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71章 朕要看秀女

第371章 朕要看秀女

    京城·西苑

    秋日的晨光透过疏朗的槐树叶,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朱由校身着一身月白常服,腰间仅悬一枚蟠龙玉佩,步履轻快地走在太液池畔的石径上,感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

    他停在琼华岛的汉白玉栏杆旁,望着远处金鳌玉蝀桥的倒影在碧波中荡漾,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若不是身旁跟着身穿蟒纹太监服、腰悬牙牌的刘若愚,他真要以为自己是回到了后世,在某个5A级景区里悠闲游览。

    这几日,朱由校难得享受了一段悠闲时光,想起嘉靖皇帝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修道,万历皇帝也能深居内宫不出,大明照样运转没垮。

    更何况朱由校还有一帮忠诚值锁死的文臣武将,他自然放心的将权力下沉,自己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即可。

    特别是最近他将系统秘书团扩充至十五人,下旨成立御前秘书司,专门协助处理政务。

    这个新设的机构确实与内阁职能有所重叠,但朱由校自有考量—如今的内阁早已不是永乐年间那个纯粹的秘书机构了。经过历朝发展,内阁已然成为文官集团的代表,与皇权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制衡甚至博弈关系。

    遥想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不过是从翰林院选拔的几位学士,入值文渊阁,协助陛下处理文书,品阶不高,权力有限。而时至今日,内阁大学士已是位同宰辅,手握票拟之权,足以影响国策。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当他提出要设立御前秘书司协助处理政务时,朝中那些文臣非但没有反对,反而个个面露喜色。

    朱由校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其中缘由,他登基以来,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查抄贪腐、改革科举,手段凌厉,早已让不少官员心惊胆战。

    如今皇帝愿意将日常政务交由秘书司与内阁协同处理,对于这些习惯于传统文牍往来的官员而言,反倒松了一口气。

    毕竟,与一位动辄便动用锦衣卫查账抄家的强势皇帝直接奏对,其压力远非与同为读书人出身的秘书郎们商议政务可比。

    “这西苑的景致,比后世的纪录片作品里要恢宏壮丽多了。”朱由校环视着这片皇家禁苑,心中不禁感慨。

    他记忆里那些经过现代技术修复的影像资料,与眼前这鲜活生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实景相比,顿时显得苍白无力:

    太液池水清冽见底,倒映着沿岸袅娜的垂柳,偶尔几尾硕大的锦鲤悠然划过,在如镜的湖面荡开一道道金红色的涟漪;

    琼华岛上,广寒殿的飞檐如翼斯飞,覆着的琉璃瓦在秋日朝阳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殿宇旁,数百年树龄的古柏虬枝盘曲,苍翠的树冠亭亭如盖,遮天蔽日。

    “陛下,您请看这广寒殿。”刘若愚适时地上前半步,恭敬地解说道,“此乃永乐年间修建时,工匠们参照古籍中描绘的仙境玉宇,特取‘广寒清虚’之意境。”

    “每逢月明星稀之夜,陛下若登临此殿远眺,但见太液池上烟波浩渺,银辉洒落,确有置身琼楼玉宇,不知今夕何年之感。”

    朱由校抬头望去,只见殿宇上精美的彩绘、飞檐翘角,阳光下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处处彰显着大明鼎盛时期的皇家气派。

    这让他不禁想起后世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古建筑,与眼前真实恢宏的殿宇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朕记得,这西苑之肇始,当追溯至元世祖忽必烈吧?”朱由校随口问道。

    “陛下博闻强记,奴婢钦佩。”刘若愚躬身回答,“正是元世祖定鼎大都之后,在金代万宁宫的基业上大力扩建,将此片水域定名为‘太液池’,正式纳入皇城范畴。”

    “后来永乐爷迁都北京,又耗费三年之功,疏浚水系、修缮殿宇,并于南岸增筑廊庑,明确划分北海、中海之界,使此地成为陛下日常游憩、乃至接见近臣、商议机务的要地。”

    朱由校漫步于平整的青石御道,思绪却飘到了另一个时空。

    他记可是知道,在后世,这片区域正是那个被称为‘中海和南海’中枢所在地,是亿万人民向往却难以踏足的政治中心。

    而现在,他却能在这里悠闲地散步,这种感觉着实奇妙。

    “对了,刘大伴。”朱由校忽然想起一事,状似无意地问道,“后宫选秀现在到哪一步了?”

    “回陛下,选秀已过四关甄选,如今正行至第五关。”刘若愚连忙回禀,

    “按制,由内务府派员与宫中六局一司的资深女官共同主持,对留宫观察的三百名淑女,进行为期一月的‘观行’,详察其言行举止、品性德容,最终从中择取五十位贤淑者造册,恭请陛下圣裁。”

    “三百选五十?”朱由校听得心痒难耐,心里顿时冒出个念头。“要不去看看?”

    他前世在网络时代,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但眼下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级官方选拔”,而且是为他这位皇帝遴选后宫。如此重大的“活动”,若不亲自参与一下,岂不是白穿一回?

    毕竟,穿都穿了!

    再者,古人的审美观,与他这个经历现代多元文化洗礼的灵魂,岂能完全一致?万一选些“三寸金莲”“柳叶细眉”的这类符合古代标准但他欣赏不来的,那得多糟心。

    想到此处,他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在心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

    朕这绝非出于好色,实是忧心女官们的评判标准与朕之喜好有所偏差,万一让些举止轻浮、心性不定的女子混入宫闱,扰了后廷清静,岂非不美。

    “走,带朕去看看。”朱由校显的颇有些兴致盎然。

    刘若愚面皮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劝谏之言在喉头滚了滚,终究还是咽了回去。

    他侍奉这位年轻天子时日不短,深知其性情绝非循规蹈矩之辈。从革新内廷制度、推行各项新政到改革科举取士,哪一桩不是透着“离经叛道”之气?

    如今宫中既无太后掣肘,亦无皇后规谏,仅有几位性情温和、不问世事的太妃,整个后宫可谓完全掌控在皇帝一人手中。遥想太祖高皇帝当年,尚有马皇后时常从旁劝诫,而当今陛下,却是真正的乾纲独断,金口玉言。

    更何况,宫廷里暗流涌动,魏忠贤那帮人对他这司礼府掌印的位置虎视眈眈,他可不想因为这点事触陛下霉头。

    “怎么?朕连看看自己的秀女都不行?”朱由校敏锐地捕捉到刘若愚那一闪而过的迟疑,唇角微扬,似笑非笑地说道,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规矩是朕定的,朕自然也能改得。何时朕的行止,反倒要受其束缚了?”

    这话倒是不假,历经这些时日的经营布局,朱由校已牢牢掌控了朝政大权。

    外有、韩雄飞、霍烈等忠心不二的将领镇守四方,内有重整后的锦衣卫保驾护航,加之新近创刊的《大明帝国日报》正逐步引导舆论风向,他如今的权柄之盛,堪称大明开国以来之最。

    刘若愚见状,不再多言,只得躬身在前引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