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从四号仓库出来,借着货场帆布堆的遮挡,快步绕到五号仓库门口。
刚摸到小门,依旧用青冈伏魔剑砍断铁锁,推门而入的瞬间,一股金属与机油混合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
这座仓库比四号仓库矮一点,是两层结构,一楼没有多余布局,满满当当堆的全是比四号仓库大不少的包装箱。
他走上前翻看,发现这类重武器的包装比歪把子精致得多。
木箱是加厚松木材质,边角都钉了金属护角,表面刷着深绿色防锈漆,侧面用白漆印着“九二式重机枪”的日文标识,还标注着“一挺/箱”和“含三脚架、弹药板”的字样,一看就是兵工厂专门为重型武器设计的防护包装。
撬开箱盖,里面的九二式重机枪用浸了防锈油的厚油纸裹得严严实实,枪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配套的三脚架、备用枪管、装子弹的弹药插板整齐码在旁边,连保养用的油壶、通条都单独装在小布袋里,崭新得没有半点使用痕迹。
他掂量了一下木箱,分量明显比歪把子的重不少——单箱连枪带三脚架、包装,少说也有三十多公斤。
“这玩意儿可比歪把子顶用多了!” 他忍不住感慨,伸手拍了拍木箱,能清晰感觉到里面机枪的沉甸甸质感。
他之前在战场上见过日军用这枪,知道九二式重机枪的厉害:作为日军的制式重机枪,这枪全重有 55.3 公斤,光三脚架就占了不少分量,枪身长 1156 毫米,7.7 毫米的口径能打穿薄钢板,780 米 / 秒的枪口初速,有效射程能到 800 米,连远处的碉堡都能压制。
他指尖蹭过枪身上凸起的散热片,想起这枪的特点:枪身和枪管上全是散热片,打起来不容易过热,就是重量比歪把子沉太多,得两三个人才能扛着走。
供弹用的是 30 发保弹板,虽然不如弹链方便,但架在三脚架上持续射击,每分钟 400 到 450 发的射速,能给鬼子的冲锋队造成不小的伤亡 。
之前游击队遇上这枪,都得靠偷袭才能拔掉火力点,现在一下子有了 3000 挺,往后打鬼子,总算有硬火力了。
“之前听老兵说,这枪打起来像‘啄木鸟’,声音跟别的机枪不一样,今天总算见到新的了。” 他笑着摇摇头,撬开箱盖又看了一眼。
感慨完,他立刻启动随身空间,右手贴上最外侧的木箱。九二式的包装箱虽沉,但对他的空间来说不算负担,掌心刚触到木箱,整箱武器就瞬间消失,只留下垫在下面的防潮木架。他顺着摞堆往前走,双手交替着收,每收一箱,心里就多一分底气 ——3000 挺九二式,不管是给四爷守根据地,还是给樊老虎,都能让抗日队伍的火力提上一个大台阶。
收完一楼的 600 摞用了近半小时,上到二楼时,他特意放慢脚步,时不时用 “顺风耳” 扫一圈仓库外的动静,听见巡逻队的脚步声在十号仓库附近,才继续加快动作。
直到最后一箱九二式重机枪被收进空间,他直起身活动了下肩膀,心里估算着重量:“一挺连三脚架 27.6 公斤,包装箱 5 公斤,单箱 32.6 公斤,3000 箱就是 97.8 吨,加上之前的歪把子,今天收的武器有三百多吨了。”
他绕着空荡荡的两层仓库走了一圈,确认没有遗漏后,如法炮制地在一楼扔出几十桶油料和定时炸弹,才轻轻带上五号仓库的小门,目光转向不远处的六号仓库 —— 不知道下一座仓库里,又藏着什么 “硬货”。
李海波离开五号仓库,借着货场里门座起重机的阴影,快速绕到六号仓库前。
他先贴在仓库门板,启动“顺风耳”细细倾听,里面静悄悄的,只有通风口传来的微弱风声,和满仓库的货物。
随即用青冈伏魔剑轻挑铁锁,“咔嗒” 一声,锁芯断裂,推门而入。
这座仓库同样是两层结构,刚进门就看到一楼地面上,整整齐齐码着木制包装箱,比之前的机枪箱小了一圈,却堆得更密,几乎填满了一楼的大半空间。
他蹲下身翻看最外侧的箱子,发现是薄木材质的轻便包装,表面刷着浅棕色防潮漆,侧面用黑漆印着 “八九式掷弹筒” 的日文标识。
这是日军 1929 年定型的主力掷弹筒,比早期的大正十年式性能强不少,箱子上还标注着 “二具 / 箱”,显然是为了适配短途搬运设计的紧凑规格,毕竟这玩意儿本就是给步兵班随队携带的。
掀开箱盖,里面铺着软油纸,两支掷弹筒并排躺在卡槽里,筒身泛着银灰色金属光泽,50mm 的口径不大,却透着精悍劲儿,撞针、简易表尺瞄准器都崭新如初,没有一丝锈迹。
他指尖碰了碰筒身,想起这掷弹筒的特点:全重才 4.7 公斤,比三八式步枪还轻些,底下那小小的金属底板和支架,是为了抵消后坐力设计的,打起来不用复杂架设,找块平地就能架着射。
它使用的是八九式杀伤榴弹 —— 这弹重 0.8 公斤,爆炸能出百来片弹片,10 米内的杀伤半径,对付战壕里的鬼子正合适。
“这玩意儿轻便,游击队带着打伏击最合适不过了!” 他心里暗喜,拎起箱子掂了掂,重量比机枪箱轻不少,单箱连两具掷弹筒、配件加包装,也就七八公斤的样子。
要知道这玩意儿有效射程能到 700米,正好补了手榴弹扔不到、迫击炮扛不动的空当,之前见游击队用缴获的旧掷弹筒,打鬼子运输队一炸一个准,现在有这么多新的,往后伏击更有底气了。
顺着货运斜坡上到二楼,布局和一楼几乎一样,掷弹筒箱子按4 层一摞码放,摞与摞之间留着半米宽的通道,方便人员穿梭。
李海波一路清点,一楼有 300 摞,二楼有 200 摞,每摞 3 箱,算下来正好是 3000 只掷弹筒。他边走边想,这八九式掷弹筒虽好,也有短板:最大射程才 700 米,比迫击炮近多了,威力也只够打步兵,没法啃碉堡,但胜在灵活,一个兵就能扛着跑,山地、芦苇荡里都能藏,对缺重武器的抗日队伍来说,简直是宝贝。
他立刻启动随身空间,从一楼最外侧的摞开始收 —— 掷弹筒箱子轻便,收起来比机枪快得多,双手左右开弓,转眼间就清空了身边的两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