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高原的秋意染黄了桑园边缘的草甸,却没让“丝路桑园”的绿意褪色——新嫁接的“云蜜桑”叶片依旧肥厚,泛着蜜色的光泽,叶片间挂着的蚕茧像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有米白、浅紫,还有刚培育出的淡粉,是苏尔玛和守苗爷爷花了三个月才成功的“高原彩茧”品种。
这天清晨,苏尔玛刚在染织房里铺开新的织锦图样,就听见村口传来熟悉的汽车引擎声。卡米拉举着望远镜跑进来,声音里满是雀跃:“外婆!是韩轻舞姐的车!她真的带着乌蒙山的伙伴来了!”
苏尔玛放下梭子,快步走出土坯房。村口的土路上,韩轻舞正从越野车上下来,穿着件靛蓝的棉麻外套,手里提着个竹编篮,里面装着乌蒙山的新茶样和桑葚干。她身后跟着乌蒙山合作社的技术员小李,还有一位戴着眼镜、捧着文件夹的女士——是负责文化项目合作的周老师,专门来对接“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落地事宜。
“苏尔玛奶奶,好久不见!”韩轻舞快步上前,握住苏尔玛的手,掌心带着旅途的暖意,“这次来,一是给您带了乌蒙山的新茶,二是和周老师一起,敲定工坊的建设细节——咱们计划在桑园旁建一座融合安第斯和乌蒙山风格的工坊,既能做染织体验,又能展示全球桑蚕文化的成果。”
周老师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工坊的设计图:主体是安第斯传统的土坯墙,屋顶用乌蒙山的青瓦,门窗雕着桑枝与驼毛交织的图案,内部划分出染织区、展示区、研学区和文创区。“工坊建成后,会成为‘全球桑蚕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从采桑、养蚕到染织的全过程,还能看到不同国家的桑蚕技艺展示。”
苏尔玛看着设计图,指尖轻轻拂过土坯墙的线条,眼里满是期待:“这正是我和你外公当年想做的——让克丘亚的桑蚕文化,能和世界的文化连在一起。迭戈,快把工坊选址的图纸拿过来,咱们和周老师一起商量具体的位置。”
迭戈很快抱着图纸赶来,几人蹲在桑园旁的空地上,对着图纸讨论起来。周老师建议把工坊建在“丝路桑园”和“丝路驿站”之间,方便游客串联游览;韩轻舞则提出在工坊旁建一个小型蚕室,让游客能近距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苏尔玛补充说要在工坊外墙绘上“山海共舞图”,左边是安第斯的雪峰,右边是乌蒙山的桑园,中间用桑丝织就的丝路连接。
可刚确定好选址,新的问题就来了——工坊建设需要的青瓦,从乌蒙山运输过来要经过高原山路,最近恰逢雨季,山路泥泞难行,运输车辆容易打滑。小李皱着眉说:“咱们联系了当地的运输队,他们说至少要推迟半个月才能送货,这样会耽误工坊的建设进度。”
苏尔玛沉思片刻,突然想起村里的老木匠胡安——他年轻时跟着父亲学过用桑木做屋顶的技艺,桑木经过处理后,防水性不输青瓦,还带着桑木的清香。“迭戈,你去请胡安师傅来,咱们不用等青瓦,用桑木做屋顶,既环保又有本地特色,还能节省运输时间。”
胡安师傅很快赶来,手里拿着块处理好的桑木板:“这种桑木要经过暴晒、浸泡桑汁、涂蜂蜡三道工序,能防蛀防水,用十年都没问题。咱们村里有现成的老桑木,明天就能开工锯木。”
韩轻舞看着桑木板,眼里满是赞叹:“这真是个好主意!桑木屋顶既能体现安第斯的智慧,又和桑蚕文化呼应,等工坊建成,肯定能成为独特的亮点。”
解决了屋顶材料的问题,工坊建设很快破土动工。村民们都主动来帮忙,男人们搬石头砌墙、锯桑木,女人们则帮忙筛土、和泥,就连孩子们也提着小篮子,帮忙捡拾散落的桑枝。韩轻舞和小李没闲着,每天跟着村民一起干活,还把乌蒙山砌土墙的技巧教给大家:“在泥土里加些切碎的桑枝,能增加土墙的韧性,不容易开裂。”
可建到染织区的木梁时,又遇到了难题——胡安师傅测量后发现,准备好的桑木梁短了十厘米,无法支撑屋顶的重量。“现在再找合适的桑木梁,至少要等三天,会耽误工期。”胡安师傅急得直挠头,手里的卷尺都差点掉在地上。
卡米拉突然想起之前守苗爷爷嫁接桑苗时用的“接木技巧”:“咱们能不能把两根短木梁接起来?用守苗爷爷教的双斜切接法,再用浸过桑汁的羊毛绳绑紧,外面涂一层蜂蜡,肯定能牢固。”
守苗爷爷正好在旁边,听到后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可行!嫁接的木梁不仅牢固,还能体现桑蚕文化里的‘连接’之意。”说着,他立刻找来工具,教男人们如何切割木梁、如何对接,韩轻舞还在接口处缠上了乌蒙山带来的红绳,寓意“山海相连,稳固长久”。
接好的木梁果然稳固,胡安师傅用锤子敲了敲,连声称赞:“这比整根的木梁还结实,以后咱们建房子,都能用上这个办法!”
工坊建设期间,染织房里也没闲着。苏尔玛和韩轻舞一起设计了“工坊专属织锦系列”,第一套是“桑蚕四季图”:春织桑苗抽芽,夏织蚕宝宝吃叶,秋织彩茧满枝,冬织染织忙作,每一幅都融合了安第斯的羊驼毛和乌蒙山的云丝,既有高原的厚重,又有东方的灵动。
卡米拉则负责线上课程的升级,她把工坊建设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放在线上课程的开头,让学员们能直观看到桑蚕文化的落地成果。“上周有个来自巴西的学员,看了视频后,特意报名了线下体验课,说等工坊建成,一定要来安第斯学习染织。”卡米拉兴奋地跟苏尔玛汇报,手里还拿着学员寄来的巴西桑苗种子,“她还说要和咱们交换桑苗,一起培育新的品种。”
十月初,工坊的主体结构终于完工。土坯墙泛着温暖的浅褐色,桑木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门窗上的桑枝驼毛雕花纹路精致,远远望去,像一座从桑园里长出来的房子。周老师看着完工的工坊,笑着说:“比设计图还漂亮!咱们接下来要布置内部展区,还要邀请之前的合作伙伴寄来桑蚕文化展品,比如欧洲的羊毛织锦、日本的蚕丝和服,让游客能一站式看到全球的桑蚕文化。”
布置展区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乌蒙山寄来的“云丝织锦”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水打湿,边缘有些发霉。韩轻舞看着发霉的织锦,心疼得眼圈发红:“这是乌蒙山最好的织锦师傅花了两个月织的,要是展示不了,太可惜了。”
苏尔玛赶紧找来桑皮纸和晒干的藜麦秸秆,教大家用传统方法修复:“先把织锦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再用桑皮纸轻轻擦拭发霉的地方,最后铺上藜麦秸秆,用重物压平,既能去除霉味,又能恢复织锦的平整。”
大家按照苏尔玛的方法,花了两天时间修复织锦。晾干后的织锦不仅恢复了平整,还带着淡淡的桑皮纸清香,韩轻舞摸着织锦,感动地说:“还是苏尔玛奶奶有办法,这就是传统技艺的智慧啊!”
工坊布置期间,之前的研学团孩子也传来了好消息。晓晓寄来了一幅新画,画的是她在学校举办的“桑蚕文化小课堂”,她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在安第斯做的桑叶茶包,黑板上画着“丝路桑园”的图案。“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桑蚕文化,我们还成立了‘桑蚕小社团’,每周都分享桑蚕的故事。”晓晓在信里写道,还附了社团成员的合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卡米拉寄去的小挂饰。
路易则通过妈妈的视频电话,给苏尔玛展示了他在法国参加的“手工艺术展”——他把在安第斯染的桑丝做成了小书签,上面画着骆马和桑苗,获得了展览的“最佳创意奖”。“评委说我的书签里有‘跨越山海的温度’,我告诉他们,这是安第斯的苏尔玛奶奶教我的。”路易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孩子气的骄傲,苏尔玛看着屏幕里的路易,笑得眼睛都眯了。
十一月初,“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终于迎来了落成庆典。清晨的桑园里挂满了彩色的桑枝编饰,工坊门口铺着用桑丝织成的红毯,红毯两旁摆着安第斯的骆马骨雕和乌蒙山的桑葚酒坛。受邀的嘉宾从各地赶来:费尔南多带着库斯科的生态旅游公司代表,伊莎贝拉带着厄瓜多尔的染料匠人,露西娅奶奶也特意从欧洲赶来,手里捧着刚出版的《全球桑蚕技艺图谱》修订版,里面新增了工坊建设的全过程和“高原彩茧”的培育方法。
庆典开始后,苏尔玛和韩轻舞一起为工坊揭幕。红色的幕布落下,“全球桑蚕文化工坊”八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苏尔玛走上台,手里拿着一块“桑蚕四季图”织锦:“这座工坊,是安第斯和乌蒙山的情谊结晶,是全球桑蚕文化的交流平台。从今天起,这里会迎来更多热爱桑蚕文化的人,会传出更多跨越山海的故事。”
韩轻舞也跟着上台,手里拿着晓晓寄来的画:“这是咱们研学团孩子的画,也是桑蚕文化未来的希望。接下来,我们会在工坊里开设‘桑蚕小课堂’,邀请更多孩子来学习染织、了解桑蚕,让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庆典当天,工坊里的各个展区都热闹非凡。染织区里,苏尔玛和伊莎贝拉教游客用紫茉莉染丝;展示区里,露西娅奶奶给大家讲解《全球桑蚕技艺图谱》里的技艺;研学区里,小李带着孩子们观察“高原彩茧”;文创区里,迭戈展示着新开发的文创产品——桑皮纸笔记本、蚕沙香囊、彩茧钥匙扣,每一件都融入了桑蚕文化的元素。
来自英国的游客艾米莉,在染织区里跟着苏尔玛织了一个小小的骆马挂饰,她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手工织锦,太神奇了!我要把这个挂饰带回家,还要告诉我的朋友们,安第斯有一座充满魔力的桑蚕工坊。”
庆典的最后,大家一起在工坊旁种下了一株新的“云蜜桑”幼苗,作为“友谊之树”。苏尔玛、韩轻舞、露西娅、费尔南多,还有村民们和游客,都把手放在幼苗上,共同许下愿望:愿桑蚕文化永续传承,愿山海情谊绵长不绝。
夜幕降临,工坊里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像一座温暖的灯塔,照亮了桑园。大家围坐在工坊前的篝火旁,弹着安第斯的传统乐器,唱着乌蒙山的桑蚕歌谣,露西娅奶奶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下当天的点点滴滴:“今天是全球桑蚕文化的重要日子,这座工坊,会成为连接世界的新坐标。”
苏尔玛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年轻时,自己只能在土坯房里偷偷织锦,担心手艺失传;如今,不仅有了规模宏大的桑园,还有了连接全球的文化工坊,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热爱桑蚕文化的孩子们。她抬头望向星空,安第斯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丈夫也在天上看着她,为她骄傲。
“外婆,你看!乔瓦尼叔叔的纪录片团队来了!”卡米拉指着远处的车灯,兴奋地说。乔瓦尼从车上下来,手里举着摄像机,身后跟着两位摄影师:“我听说工坊落成,特意从乌蒙山赶过来,要把这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放进纪录片的最终章,让全世界都看到这座‘山海共筑’的桑蚕工坊。”
乔瓦尼的摄像机对准了篝火旁的人们,对准了工坊的灯光,对准了“友谊之树”的幼苗。镜头里,苏尔玛的笑容温暖,韩轻舞的眼神坚定,孩子们的笑声清脆,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希望与温情。
苏尔玛知道,这座工坊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学习桑蚕技艺,感受文化魅力;会有更多的桑苗在这里扎根,长成参天大树;会有更多的丝路从这里出发,跨越山海,连接世界。而她,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桑园,守着工坊,守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映在工坊的桑木屋顶上,桑枝的清香、染液的芬芳、羊毛的温暖,交织在一起,成了安第斯高原最动人的气息。而那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正从这座工坊出发,向着更远的地方延伸,书写着属于全球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