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83章 五军都督府(感谢【挚爱~勤】大佬的大保健)

第383章 五军都督府(感谢【挚爱~勤】大佬的大保健)

    见最大的阻力已被化解,朱由校便继续阐述他宏大的蓝图:“税率方面,要‘因货而异’。大体定为十税一至十税三不等。”

    “凡粮食、军械原料、书籍等关乎国计民生及社稷安稳之物,税率从低,甚至予以免税,以鼓励输入,但禁止流出;

    至于丝绸、瓷器、漆器、珠宝香料等奢侈品,则课以重税,按十税三征收。具体税目细则,由海关总局会同相关各部详细拟定。”

    税率这个东西,朱由校也是借鉴了后世关税的一些想法,通过关税的调整来调控国内外物资流通,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经济。

    “至于开放港口方面,初步拟定以下诸港:

    北直隶的天津卫、山东的登州港、莱州金口港、胶州港、南直隶的松江府、宁波港、温州港;福建的泉州港、厦门港、漳州月港;广东的广州港、潮州港、濠镜澳;辽东的金州卫(旅顺)、复州卫。”

    “后续若沿海其他港口符合条件,经勘察上报海关总局,亦可陆续开放。”

    “此外,开海之后,沿海渔民可随意下海捕鱼,然所有百料以上之渔船、货船,均需至当地海关分署登记报备,勘验船身,颁发船照。

    按照船只吨位大小,每年缴纳定额‘船钞’(吨税)。无船照或超范围作业者,以走私论处!”

    这一连串详尽的港口名单和具体的管理、税收政策抛出,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开放的海洋战略蓝图。

    而勋贵那边,一个个也都瞪大了眼睛,心里面本能地开始盘算,看能不能从这开海大计里捞到什么新鲜好处。

    可仔细一想,什么货物税率、港口管理、船钞缴纳……弯弯绕绕实在太多,太费脑子!

    不少人想了片刻便放弃了,还是跟着陛下投资南洋战事那种“简单粗暴”来钱快。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一旁脸色灰败的文臣,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混杂着优越感的怜悯。

    原来你们之前开朝会,跟皇帝较量都是这么玩的吗?

    平日里在咱们面前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也不行那也不许,动不动就用大道理压人,显得多厉害似的。

    怎么到了当今陛下面前,却显得如此……稚嫩和无力?

    不愧是陛下!他们心中再一次坚定了对陛下的敬畏与追随。之前他们不是没上过早朝,哪次不是那帮文臣在那里唱主角,对先帝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搬出祖制、天道,说得人哑口无言。

    哪像今日,他们真是开了眼了,陛下步步为营,数据砸脸,将文官们的立论砸得粉碎。

    如果说带头献银的英国公张维贤像是一员打了胜仗的先锋将军,那运筹帷幄、谈笑间迫使整个文官集团步步退让的陛下,在他们心目中简直如同神人。

    不过转念一想,陛下乃是天子,受命于天,有这等手段……哦,那没事了!理所应当!

    对于开海一事,朱由校实则思考已久,本打算待过完年,各项新政初步铺开后再行商议。

    结果南洋那帮该死的海盗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撞上来,这也促使他改变了计划。

    但是既然开了头,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干脆搂草打兔子,借着南征的势头,把开海这块硬骨头也一并啃下来。

    而且,无论是南征南洋还是放开海禁,都只是他给文官集团准备的“开胃菜”。

    这两件事,如同一步步试探文官底线的前哨战,只不过有英国公这帮勋贵们意外“神助攻”,效果才显得格外好,推进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接下来要商议的事情,才是他真正为那些盘踞地方、尾大不掉的士绅集团准备的“杀手锏”,是他打算套在这些“土皇帝”脖子上的绞索与紧箍咒。

    朱由校见开海之事已无人能阻,便清了清嗓子,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

    “既然开海之事众卿均无异议,那便照此办理。接下来,朕要与众卿商议最后一件要事,此事,也与在座的勋贵们息息相关。”

    “哦?和我们相关?还有好事?”勋贵们闻言,纷纷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御座之上的皇帝,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接二连三的“惊喜”,已经让他们对陛下接下来要宣布的事情充满了盲目的乐观。

    而文官们则是心头一紧,面色愈发凝重地看着这位总能出人意料的天子。

    今日接连遭受冲击,他们的精神已颇有些疲惫,甚至带上了几分听天由命的“摆烂”心态,只求陛下别再抛出什么石破天惊的东西。

    朱由校迎着众人复杂的目光,缓缓说道:“商议一下,重组‘五军都督府’之事。”

    “五军都督府!”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方才还有些松懈的朝堂,瞬间气氛紧绷到了极致,真正落针可闻!

    勋贵们眼神瞬间变得火辣,不,是无比火热,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急促了几分,不少人甚至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拳头暗暗攥紧。

    五军都督府!那可是他们先祖荣光的象征,是勋贵集团执掌天下兵马大权的核心机构!

    虽然后来名存实亡,权力尽归兵部,但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他们失去的权柄与地位!

    反观文官这边,则是神色大变,充满了警惕与抗拒。

    兵部之权,是他们花了近百年时间,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政治博弈,才一步步从皇帝和勋贵手中夺过来的,是文官制约武人、参与甚至主导军事决策、确保“以文驭武”国策的基石!

    陛下今日若是想轻易将此权夺回,那是不可能的,哪怕皇帝权威日重,此事他们也要据理力争。

    就连一直深受朱由校信任和提拔的兵部尚书熊廷弼,此刻也陷入了沉默,眉头紧锁。

    他虽然是陛下亲手擢拔的边臣,深知军事应当专权,但也同样清楚兵权对于整个文官体系意味着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