愤怒而扭曲的脸色,以及那双几乎要喷出火来的眼睛里,已经猜到了七八分。他放在桌下的手,指关节捏得咯咯作响,手背上青筋虬结,一股想要毁灭一切的暴戾之气再次在胸腔里冲撞!但他强行压下了,只是用那双布满血丝、沉痛到极致的眼睛,无声地回望着她,仿佛在说:看到了吗?这就是他们要置我于死地的“证据”!
黄诗娴读懂了。巨大的愤怒过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和无力。她颤抖着手,将这几张如同烙铁般滚烫的纸,重新胡乱塞回信封,再塞进挎包最深处。她用力咬着下唇,直到尝到血腥味,才勉强压下那几乎要冲破喉咙的嘶喊。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和冰冷:“……都是污蔑!捏造!武修文,我们……” 她想说“我们一定要反击”,但话到嘴边,看着他那双盛满疲惫和绝望的眼睛,又硬生生咽了回去。反击?拿什么反击?对方显然有备而来,步步紧逼!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再次被推开。这次进来的是六二班的语文老师赵皓星。他手里拿着教案和水杯,看到窗边气氛明显不对的两人,脚步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讶异和了然。他显然也听说了什么,目光在武修文异常难看的脸色和黄诗娴通红的眼圈上停留了一瞬,欲言又止。最终,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便沉默地走到自己座位坐下,开始整理教案,但眼角的余光,却时不时地扫向这边。
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武修文感到一阵窒息。他猛地站起身,动作有些大,椅子腿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引得梁文昌和赵皓星都看了过来。
“我去……听节课。”他声音沙哑地丢下这句话,甚至没看黄诗娴,抓起自己的听课笔记本和笔,几乎是逃离般快步走出了办公室。他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能让他暂时逃离这令人窒息的压力、能让他抓住一点属于教师本分的东西,哪怕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而观摩资深教师的课,正是他“教学反思”提纲中的核心环节:“同课异构”的启发。
黄诗娴看着他仓皇离去的背影,心像被一只大手狠狠揪住。她知道,他是去寻求暂时的喘息,也是去抓住最后一根能证明他价值的稻草:他的课堂,他的教学。她无力地坐回椅子上,看着桌上那厚厚一叠为教育局准备的材料,又摸了摸挎包里那封该死的信,巨大的无助感和对武修文的心疼,几乎将她淹没。她该怎么办?她能为他做什么?
武修文几乎是冲进了六三班的教室。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有些喧闹。今天第三节是林方琼的数学课。林方琼正站在讲台前调试多媒体课件,看到武修文拿着听课笔记进来,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丝极其复杂的神情。那神情里有惊讶,有探究,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看好戏般的玩味?显然,关于举报信和教育局调查的风声,已经在教师圈子里悄然传开。
武修文无视了那道目光,他强迫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开始的课堂上。他找了个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摊开笔记本,深吸一口气,努力将脑子里那些狰狞的举报信内容、教育局冰冷的短信、梁文昌意有所指的话语……统统驱逐出去!他现在只是一名听课的老师,他的任务是学习、观察、反思!
铃声响起。
林方琼开始了她的课。她讲的是《圆柱的体积》。她的风格与武修文截然不同。武修文更注重逻辑推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节奏偏快,思维密度大。而林方琼则显得更为沉稳,甚至可以说是……缓慢。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知道了它的特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如何计算这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它的体积。”林方琼的语速不快,咬字清晰,带着一种老教师特有的从容。她没有急于推导公式,而是先拿出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和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容器。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容器。这个,是圆柱形的。这个,是长方体的。”她将两个容器举高,确保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它们的底面积,是一样大的,高度,也是一样高的。那么,它们能装的水,会不会一样多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她开始慢条斯理地演示:先往长方体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水倒入圆柱形容器里。水,刚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
“看到了吗?”林方琼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引导,“水,刚好倒满。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们装的水一样多!” 有学生回答。
“对!体积相等!”林方琼满意地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V柱 = V长】。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学过,是……”
“底面积 × 高!” 学生们齐声回答。
“所以,圆柱的体积……”林方琼拉长了语调,目光扫视全班。
“也是底面积 × 高!” 学生们顺利地推导出了结论。
林方琼笑了:“非常棒!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V = S底 × h。”
整个过程,步骤清晰,演示直观,节奏……非常非常慢。慢到武修文甚至觉得有些……拖沓。一个公式的推导,用了将近十五分钟。后面的例题讲解,也是按部就班,先读题,再分析,再套公式,再计算,一步步板书,确保每个环节都清晰无误。提问环节,也多是针对基础概念和公式套用的确认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