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及此处,恩尼也有一些无奈。
毕竟,他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太小了。
好在他记得在美国参战之后,为了方便军人能够在战场上读到书,能有个精神寄托。
所以在开战后不久,美国军方就由陆军图书馆、海军图书馆,以及各大出版社和出版界的代表人物,组建了一个“战时图书委员会”,效仿口袋出版公司出版的“袖珍图书系列”,出版了便于军人携带的“口袋尺寸”图书系列,不仅印刷价格便宜,而且还便于打仗时随身携带。
而就是战时委员会为军队量身定制的出版图书,扩大了平装书在美国的影响,才掀起了一场“平装书革|命”,让市场份额被“精装书”所占据的时代,彻底成为了历史,人人都能以低廉的价格读上想读的书。
恩尼一边在心里期盼着平装书革|命能快点到来,一边也是对普佐问道:“你熟悉这个社区的学校吗?”
“当然,小时候我就在附近的哈伦小学读书呢,”普佐说,“在那里读书的都是意裔和爱尔兰裔的孩子。”
“学校图书馆中应该没什么书可以读吧?”
“的确是这样,很多书看久了也没人维护,书页都是残缺的,”普佐回忆着。
“我们出门一趟吧,我想买一些书捐赠给孩子们,”恩尼一拍手,决定了这件事。
“恩尼,这是好事啊,”普佐愣了下,惊喜地说,“现在的书籍都卖得很贵,作为移民学校的孩子,想要看书就更难了,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读关于纽约州印第安人部族战争的小说,每本我都读了好几遍……现在想想,实在也是因为没有别的书可以读。”
“我的力量有限,不能将所有门类的书籍都买齐,但你可以帮我挑选那些你小时候想读却读不到的,”恩尼笑了笑。
“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必须得有,”普佐回想起他那时渴望读到的书,“我知道一个卖二手书的小店,我也跟你一起买点书捐赠给学校。”
二人做出决定后,普佐喊上了他的兄弟姐妹一起,出门去书店购买书籍。
二手书店的精装书虽然便宜,都是按重量来算钱,但有的也已很破烂。至于较为完好的那一类精装书籍,则都是单卖,价格也都在1美元左右浮动。
恩尼认为既然都捐书了,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就算不是全新的,也该有个九成新,所以和普佐挑选的精装书都是在“九成新”的区域。
除了那些成名作家、文豪的作品外,考虑到读书的都是孩子,恩尼、普佐二人还挑选了很多童话书,以及百科、历史、手工杂志、运动杂志、生活杂志之类的休闲工具书。
精装书是单卖,两人一共买了五十本;那些杂志类的书籍是按重量卖,一磅30美分,总共称了50磅,花费15美元。
总价65美元,恩尼回忆着玛丽那天买洗衣机的方式开始了砍价:
“这本封面有点折痕,内页还有点泛黄,能不能少点?”
“这本是盗版书,怎么能按正版卖?”
“要是这次买得满意,下次还来!”
“我是全款买啊,必须给点折扣啊!”
恩尼认为他的句式模仿得完全没错,可语气怎么说怎么不对,让书店老板一点紧迫感都没有,就是一句话——爱买不买。
还是普佐出面,施展出了与玛丽不相伯仲的砍价功力,将65美元的价格砍到了60美元,他和恩尼一人出一半。
要是“砍价”也是一种文学流派的话,玛丽和普佐一定都是此中文豪!
不过,当普佐说能不能帮忙运送的时候,书店老板瘦削的脑袋摇成拨浪鼓:“不行,都砍5美元了。”
但书店老板说完,又好奇两人买这么多书做什么,就多问了一嘴。
恩尼也没隐瞒,如是说道:“捐赠给哈伦小学。”
论如何用一句话让人内疚一辈子?
听到恩尼说的,书店老板的表情就变了,恨不得当场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书店老板拉来了一辆他平日用以进货的马车,三人趁着还没放学,将一车的书都拉到了哈伦小学。孩子们在见到一整车的书籍后都兴奋坏了。
而对于恩尼来说,孩子们的笑容也让他在战争乌云的笼罩中,久违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夜晚。
恩尼骑车回到家,将他用糖果研磨成的“牙粉”装在玻璃瓶中,交给了卡罗夫人。他也再次见到了被卡罗夫人抱在怀中的小威尔,依旧是哭闹不停,皮肤带着病态的粉色。
卡罗夫人拿着恩尼那瓶“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制作”的牙粉,对恩尼相当感谢。
而恩尼本来不错的心情,在见到小威尔后,又变得有些复杂。
牙粉现在还在全国盛行,伤害着孩子们的健康,他知道自己没有这种能量处理这件事,可就是忍不住去想。
带着心头的一丝复杂情绪,恩尼回家吃完了晚餐,便钻进卧室中,考虑要怎么写文章来回应《星期六晚邮报》的无端攻击。
作为后世贴吧十年老用户,在对喷方面他一点都不怂。
但恩尼不想进行这种无聊的骂战,所以打算平和的进行回应。
也就是逐一回应那些捏造、臆断、诡辩的观点就好。
主打就是写一篇情绪稳定、有理有据的回应。
只是当恩尼在房间写回应的时候,米希却在旁边一直“骚扰”他——说好会安安静写自己的小说,结果写一点就过来问恩尼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
就跟后世的网文萌新写几百字就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这本大作、都来夸奖一样。
恩尼也没留情,直接跟玛丽告状。玛丽拽着米希的手将她拉出了卧室,理由也很简单残暴——人家写作是赚钱,你写作纯浪费纸墨!
安静地对着空白纸张思考了一会儿。
恩尼挥动钢笔,蘸着墨水的笔尖在纸张上书写起来,开头一气呵成。
【致《星期六晚邮报》:来自尘埃的证词
诸位对《布朗克斯的故事》的审阅,令我联想到一位绅士用手杖小心翼翼地戳弄一具街边的尸体,既怀有某种警惕的好奇,又因惧怕其污秽而拒绝真正的检视。
你们质疑我笔下道德的灰度。然而,先生们,当这个国家在1932年目睹了“补偿金大军”的退伍军人们——那些在阿尔贡森林战斗过的英雄,在华盛顿的泥地里被骑兵驱散时,简单的道德叙事还剩下几分可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