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49山海工坊:桑蚕少年与跨洲新苗

349山海工坊:桑蚕少年与跨洲新苗

    安第斯高原的春风带着桑芽的清香,漫过“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土坯墙,吹进染织区时,正撞见苏尔玛在织机前打结——她手里的“霞光茧”丝线刚完成一段“全球桑蚕共融图”,画面里泰国的佛塔与安第斯的雪峰隔丝相望,中间用淡绿的桑枝连接,是为联盟首个跨国项目“热带-高原桑蚕协作计划”准备的纪念织锦。

    “外婆!韩轻舞姐的视频电话!”卡米拉举着手机跑进来,屏幕里韩轻舞身后站着位穿嫩黄色纱丽的女士,发髻上别着朵白色的茉莉花,“轻舞姐说,这位是泰国清迈的桑蚕匠人妮娜女士,专门来和咱们合作培育‘热带-高原混种桑苗’!”

    苏尔玛赶紧放下梭子,凑到屏幕前。妮娜对着镜头深深欠身,手里捧着片带着露珠的桑叶:“苏尔玛奶奶您好,我带来了清迈的‘金穗桑苗’,这种桑苗叶片宽大,蚕丝产量高,但不耐低温。听说您培育的‘云蜜桑’抗寒,想和您一起培育能在热带和高原都生长的新苗,助力联盟的协作计划。”

    韩轻舞补充道:“妮娜女士还带来了泰国传统的‘扎染桑丝’技艺,这次要在工坊待一个月,既参与桑苗培育,也教大家扎染,咱们还能推出‘安第斯-清迈联名文创’,把两种文化的元素融在一起。”

    挂了电话,苏尔玛立刻去温室准备——她特意腾出最靠南的育苗区,铺上从乌蒙山运来的腐叶土,还提前调试好温度控制器,将白天温度设为22℃,夜间保持18℃,刚好适配“金穗桑苗”的生长需求。守苗爷爷也翻出珍藏的嫁接工具,磨亮了嫁接刀,准备迎接新的桑苗。

    三天后,妮娜的航班准时抵达库斯科,迭戈开车去接机时,她怀里紧紧抱着个保温箱,里面装着十株“金穗桑苗”,叶片翠绿,茎秆粗壮,根部裹着清迈的红土。“这红土能让桑苗在运输中保持水分,种下后还要浇三天清迈带来的山泉水,能帮助幼苗适应新环境。”妮娜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把桑苗递给迭戈,生怕颠簸伤了幼苗。

    回到工坊,守苗爷爷和妮娜立刻开始培育工作。妮娜教大家如何处理“金穗桑苗”的根部——用清迈的山泉水轻轻冲洗红土,保留附着在根须上的微生物,再蘸上混合了蜂蜜的桑汁,能促进根系生长;守苗爷爷则演示“双斜切嫁接法”,将“金穗桑苗”的枝条与“云蜜桑”的砧木精准对接,用浸过蜂蜡的羊毛绳缠绕固定,再套上透明的塑料袋保湿。

    “温度要每天记录三次,嫁接后第七天要是芽点变绿,就说明成功了。”妮娜把培育手册递给卡米拉,手册上画满了彩色的示意图,标注着每天的养护重点,“在清迈,我们会在桑苗旁种茉莉花,花香能驱虫,还能让桑叶带点茉莉香,咱们也可以试试。”

    卡米拉立刻带着晓晓、路易去工坊旁的空地种茉莉花。晓晓负责挖坑,路易搬来花苗,卡米拉则按照妮娜教的方法,在每个花坑底铺一层桑树叶,既能施肥,又能保水。“等茉莉花开花,桑园里肯定又香又好看,游客来了肯定喜欢!”路易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刚种下的花苗,眼里满是期待。

    可嫁接后的第五天,意外发生了——温室里的几株“金穗桑苗”突然叶片发黄,叶脉间出现褐色斑点,轻轻一碰,叶片就掉了。妮娜蹲在苗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叶片背面有细小的蚜虫,还沾着白色的蜜露:“是桑蚜!在清迈雨季也会出现,它们吸食叶片汁液,还会传播病毒,要是不及时处理,会传染给其他桑苗。”

    守苗爷爷立刻找来桑枝灰,撒在叶片和土壤表面:“这是安第斯的老办法,桑枝灰能杀死蚜虫,还能给桑苗补充养分。”苏尔玛则让卡米拉煮了一锅薄荷水,放凉后装进喷壶,对着叶片喷洒:“薄荷的气味能驱蚜虫,之前保护‘桑神树’时用过,很管用。”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撒桑枝灰,有的喷薄荷水,有的手动摘除病叶,忙活了一下午,终于控制住了蚜虫。妮娜看着恢复生机的桑苗,松了口气:“还是你们有经验!不同地区的防治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比单一方法好太多了,这就是协作计划的意义。”

    解决了桑苗的问题,染织区的“联名文创”开发也提上了日程。苏尔玛和妮娜一起设计了首款产品——“茉莉霞光织锦方巾”:用妮娜的扎染技艺在“霞光茧”丝线上做出茉莉花纹,再用苏尔玛的安第斯织法织出桑枝与佛塔的图案,边缘用泰国的金线锁边,既有热带的明艳,又有高原的温润。

    可扎染时,妮娜发现安第斯的水质比清迈硬,染料不容易附着,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总是模糊。“在清迈,我们会在水里加少量柠檬汁软化水质,让染料更均匀。”妮娜说着,让卡米拉去工坊的柠檬树上摘几个柠檬,挤出汁倒进染缸。果然,调整后的染料附着力大大提升,扎染出的茉莉花纹清晰饱满,浅紫的底色上缀着白色的花纹,像桑园里开了茉莉花。

    “太好看了!”卡米拉举着染好的丝线,兴奋地说,“咱们再做些钥匙扣、书签,把方巾和这些小文创组成礼盒,肯定能卖得好!”迭戈立刻联系之前合作的欧洲品牌,对方看到样品后,当场定下了五百套礼盒的订单,还要求在礼盒里放一张桑苗培育的小卡片,让消费者了解背后的跨洲协作故事。

    与此同时,“桑蚕少年联盟”也有了新动作。晓晓和路易牵头,组织了第一次“全球桑蚕少年线上交流会”,邀请了泰国、巴西、法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孩子参加。交流会当天,工坊的研学区挤满了人,妮娜教孩子们用泰国的方法做桑丝小玩偶,苏尔玛教大家织简单的桑枝图案,孩子们还在线上分享自己的桑蚕故事——泰国的孩子展示了清迈的桑园,巴西的孩子分享了混种桑苗的生长情况,中国的孩子则展示了学校里的桑蚕角。

    “我以后要当桑蚕研究员,培育出能在全世界生长的桑苗!”来自巴西的小男孩卢卡斯在视频里说,手里举着他画的“全球桑园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国的桑苗品种。晓晓立刻回应:“我们可以一起建个‘少年桑苗观察日记’,每周分享桑苗的生长情况,互相学习培育技巧!”

    交流会结束后,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桑蚕少年科研小组”,晓晓担任组长,路易负责拍摄记录,泰国的孩子负责收集热带桑苗数据,巴西的孩子负责混种桑苗的观察——这个跨洲的小团队,成了联盟最年轻的“协作力量”。

    就在工坊一片忙碌时,苏尔玛收到了一个来自库斯科博物馆的包裹——里面是丈夫生前用过的一把老织机梭子,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旧物时发现,梭子上刻着桑枝图案,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丈夫的字迹:“愿桑丝连山海,技艺永相传”。

    苏尔玛拿着梭子,坐在当年丈夫织锦的老织机前,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卡米拉轻轻走过来,帮她擦去眼泪:“外公肯定很开心,您不仅实现了他的愿望,还让桑蚕文化走向了全世界。”苏尔玛点点头,把梭子放在新织的“茉莉霞光织锦”旁:“以后,这把梭子就放在工坊的展示区,让大家知道,咱们的桑蚕文化,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随着“热带-高原混种桑苗”嫁接成功,联盟的“协作计划”进入新阶段。妮娜带着几株成功的桑苗返回清迈,准备在泰国推广种植;守苗爷爷则将混种桑苗的培育技术整理成手册,通过联盟的线上平台分享给各国成员;韩轻舞也联系了中国的农业大学,计划开展混种桑苗的科研合作,进一步优化品种。

    文创礼盒的订单也顺利交付,欧洲品牌反馈说,礼盒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很多消费者留言说,不仅喜欢织锦的工艺,更被背后的跨洲协作故事打动,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产品。迭戈趁热打铁,和妮娜、韩轻舞一起设计了第二款联名产品——“佛塔雪峰桑丝围巾”,用扎染做出雪山与佛塔的渐变效果,计划在泰国的旅游旺季推出。

    五月初,工坊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日子——“桑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苏尔玛、韩轻舞、妮娜(特意从清迈赶回)一起,带着桑苗、织机、染料走进库斯科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围着桑苗好奇地观察,跟着苏尔玛学织简单的图案,跟着妮娜学扎染,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原来桑丝能织出这么好看的东西!”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织的小挂饰,兴奋地说。苏尔玛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只要你们喜欢,以后可以常来工坊学习,说不定未来,你们也能成为桑蚕文化的传承人。”

    启动仪式结束后,妮娜要返回清迈了。临行前,她把一块泰国传统的“宋干节”扎染布送给苏尔玛:“这块布上的图案是清迈的桑园,代表我们的友谊。明年桑苗收获时,我再来看您,咱们一起织一块更大的‘跨洲桑蚕图’。”

    苏尔玛接过布,紧紧握住妮娜的手:“我等着那一天,也盼着咱们的混种桑苗能在更多国家扎根,让桑蚕文化的丝路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时,妮娜的汽车渐渐远去。苏尔玛站在工坊前,看着“友谊之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树下的茉莉花也开了,白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清香弥漫。卡米拉、晓晓、路易正围着“巴西安第斯混种桑苗”,记录当天的生长数据;守苗爷爷在温室里检查新一批桑苗的嫁接情况;韩轻舞则在整理联盟的新成员名单,上面又多了几个国家的桑蚕机构。

    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也来了,他们要拍摄“协作计划”的成果,作为纪录片的续篇。乔瓦尼举着摄像机,镜头扫过工坊的桑木屋顶、染织区的织机、展示区的各国展品,最后落在苏尔玛的脸上——她正微笑着看着孩子们,眼里满是欣慰与希望。

    “苏尔玛奶奶,您觉得桑蚕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吗?”乔瓦尼问。

    苏尔玛望向远处的桑园,春风吹过,桑叶沙沙作响,像在回应她的话:“会的。你看,这些孩子是传承,这些桑苗是传承,这些跨越山海的友谊也是传承。只要有人热爱、有人守护、有人协作,桑蚕文化就会像这桑园一样,一年比一年茂盛,永远不会凋零。”

    夜幕降临,工坊里的灯光亮起,暖黄色的光透过桑木窗棂,洒在桑园里。苏尔玛坐在织机前,重新拿起那把老梭子,继续织“全球桑蚕共融图”。丝线在她的指尖穿梭,画面里的泰国佛塔、巴西桑园、法国酒庄、中国梯田渐渐清晰,最后都汇聚在安第斯的“友谊之树”下——那里,不同肤色的人正一起采摘桑叶,一起织锦,一起种下新的桑苗,像一串永不间断的接力,将桑蚕文化的火种,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卡米拉走进来,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外婆,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给‘桑蚕少年联盟’的孩子们线上讲课呢。”

    苏尔玛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清甜的茶香在嘴里散开。她看着织机上渐渐成型的织锦,突然明白,这座工坊早已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一个容器,装着不同文化的智慧;是一颗种子,在全球的土地上,孕育着跨越山海的希望与情谊。而这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下,继续延伸,书写着属于全球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