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不管是哪个新君推翻前朝,要么总要享乐几天,要么大封功臣,并且恩威并用收服前朝重臣。
没有一个像赵仙罴这样自然而然,一上位就直接干实事处理朝政的。
这也就罢了。
关键是赵仙罴这手写的几份方案,内容涉及旱灾、水灾、蝗灾的预防、治理、灾后重建,不仅面面俱到,把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这些经验老到之人能想到的,都写了出来。
并且比几人心中方案成文更加具体有效。
对于旱灾高发地带,采用强化水利、广建粮仓、推广耐旱作物、调整种植、严控用水、减免赋税等政策。
对于水灾频发地,采取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建立预警、重新根据山川地理条件规划百姓居住区以及耕地开垦地带,还有灾后防疫等政策。
对于蝗灾,采用人工捕杀结合生物防治的手段,再有就是破除蝗灾是上天惩罚这种迷信思想,开仓放粮。
如果仅仅这是这些概述,房玄龄等人只是觉得赵仙罴天资聪慧,对于各项民情处理具有极高的剖析能力。
但是赵仙罴在其中阐述的治理水灾,建立‘水情驿站’、建造‘水则碑’,用独特的‘水泥’建造护河堤坝。
以及治理蝗灾,鼓励百姓保护麻雀、青蛙、蜻蜓这些蝗虫天敌,并建办大型鸡鸭养殖场,在提供肉类的同时,在蝗情出现时利用‘鸭军’捕杀消灭蝗虫。
还有修建水库、水渠、开垦荒地,利用水淹虫卵,翻地改变土壤结构,或杀死虫卵,或破坏虫卵发育环境,从根源上杜绝蝗灾的发生。
这些手段以及知识,房玄龄等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
虽然没听过,但赵仙罴在纸上写明了逻辑,房玄龄等人从逻辑上,毫不怀疑这些手段和方案的可信性。
看着一脸呆滞的房玄龄等人,赵仙罴又抛出了一句让所有人大为振奋激动的话。
“天竺和真腊、骠国等地,很适合种植各类粮食蔬果,朕在吞并这些国家时所缴获存储的粮食,可让上百万人用上几十年之久。
至于人力,诸位也不用担心,本地可用百姓不够,那朕就从天竺调人。
总之,在朕庇护下的华夏百姓,不能吃不饱穿不暖,不能受权贵的压迫,甚至是朕也不能压迫他们。
调动地方可用百姓处理灾情建造工事时,应按劳支付报酬,各地按照灾情以及当年收成实际情况,个人家庭实际情况,减免赋税以及劳役。
如果有无法自力更生之老弱病残者,由朝廷供养。”
整个大殿一片寂静。
一双双眼睛看着赵仙罴。
有的又将目光缓缓垂下陷入沉思。
已经有不少官员心里开始动摇,认定眼前这位年轻又强大的新君,取代李世民这个皇帝成为九州统治者,就是所谓的天命。
李世民做皇帝,虽然实行的一些政策,大多也对百姓有好处,但不可避免是为了巩固统治,巩固李氏皇族地位,成就圣明之君的美名。
可眼前这位,一言一行,全是在为了华夏民族的将来,眼里没有一丝个人的欲望。
当一个皇帝纯净到这种地步,仿佛完完全全化成了那座护佑万民的高山…
“陛下…圣明。”
有大臣情不自禁跪在地上。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跪在地上。
“陛下圣明。”
赵仙罴从龙榻上起身,看着众人道:“传旨,给金光门外牺牲的三千士卒家属,发三倍的抚恤金,从今往后他们的家属,皆由朝廷供养,任何人不得欺辱。”
“陛下圣明!”
大殿内山呼的声音骤然变大。
带头的正是孔颖达和虞世南。
两人眼睛定定看着房玄龄几人手中的纸张,上面都是赵仙罴亲自书写的锋骨体字迹!
上朝第一天,赵仙罴也知道不可能一时间让原大唐所有大臣向他表示效忠,这么快适应新的朝廷,新的身份。
今天他以处理雍州贝州等地灾情为由,让这些大臣‘迫不得已’全来上朝听议,有这样的结果已经超出预期。
不过在散朝之前,他还是抛下了一个巨大的诱饵。
“朕现在拥有的江山可谓是广阔无边,朕拥有的财富也是堆积如山,朕有用之不尽的天竺奴隶,有可令九州各地百姓无论发生何种灾情无需担忧的粮食物资储备,朕有能力,让任何阻挡朕建造超级华夏帝国的人粉身碎骨!
但朕同样渴望你们诸位的帮助,华夏不是朕一人之华夏,是你们,是天下万民之华夏。
今日诸位暂且回到各司,将各地要务处理好,改日再向朕回奏各项事务的处理情况。
届时朕会好好与诸位探讨,如何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华夏帝国。”
哗!
赵仙罴此番话一出,大殿里群臣哗然,内心激动无比,一个个眼睛里闪动着兴奋期待的光芒,
本来大秦在吞并大唐之前,就已经囊括了大唐四周那么多国家的土地,所积累的财富和物资,早就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数字。
但关键是赵仙罴现如今取代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做了九州之主,并没有把大唐的百姓视为征服的臣民,而是视为建造超级帝国的主体。
这如何不能让房玄龄魏征李靖这些原大唐的文武百官,感到振奋,发自心底的想要拜服效忠。
哪怕是长孙无忌柴绍这些和李氏皇族关系颇深的人,也下意识放下了心中芥蒂,认为赵仙罴取代李唐皇室,并不是一件坏事。
至少对于九州大地的华夏百姓来说,不是坏事。
文武百官在一阵按捺着激动的热烈讨论过后,看到赵仙罴从龙殿上方走下,当即一齐朝着赵仙罴躬身拜道:
“(臣等)恭送陛下!”
赵仙罴穿过一道道低头弯腰的身影,径直走向大门外。
…
东宫,光天殿。
长孙皇后又拿来了纸笔,一脸平静看着闭着双眼坐着,双手拢在袖子里,一个字也不愿写的李世民。
此时还未入夏,长安室内依旧清寒。
本来昨日李氏族人还有木炭供暖,但今日却被无缘无故取消供应,导致整个东宫一片怨愤哭诉之声。
很快像韦妃杨妃这些人就明白,她们的木炭供应断绝甚至是食物的减少,都是因为李世民拒写禅位诏书。
于是一道又一道身影来到光天殿劝说李世民认清现实。
其中不乏李世民年幼的子女,用哀求和哭闹的方式逼迫李世民这个父亲完成诏书,让他们能够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的活下去。
对于这些人的求见和哭闹,李世民通通不理会。
他坐在书桌后的凳子上,刻意将缠着纱布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好让长孙皇后明白,诏书,他写不了!
夫妻俩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时辰。
见长孙皇后也不主动和自己说话,就这样坐在旁边和自己耗着,想起长孙皇后早晨回来时对自己说起赵仙罴去上朝的事情,李世民不由冷笑道:
“才第一天,他就想让朕的大臣去向他表示忠心?他当朕的那些大臣都是软骨头、贪生怕死之辈?
朕敢说,今天早上去太极殿的,除了崔朝禹那些个世家大族的乱臣贼子,绝不会再有其他人!”
长孙皇后看了眼眼前这个,已经变得让她完全不认识的丈夫,在心里叹了口气,无比苦涩。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一声高喝:“陛下驾到!”
见是赵仙罴亲自来了,李世民眼里下意识闪过一丝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