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235章 横行无忌,快快快

第235章 横行无忌,快快快

    莫斯科,远东国际银行总部,行长办公室。

    潘石屹扶了扶金丝眼镜,目光死死盯在娜塔莎刚刚送来的那份财务报表最下方的一行数字上,手指无意识地顺着位数点着:“个、十、百、千、万……”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坐在对面沙发上的秦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秦总!这……波罗的海啤酒厂,一个月的营收,就超过了我们当初收购它花的总价?”

    “这……这报表没算错吧?”

    虽然他非常看好这家啤酒厂的潜力,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近乎是“白捡”来的工厂,竟然能在第一个完整运营月就爆发出如此恐怖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作为金融专业人士的常规认知。

    秦远闻言,不由失笑,端起咖啡轻轻吹了口气:“石屹啊,你这话要是让娜塔莎听到,她非得跟你急不可。这些数据可是她带着财务团队熬了一个通宵,反复核对了三遍才出来的。”

    他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地分析道:“在苏联,从来就不缺啤酒的市场,缺的只是畅通的销售渠道和不受限制的产量。”

    “现在,这两大瓶颈都被我们解决了。”

    “再加上‘沙皇格瓦斯’这款高端产品带来的稳定高利润,取得这样的营收,并不奇怪。”

    “而且,我可以告诉你,下个季度,这个数字还会有一波更大幅度的暴涨。”

    目前波罗的海啤酒是典型的卖方市场,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

    随着新招募的工人熟练度提升,以及计划中新设备的投入,产量还将再上一个台阶。

    更重要的是,伊万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开发新的啤酒系列。

    根据伊万的报告,现如今波罗的海啤酒厂主要生产的是数字系列啤酒,也就是零号到9号各个系列啤酒。

    这种命名方式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便于管理,对不同酒厂生产的啤酒类型用数字进行区分。

    整合后的波罗的海啤酒厂沿用了这一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线。

    在秦远的规划中,下一步就是要重新构建和提升“数字系列”的品牌认知度,将其打造成为苏联的“国民啤酒”。

    而丰富产品线,推出更多适应不同口味和消费能力的产品,是第一步。

    他很清楚,目前国内啤酒厂也在进行着一番大改革。

    而这番大改革的背景,正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激增的消费需求,几乎每个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啤酒厂。

    到1990年代初期,也就是现在。

    在全中国,几近有超过800家啤酒厂,但绝大多数规模小、技术落后、品牌影响力仅限于本地。

    只不过这种“一城一啤”的局面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这一局面,国内政府正迫切希望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这,正是波罗的海啤酒凭借其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强势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跳板。

    收购波罗的海啤酒厂,就是他搭建这条跨国啤酒产业链的第一块基石。

    潘石屹自然想不到秦远的战略布局已经深远至此,他仍沉浸在啤酒厂带来的巨额利润的惊喜中。

    这笔庞大的现金流正源源不断地存入远东国际银行。

    这极大地充实了银行的资本金和流动性,使得潘石屹有足够的底气支付高昂的存款利息,并开始着手规划开展信贷业务。

    在知道了这一信息之后,他的心思一下子就动了起来。

    “秦总,之前我还觉得我们开分行的速度有些快了,担心资金和管理跟不上。”

    “但是现在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圣彼得堡之外,将分行延伸到基辅,直接插入五科蓝的核心地带。”

    潘石屹抬起头看向秦远的目光中,野心勃勃。

    来苏联这么久了,他当然清楚五科蓝对于苏联的重要性。

    而基辅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加盟国的核心地带。

    在基辅开一家远东国际银行分行,能将远东集团的势力范围直接拓展至该区域。

    “石屹,你没有让我失望。”

    秦远对于这野心勃勃的计划非但没有压制,反而大加赞赏:“你的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从现在开始,基辅是你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其战略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莫斯科总行。”

    “你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并且,最好在基辅当地寻找一位可靠的、有影响力的代理人。”

    “在那边,纯粹的‘外来户’很难迅速打开局面。”

    秦远心中清楚,五科蓝的政治风向正在悄然转变。

    随着叶氏势力的崛起及其潜在的“大俄罗斯”倾向,五科蓝本土精英阶层对维系苏联联盟的热情正在消退,寻求更大自主权甚至独立的暗流开始涌动。

    这种背景下,采用“代理人”模式,与当地势力深度绑定,是快速扎根、规避政治风险的最佳策略。

    潘石屹虽然对高层政治动向不如秦远敏锐,但是并不排斥这个代理人模式。

    因为基辅不同于圣彼得堡,要想在这里扎根下去。

    必然是要和当地的势力进行合作。

    所以代理人路径,是目前扩张最快,也是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而且,他对于苏联的银行业可是相当了解。

    目前除了苏联国营银行、西方国际银行之外。

    已经逐步兴起了一批私人银行。

    像什么大桥银行、梅纳特帕银行、首都农业银行,这都是崛起的后起之秀。

    甚至于那位与远东集团关系莫逆的别列佐夫斯基,在前段时间也成立了自己的银行——联合银行。

    据说背后有犹太人资本的影子。

    而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

    新晋崛起的这些本地私人银行创始人,无一例外,竟然全都是犹太裔。

    这可就细思极恐了。

    想到这里,他便将这个发现和秦远提了一嘴。

    只是没想到,秦远听到“犹太裔”和那几个银行名字时。

    立马放下了手中的文件,脸色骤然一变。

    无他。

    因为潘石屹无意中点出的这几个名字,正是未来将在俄罗斯翻云覆雨的“七大寡头”中的核心成员!

    秦远虽然记不全所有人的名字。

    但是,他却是记得,当初那部纪录片中提到过这么一句话。

    【七大寡头之中,只有一人是非犹太裔】

    现在,他亲自来到了这个时代,看到了这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其他人不清楚,别列佐夫斯基那他是相当了解啊!

    突然成立联合银行,大概率是看他的远东国际银行发展速度迅猛,而起的心思。

    但是成立银行,没有资本支撑怎么可能。

    别列佐夫斯基就算是掏空全部家底,都不可能拿出这样一笔钱。

    那这钱是从哪出来的呢?

    成立银行时间又如此突然。

    答案只有一个,苏联之外的犹太资本的支持。

    而这些资本来自哪里呢?

    无他,美国而已。

    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屠杀,逃跑的主要两个国家就是苏联以及美国。

    这些犹太人在过去几十年,都在为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美国,犹太资本发展迅猛,依托着美国的体制以及对于全球的影响力。

    隐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金融势力。

    而在苏联,有公权力镇压着,犹太人如同绝大多数普通的斯拉夫人一样,为这个国家发光发热。

    但是,戈氏的上台。

    他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法条。

    以及步入九十年代,这个国家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混乱。

    毫无疑问,给了这个国家的犹太人,一个肆意的舞台。

    于是,别列佐夫斯基这样一名天才数学家下海经商了。

    于是,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这样一个在建筑部门任职的工程师,利用农业银行的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于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位化学工程师,利用布青团的资本,实现了自我资本的腾飞。

    这些人,这些势力,毫无疑问在此刻都远逊色于他。

    但是他们背后若隐若现的国际犹太资本网络,却是不可名状的强大。

    其在未来爆发出的能量和野心,绝对不容小觑。

    “石屹!”秦远语气异常郑重,“这件事,你知我知,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就当从未发现过。明白吗?”

    潘石屹被秦远突然转变的严肃态度惊了一下,但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郑重承诺:“秦总,我明白了,绝不会对外透露半个字。”

    “还有一件事,需要你立刻去办。”

    秦远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尽快搜集一份苏联各地主要啤酒厂的名单。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发展速度,在我看来,还不够快!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速!”

    “还不够快?”潘石屹心中一震。

    月营收超过收购价,这速度已经堪称奇迹了!

    但是他不知道秦远心中的紧迫感。

    海外犹太资本发力了,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将迎来新一波的震荡。

    留给他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他必须抢在这些未来寡头及其背后资本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尚未将触角伸向更多优质资产之前,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渠道优势,快速跑马圈地,建立起足够庞大的实体产业壁垒。

    秦远为远东集团设定的模式,就是用银行吸收的廉价卢布资本,收购那些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质实体资产,然后用资产产生的利润反哺金融。

    鸡生蛋,蛋再生鸡。

    形成“收购-盘活-产生现金流-反哺金融”的商业闭环。

    但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巨大成功,如同一盏明灯,必然会引来贪婪的目光。

    而且,随着这些犹太人的银行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会和远东国际银行发生碰撞。

    所以,要抓住当下这些犹太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

    以更快的速度,吃下那些分布在苏联各地的啤酒厂。

    形成一个庞大的啤酒集团。

    而后他才能以这家啤酒集团的名义,猛龙过江,直接杀入国内市场。

    与百威、英博那些巨头厮杀。

    深吸一口气。

    秦远心中剧烈翻腾。

    这场游戏,什么时候结束,他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终结掉这场游戏的人,一定是他。

    随后几天,远东集团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潘石屹亲自带团,在波罗的海啤酒厂的现金流支持下,于圣彼得堡和西北地区的三座城市同时开设远东国际银行分行。

    几乎在整个俄罗斯西北区连成了一张大网。

    而与此同时,一场针对苏联啤酒行业的大收购悄然展开。

    根据潘石屹团队迅速搜集到的名单,远东集团挥舞着支票,在沃罗涅日、新西伯利亚、顿河畔罗斯托夫、萨马拉、图拉、哈巴罗夫斯克、雅罗斯拉夫尔等八个城市,成功收购了八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啤酒厂!

    有着远东国际银行提供的充沛资金,以及安全委员会背后隐隐若现的庞然大物。

    这些收购行动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而随着这些收购的相继进行,远东国际银行成立分行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潘石屹进入基辅的同时,易笑迪、伊莲娜等人率领的团队,以及那些早已融入远东集团的苏联本土大学生精英们,分头行动。

    在乌拉尔区的叶卡捷琳堡、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和伏尔加格勒、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乃至蒙古的乌兰巴托等地,相继成功设立了远东国际银行分行。

    这些分行与莫斯科总行、圣彼得堡分行以及即将成立的基辅分行一起,初步构成了一张覆盖苏联欧洲部分、乌拉尔、西伯利亚乃至远东的庞大金融网络。

    同样以高息开路,同样是花式营销,存款就送红肠罐头。

    这些招数,屡试不爽。

    迅速在各地掀起吸储热潮。

    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潘石屹按照秦远的所说,重用当地有影响力的代理人。

    并邀请当地官员成为银行“顾问”,快速融入地方权力结构。

    这一举措,在五科蓝这样的加盟国之中,为业务的拓展扫清了诸多障碍。

    然而,如此迅猛且大规模的扩张,如此凶猛的吸储攻势,不可避免地严重冲击了原有金融势力的利益。

    这不再是莫斯科一城一地的竞争。

    而是在整个苏联范围内,与西方银行和新兴本土私人银行展开的全面角逐。

    此时,即便是花旗、摩根、瑞银这样的金融巨鳄,也无法再轻视秦远和他领导的远东集团。

    这个中国商人展现出的魄力、手腕和对苏联社会矛盾的利用能力,让他们感到了切实的威胁。

    在多次内部磋商后,这些西方银行巨头们达成了一种默契。

    不久,一份措辞严谨、列举了远东国际银行“涉嫌不正当竞争、扰乱金融秩序、潜在兑付风险极高”等“罪状”的联合诉状。

    被正式递交到了苏联中央银行的案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