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筱冢义男严令各部向太原收缩的同时,廖耀厢的快速挺进纵队已然浩浩荡荡的抵达了太原城的南郊。
站在指挥车旁,廖耀厢举起了望远镜,仔细打量着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城。
在夕阳的余晖下,但见城垣巍峨,雉堞如云,正是“雄关叠嶂锁晋阳,三面环山一面水”的险要地势。
太原,城墙高厚,碉堡林立,在夕阳的照映下透出一股千年古城所特有的雄浑气势。
“好一个'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古城!”
廖耀厢放下望远镜,眼中闪过一丝对这座历史名城的赞叹,悠然吟道:
“昔人云'锦绣太原城,千年龙潜渊'。只可惜......今日,鄙人要做那惊龙之人,却不必效那鲤跃龙门之愚。这满城烽火,权当是给筱冢义男助助兴了。"
他立马果断下令:
“命令炮兵,把声势造起来,不用吝啬炮弹,也不用追求战果,咱们就当听个响,让城楼上的小鬼子知道咱们来了就行!”
“是!”
不久之后,快速挺进纵队所属的火炮(只有重型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缺乏重型攻城炮)发出了怒吼。
炮弹呼啸着爆开,炸起一团团火焰,爆炸声在太原城回荡,显得颇为热闹。
然而,这点程度的炮击对于坚固的太原城墙和严阵以待的日军核心工事而言,实如同隔靴搔痒,除了扬起一片尘土和制造了一些噪音外,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炮击持续了约十分钟,廖耀厢见目的已达到,便果断下令停止炮击。
随后,整支快速挺进纵队,堂而皇之的在日军目送下,调整方向,大摇大摆地朝着西关口方向而去,俨然一副放弃攻坚太原、转而夺取次要目标的模样。
然而,行军不到半日,廖耀厢预想中日军出城追击、尾随牵制的情况并未出现。
快速挺进纵队按照既定计划,沿着通往西关口的大道快速行进,廖耀厢坐在颠簸的指挥车上,目光却不时扫过摊在膝头的地图。
就在这时,几匹快马,追上了行进中的纵队主力,并带来了最新的侦察情报。
“报告纵队长!我侦察小队传来消息:榆次、小店、向阳店等多处据点日军已完全弃守,正以小队、中队为规模,全速向太原城溃缩。”
“报告!太原城方向侦察小队来报,太原城城门紧闭,城头守军虽有增加,但并无任何出城拦截或追击我纵队主力的迹象。”
廖耀厢立马示意车队暂停。他推开车门,站在踏板上,举目回望太原方向,眉头微蹙,他的眼眸中却迅速掠过一丝了然的光芒。
他原本接到的任务是佯攻太原,调动敌军周边援军,或引诱太原守军出城,再将其牵往西关口方向在运动中歼灭一部。
然而眼下,日军非但没有被调动,反而采取了最彻底的“龟缩”战术:彻底放弃了外围,集中全力固守太原,一副拼命收拢触手的态势。
“呵呵!”
廖耀厢轻轻跃下踏板。
“好一个缩头乌龟战术。筱冢义男这是宁可断指,也要护住心脉了。”
他快步走向卡车引擎盖,将地图铺开,看向了那些正不断从周边各个据点涌向太原的箭头上,他的语气转而充满了兴奋。
“也好!既然筱冢义男舍得将这满盘散子弃如敝履,我若不全数笑纳,倒显得不识抬举了,这些仓皇归巢的‘援兵’,目前建制混乱,心中战意全无,不正是送到嘴边的肥羊嘛!”
瞬间,一个更大胆、更符合当前战场实际的计划在他脑中形成。他闭目沉思了片刻后,下达了最新的命令:
“传令!全军停止向西北(西关口方向)运动,原地待命!”
“命令各团主官,立刻前来召开紧急作战会议!”
十分钟后,廖耀厢向麾下军官阐述了他的新作战构想:
“诸位,小鬼子这回学乖了,他们不跟咱们玩‘你追我赶’的游戏了。他们现在要把所有鸡蛋都放进太原这个篮子里。既然小鬼子调整战术了,我们也跟着变一变。
我决定取消既定战术,咱们回头将小鬼子这些分散回援的部队,逐个击破!”
他走到地图前,用铅笔快速划出几个箭头:
“我决定,改变原定计划,立即分兵三路。”
“第一路,向东穿插,阻击并歼灭从小店、北营方向来的敌人。”
“第二路,向北展开,截击从阳曲、黄寨方向南下的敌人。”
“第三路,随我行动,向西前出,负责收拾从晋源、清徐方向东进的敌人。”
“每路兵力确保在五千人左右,配属坦克八到十辆,以及相应的炮兵支援。”
很快,快速挺进纵队便一分为三。犹如三把张开的铁钳,朝着不同方向的日军扑了过去。
然而,随着更多、更详细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廖耀厢发现日军回援的路线和部队番号比他预想的还要分散和复杂。而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实现最大程度的歼敌效果,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临机决断能力。
在分兵三路的基础上再次下令:
“敌情有变,我军亦需随之调整!命令:三路大军,即刻再次分兵!以团为单位,结合配属坦克和炮兵,组成六个战斗支队!每个支队确保兵力不少于一个团,坦克不少于五辆,我要把这太原外围五十里地界,细细地给他筛一遍。
遇到小鬼子的回援部队,不必请示,立即发起攻击。以歼灭其有生力量为第一目标,我要让筱冢义男这老鬼子,还没等来他的援兵,就先收到一堆被歼灭的报告。”
他无比笃定,面对自己这六个战斗力强悍、且距离太原近在咫尺的支队,已经决心固守的筱冢义男是绝对不敢派主力出城救援那些散落在外的小股部队的。
出城野战,反而正中了自己的下怀;而固守不出,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围力量被一点点吃掉,这是一个无解的两难选择。
就看老鬼子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